佛教常识答问

佛教常识答问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华文出版社
作者:赵朴初
出品人:
页数:158
译者:
出版时间:2011-8
价格:18.00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507534856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佛教
  • 宗教
  • 哲学
  • 佛法
  • 佛学
  • 经典
  • 文/史/哲||社科
  • 赵朴初
  • 佛教
  • 常识
  • 问答
  • 入门
  • 修行
  • 经典
  • 智慧
  • 心灵
  • 解脱
  • 禅意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佛教常识答问》用答问的方式,回答了佛教中所涉及到的问题。答问之间,就佛教的教义、历史、现状作出了客观的阐述。对佛教的创立及创始人、佛法的基本内容、佛教典籍的形成、僧团和戒律等基本内容,尤其是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演变、人间佛教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以及佛教对申国社会文化发展所起的作用,做了精辟的分析。

作者简介

目录信息

第一章佛陀和佛教的创立
佛教
法是什么
佛是神吗
佛的意义
如来佛
阿弥陀佛
南无佛
释迦牟尼的出生
蓝毗尼园遗址
释迦牟尼的幼年教养
出家以后
成佛遗迹
初转法轮
转法轮
初次说法之地
三宝
皈依
释迦牟尼教化的区域
涅榘
涅榘前后
舍利

佛的涅槃日
涅榘的年代
创立佛教
中国
新兴国家特点
种姓制度
新兴国家的种姓制度
释迦
种姓矛盾
释迦牟尼时代
印度的社会制度
释迦牟尼和婆罗门、刹帝刺的关系
释迦牟尼和平民关系
诸法无常
百家争鸣的思想界
婆罗门教思想
反婆罗门教思想
佛教和各教派关系
第二章佛法的基本内容和佛教经籍
佛法的基本内容
缘起
同时的互存关系
异时的互存关系
因果关系
缘起教义
缘起偈是谁作的
缘起论
缘起十一义
无造物、王
佛教与无神论
无我
佛教与二元论
无动作义
无常
佛教与无常法则
因果相续
缘起理论
佛教与宇宙万有
法印
有漏皆苦
十二缘起
涅榘寂静
如何达到涅榘
厌世主义
大乘佛教
大乘小乘的分别
菩萨
六度
四摄
五明
大乘佛教的特点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佛经
结集
第六次结集
巴利文
记录佛经的文字
汉译、藏译佛教经典的来源
现有佛经的文字
世界佛经三大系
汉译三藏
汉文《大藏经》
藏文《大藏经》
藏文《大藏经》的刻本
巴利文三藏
第三章僧伽和佛的弟子
出家
五乘教法与出家
阿罗汉
声闻乘
出家制度
佛教僧侣及其生活
学修的内容
佛教僧侣对在家佛教徒的义务
佛教的理想
在家佛教徒修道的条件
出家是否严格
人人要出家的国度
日本僧人的家室
和尚
喇嘛
僧尼
法师
活佛
僧王
僧伽教团
僧伽组织
羯磨制度
僧伽会议
僧伽组织与原始社会制度
现行的羯磨制度
丛林清规
……
第四章佛教在印度的发展、衰灭、复兴
第五章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发展、演变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钱穆先生曾在《人生十论》中谈及,佛教、基督教等宗教都承认“人生本质,乃一段痛苦的过程”;乔布斯在被苹果解雇时,也来到印度“修禅”,重新理解看世界的方式;禅宗作为中国大乘佛教的宗派,在国内发展了上百年。 这些因素激发了我对佛教的求知欲,而从杭州灵隐寺“...  

评分

评分

2000年5月21日,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诗人、书法大师赵朴初先生与世长辞。朴老在住院期间留下了这样的诗句: 生固欣然,死亦无憾,花落还开,水流不断; 我兮何有,谁欤安息,明月清风,不劳寻觅。 从最后一句“不劳寻觅”中,可以清晰地看出朴老低调的心态。但是我...  

评分

从古至今,佛教典籍千千万。没有人敢说把它们放进一本小书里。这只是常识,一本小书,但没有对佛教文化的深厚理解,又怎么可能写出它来。靠常识懂得佛理,那不可能。也许它现在不能敲开您的心,但我想每一个人都会需要它的。任何当人们需要的时候,它在这里等着我们。  

评分

2000年5月21日,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诗人、书法大师赵朴初先生与世长辞。朴老在住院期间留下了这样的诗句: 生固欣然,死亦无憾,花落还开,水流不断; 我兮何有,谁欤安息,明月清风,不劳寻觅。 从最后一句“不劳寻觅”中,可以清晰地看出朴老低调的心态。但是我...  

用户评价

评分

以为是没有门槛的入门读物,结果大段大段的看不明白,看不懂,并没有多少浅显易懂的解释,对很多名词、概念解释了半天,还是不明白。

评分

(囫囵吞枣的)读完了(心虚)

评分

看了一遍,还要继续研读

评分

写得好,答疑解惑,深入浅出,赵朴初传法有功。

评分

【2018-29】对整个佛教体系有了粗浅的表面了解。我个人观点:乔达摩悉达多在创立佛教时,基本的三观是很正的,3000年前的人能建立如此世界观,厉害。“诸行无常 诸法皆空”,与现代心理学部分观点吻合,(但六道轮回等就纯迷信了)这些道理对指导我们生活有极大的裨益。现代科学也认为,“过去”和“未来”只是存在于我们脑内的一段记忆编码,是“我”想象出来的,佛教理论中也有相应的观念,悟透这一点,才能开始明白“活在当下”真正的含义,悟透这一点,就走上了“开悟”之路,最终证得“圆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