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杂吧地

老北京杂吧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作者:岳永逸
出品人:
页数:505
译者:
出版时间:2011-5
价格:49.00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108035820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民俗学
  • 北京
  • 北京民俗
  • 历史
  • 民俗
  • 老北京
  • 天桥
  • 岳永逸
  • 老北京
  • 风俗
  • 胡同
  • 历史
  • 民间故事
  • 市井生活
  • 传统文化
  • 北京风情
  • 杂谈
  • 社会变迁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的研究对象是老北京天桥的文化生态,作者对这一“杂吧地”独特的民俗与文化进行了十多年的走访调查,积累了第一手资料,并在此基础上参考前人的学术成果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与研究。作者访问的对象不局限于曾亲身在天桥撂摊卖艺的老人,还包括当年的观众、老天桥艺人的后人或传人,以及一些有心的资料收集者和研究者。这些资料经过作者整理,不仅有研究价值,而且通俗易读,活现其时的“杂吧地”风貌。在开篇的“绪论”中,作者简单回顾了“北京”和“天桥”不同时期的历史风貌,以及不同时期的研究者对天桥的阐释及其理念与方法,然后提出了自己研究天桥的独特思路——“眼睛向上看”、“平视”。“上编 养穷人:口述的天桥”是十四个人的口述内容, “下编 杂吧地:学术写作中的天桥”是本书的核心,作者详细地描述了其访谈调查的心路历程,接着就提出了其精彩的理论——将天桥象征性地比拟为北京的“下体”,从而提出了颇有启发性的“城市生理学”的概念。作者阐释了这块穷途没落的“下体”所在是如何形成的及其文化特质,并分析了天桥人群的来源与构成以及由此产生的价值认同。进一步,作者通过对相声这一产生于天桥的曲艺形式的追索,建立了旗人——八角鼓——天桥撂地相声的联系,推导出老天桥及其滋生的草根艺术被“污名化”的过程,以及一种由旗人开创的闲适文化灭亡的事实。

作者简介

岳永逸,1972年生,四川剑阁人。法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著作有《空间、自我与社会:天桥街头艺人的生成与系谱》(2009),及论文《村落生活中的庙会传说》等若干篇。

目录信息

绪论你说的与我写的:杂吧地天桥的叙事
一、北京城:大写的“凸”字
二、作为北京象征与焦点的天桥
三、新瓶陈酒:“人民首都”的天桥
四、养穷人:对话交流中的天桥
五、想象杂吧地:我写的天桥
六、俯仰易位:杂吧地天桥的北京
上编 养穷人:口述的天桥
一、落到天桥,你就不值钱了——李长荣访谈录
二、在我看来,这是自然的事情——玉庆文访谈录
三、茶馆的老东老伙——冯建华访谈录
四、天桥的艺人都是混饭吃——刘景岚访谈录
五、我就不说朱元璋,我就说范聃老祖——王学智访谈录
六、天桥这地方,真养穷人——朱国良访谈录
七、其实,学艺也不需要什么文化——朱有成访谈录
八、我就觉得天桥有意思——崔金生访谈录
九、我在天桥撂地,受双重压迫——金业勤访谈录
十、拜师拨眼,家传还是要投师——朱赤访谈录
十一、除了艺术之外,我什么都不爱动脑子——李嘉康访谈录
十二、同盟、联盟与口盟——杜三宝访谈录
十三、现在说这些有用吗——关学曾访谈录
十四、摔跤,一举一动都是文化——马贵宝访谈录
下编 杂吧地:学术写作中的天桥
一、牵着鼻子走:无定法的田野——天桥田野调查的回顾
二、城市生理学与杂吧地的“下体”特征——以近代北京天桥为例
三、老天桥艺人的来源,认同与译写
四、生活、政治、商品及艺术:草根相声的知识考古
附录
后记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天桥艺人生活的北京宣南地区,雅俗杂陈,既有宣南诗社、会馆、文人雅士,也有天桥“脏乱差”的杂吧地,形成一个从“开化”到“鄙俗”的、立足于时间和空间的过渡。我们可以说从中窥见空间权力的分配方式,不同时期的政治话语却往往是既缺席而又“在场”。 更有那些被视为“底边...  

评分

刊于2011年11月《中国图书评论》“读家有方”,并有以《天桥的美好想象从何而来》为题的删节版刊于2011年11月30日《中华读书报》第10版。 这里奉上完整版。 书评人:徐鹏远 我们今天总是提倡要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却从未自觉过这种倡导其实常常是空心化的,...

评分

天桥艺人生活的北京宣南地区,雅俗杂陈,既有宣南诗社、会馆、文人雅士,也有天桥“脏乱差”的杂吧地,形成一个从“开化”到“鄙俗”的、立足于时间和空间的过渡。我们可以说从中窥见空间权力的分配方式,不同时期的政治话语却往往是既缺席而又“在场”。 更有那些被视为“底边...  

评分

天桥艺人生活的北京宣南地区,雅俗杂陈,既有宣南诗社、会馆、文人雅士,也有天桥“脏乱差”的杂吧地,形成一个从“开化”到“鄙俗”的、立足于时间和空间的过渡。我们可以说从中窥见空间权力的分配方式,不同时期的政治话语却往往是既缺席而又“在场”。 更有那些被视为“底边...  

评分

刊于2011年11月《中国图书评论》“读家有方”,并有以《天桥的美好想象从何而来》为题的删节版刊于2011年11月30日《中华读书报》第10版。 这里奉上完整版。 书评人:徐鹏远 我们今天总是提倡要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却从未自觉过这种倡导其实常常是空心化的,...

用户评价

评分

我爱北京天桥

评分

提起北京天桥民俗,可能很难想象作为当年一个四川来京学生的作者能探究出来什么像样儿的结果,但看到书的后半部分关于田野考察的方法论时,你会发现作者的一番研究确实将天桥文化提高到了正经社会学认知的范畴,如书中所说 “本书表述对于认知中国近代都市社会不但有着工具理性,还有着更多价值理性”;最后,如果你是为了了解天桥历史,看前半部分珍贵的人物访谈能一窥鲜活旧事,而如果是想认识天桥文化,看书的后半部分能让你系统性的了解天桥作为北京杂吧地的社会价值

评分

提起北京天桥民俗,可能很难想象作为当年一个四川来京学生的作者能探究出来什么像样儿的结果,但看到书的后半部分关于田野考察的方法论时,你会发现作者的一番研究确实将天桥文化提高到了正经社会学认知的范畴,如书中所说 “本书表述对于认知中国近代都市社会不但有着工具理性,还有着更多价值理性”;最后,如果你是为了了解天桥历史,看前半部分珍贵的人物访谈能一窥鲜活旧事,而如果是想认识天桥文化,看书的后半部分能让你系统性的了解天桥作为北京杂吧地的社会价值

评分

粗翻一遍,总有掉书袋的感觉

评分

关于天桥的书很多,但我完整看的是这一本,一部分是口头讲述记录,一部分是专门的人类学研究。特别推荐其中的《草根相声的知识考古》一篇,对相声从民间到庙堂又到民间的历程做了非常有学理价值的勾勒。然后,作者那本《灵验·磕头·传说:民众信仰的阴面和阳面》也挺有启发价值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