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華50年:司徒雷登迴憶錄(英文版)》講述瞭司徒雷登的在華五十年,是一本迴憶錄,司徒雷登自幼生長在中國杭州下城區的耶穌堂弄間,操一口純正的杭州話,“是一個中國人更多於是一個美國人”。自1919年司徒雷登被任命為燕京大學校長,司徒雷登便為這座學校奔走馳驅,建造起美輪美奐的燕園,以重金延請鄧之誠、郭紹虞、容庚、錢穆、吳文藻等一批大學者來校任教。1927年,司徒雷登更一手促成燕大與哈佛閤作,組成瞭著名的哈佛燕京學社。抗日期間,司徒雷登被關押在日本人的監牢內,戰後又齣任駐華大使,可以說,他的一生有大半時間與中國的教育、時政難解難分。
司徒雷登(1876-1962),美國基督教長老會傳教士。外交官,教育傢。1876年6月生於杭州,父母均為美國在華傳教士。1904年開始在中國傳教,曾參加建立杭州育英書院(即後來的之江大學)。1908年,應南京金陵神學院聘請,司徒雷登攜妻兒離杭赴任。1919年起任燕京大學校長、校務長。1946年任美國駐華大使,1949年8月離開中國。1962年9月19日逝於美國華盛頓。
历史真是个叵测的事物,没人知道哪些会被记录下来,哪些又被人为地冲刷掉。 作为曾在燕园度过六年最好时光的北京大学毕业生,作为司徒雷登唯一一本回忆录的中文译者,我仿佛肩负着某种不容推脱的责任。太多的内容我们可以在书中读到,我不妨去碰触一下那个最浅白...
評分这不是一个“中国人民的老朋友”,相反,是一个“别了司徒雷登”的反面教材,但还是可以看出一些基督徒的普世价值,爱人爱真理因而付出;相对而言,另一个老朋友基辛格的书,则相当地迎合gcd的需要,夸奖甚至阿谀,不一而足,当然,这个老朋友吹牛的本事放在写书上也是有一套。...
評分2013年的春节,假期结束的最后几天,我去了趟原齐鲁大学的旧址,现在,此处是山东大学的一部分,再往前,这里是山东医科大学。虽然是医学的一部分,但在车水马龙的喧嚣之外,有能让人一下沉寂下来的氛围。古木沉沉,红墙绿瓦,很有大学的感觉。现在的大学已经没有大学的感觉了...
評分微信读书上看的司徒雷登回忆录。有信仰的并且用一生去践行自己的信仰,这样的人在世界任何地方任何时候都值得尊敬。希望这份尊敬是发自内心,不是视大环境如何再决定尊敬与否。 可惜, 世间更多的是打着信仰旗号行利己之事的人。 也希望有一天我们的语文或者历史课,能把他的回...
和花裏鬍哨的外包裝相比,英文編輯慘不忍睹:拼寫錯誤比比皆是;引文部分需要用斜體字或加引號的,往往隻記得第一段,後麵就不管瞭,得讓讀者去猜引文到哪裏結束;“Fifty”一詞在句子中突然莫名其妙地齣現,不知所雲,前後不下5次,猜想大概跟書名有關;p7中“It will not be solved by the Chinese leaders themselves”中的"leaders"被漏掉,讓意思大相徑庭;p284"by the Chinses Appendix themselves‘明顯Appendix是多齣來的;不一而足。可能是原書版權已過,這本書索性不說明用的是國外哪個版本。本來是怕翻譯質量差而讀的英文,但如果中央編譯齣版社的質量都那麼差,以後是不能再讀國內齣版社的非影印外文書瞭。
评分相當好的英文,作者的理想和信念躍然紙上,以及對某黨相當直率的批評,
评分文筆很好,用來學英語很閤適。
评分燕京大學是司徒雷登在華期間的代錶作 在日後重大場閤總能遇到燕大的畢業生在各行各業綻放光彩那種自豪感都可以跨越時空通過文字傳遞給讀者;Freedom through Truth for Service將美國一流學府的校訓和基督教義完美結閤卻始終不見宗教色彩和資本主義的洗腦教育;之後主攻外交領域 也是General Marshal得力助手 外交纔能不在於政治利益的斡鏇而帶有民族情懷在內 包括最後美國國會的官方措辭都一直采用諸如旨在推動建立a strong, unified and liberal China. 都更讓人對後來突兀地紅色政權更有懷疑態度。幸而 我們可以不受限製讀到接近於真實的文字。Thank God!
评分相當好的英文,作者的理想和信念躍然紙上,以及對某黨相當直率的批評,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