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诚实但又不失风趣地记录了作为人类学家的作者在非洲喀麦隆多瓦悠人村落两次进行田野工作的经历,将人类学家如何克服乏味、灾难、生病与敌意的真实田野生活拍案叫绝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不同于一般的人类学研究报告,这是一部令人捧腹不止的人类学笔记,透过幽默的笔调,读者看到了人类学者如何与研究对象进行互动,在互动中如何调整他的学术成见,以及田野工作上的琐事如何影响后来研究结果、研究的盲点与反思。因此不管是严肃的读者、无聊地只想打发时间或者是向往非洲原始部落的异国情调而蠢蠢欲动的旅人,巴利这本书绝对是一个有趣的选择。
奈吉尔·巴利 (Nigel Barley),牛津大学人类学博士,前大英博物馆民族志学组附属人类博物馆(Museumof Mankind of the Ethnography Depar tment ofthe British Museum)馆长。著有 Dancing on theGrave、Not a Hazardous Sport 、Ceremony、TheDuke of Puddle Dock、Smashing Pots 等书, 并为Channel4 电视台编写、主持Native Land 影集。
译者 何颖怡,政治大学新闻研究所硕士,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比较妇女学研究员。曾任联合报系记者编辑与编译、水晶唱片创意总监、台北之音与爱乐广播电台主持人,目前是商周出版选书顾问,并专职翻译。著有《风中的芦苇》、《女人在唱歌》。翻译作品有《嘻哈美国》、《嘻哈黑话字典》、《摇滚神话学》、《乳房的历史》、《太太的历史》、《在美国》、《西蒙波娃美国纪行》、《安妮强的烈焰青春》、《冬日将尽》、《第四级病毒》等。
2003年的时候,《天真的人类学家:小泥屋笔记》出版了简体本,那时我刚在人类学的大门附近亦步亦趋地徘徊缓行;2008年,从老师那里,我复印了《天真的人类学家:重返多瓦悠兰》(续篇)的台版繁体本,稍能抚平的,是我在学术岔道上踯躅焦虑的心绪。2011年的夏日,我看到了“小...
评分(这是我06年7月写的文章,虽然不是直接评论这本书,但毕竟有些关系,对人类学有兴趣的人可以看看:) 为什么要去旅行?有一次我这样问自己。想了又想,得出的答案是“旅行是为了见识各地不同的风土人情和感受文化冲突”。因为对我来说人生的意义就在于不断拓宽自己心灵与视野...
评分记得上完第一节人类学课程后,身边的同学普遍有一种想法,转系到人类学系跟老师做田野调查去。听着老师在课堂上的描述,人类学家到处去体验全新不同的生活方式,这是多么丰富精彩的人生呀!估计老师也猜透了我们的心思,在课堂上一再强调,田野调查真的不如大家想象中有...
评分“我在恩贡山有一座农场……”,这是凯伦布里克森在《走出非洲》(Out of Africa)里面的第一句话。我去夏威夷的时候,奥巴马的老乡们坚持说他是“俺们的总统”;但阅毕他的自传《我父亲的梦想》(Dreams from My Father),发觉他对于自己肯尼亚亲戚的描述饱含深情;作为人类学...
评分奈吉尔·巴利和列维-斯特劳斯一样,都是不情不愿地开始一段田野考察之旅,完事儿却写了一本精彩的书。只不过列维-斯特劳斯写的是《忧郁的热带》,巴利写的是——“抓狂的热带”。 《天真的人类学家》很逗乐,典型的英式幽默层次不穷。巴利很有文采,我觉得他如果不做人类学家,...
任何职业都有你想象不到的神奇和接地气儿。。
评分任何职业都有你想象不到的神奇和接地气儿。。
评分“今日, 你的天空可清朗?”“非常清朗, 你的呢?”“我的天空也很清朗。”
评分重看了一遍,令人惊异的点还在。我们常常以为自己是自由成长的个体,而把浸泡我们的社会忽视掉。是社会把我们塑造成这个样子的,个体并没有多少自由发挥的空间。看看他们无法理解照片你就会惊觉有什么东西悄然渗入我们的头脑,而我们却认为天生如此。
评分太有趣了!人类学家构建的模型,其实也可以对应现代生活~文中提到多瓦悠人之间形成“基友关系”的标志模式--戏谑关系,简直就是现实中的对应!只有那些在你面前插科打诨、打嗝放屁的才是过命之交啊( ̄▽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