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遇春(1906-1932),福建闽侯人。1924年进入北京大学英文系学习,1928年秋毕业后曾到上海暨南大学任教,翌年返回北京大学图书馆工作,后因染急性猩红热,猝然去世。他的文学活动始于大学学习期间,主要是翻译西方文学作品和写作散文。1926年开始陆续在《语丝》《奔流》《新月》等刊物上发表散文,后大部分收入《春醪集》和《泪与笑》。翻译有《英语诗歌选》《摩尔·弗兰德斯》《吉姆爷》等。
《春醪集》
本书是一部才子作家梁遇春珍藏版散文集,收录了《春醪集》和《泪与笑》以及书话、书信,是梁遇春26年短暂年华的丰富结晶。梁遇春的散文技巧感情神似18世纪英国散文大家查里斯•兰姆,有着一种悲剧式的幽默,深得英国小品文的精髓;又因汲取中国古典文学的养分,从而形成了自己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深受青年读者的追捧。
这是梁遇春的一篇散文的名字。我一直觉得梁遇春是那种真正很优雅,很有生活态度生活方式的小男人,这真是一种很难的状态,即使是装出来的也很难。因为感觉男人们都有着强大的兽性,比如不是像鲁迅那样的强有力的攻击性,就是郁达夫那样的食色性也。不过如果梁遇春没有英年早逝...
评分===>>偶遇 人与人的相遇是要靠缘分的,如果无缘,那么茫茫人海中也只能擦肩而过,即使两人面对面地站在一起过,也是无法在对方的记忆中留下一个模糊的影子的。同样,人和书的相遇也需要缘分。于滔滔书海中捡到一本好书,正如同于茫茫人海中遇到一位知己,兴奋喜悦之余,还有种...
评分梁遇春是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的一颗流星,虽然只是霎那的一闪,然光芒足以照耀后人,给中国的散文另辟了一条道路,只是他走得太快太急了,没人能跟得上他的轨迹,不能不引以为憾事。五四新文学运动最大的贡献是开一代之风气,解放了文体,产生了一些耀眼的巨星,中国文学之...
评分===>>偶遇 人与人的相遇是要靠缘分的,如果无缘,那么茫茫人海中也只能擦肩而过,即使两人面对面地站在一起过,也是无法在对方的记忆中留下一个模糊的影子的。同样,人和书的相遇也需要缘分。于滔滔书海中捡到一本好书,正如同于茫茫人海中遇到一位知己,兴奋喜悦之余,还有种...
评分梁氏写作时引用、夹用一些英文字句的频率非常高,可是这个版本却把那些英文内容处理得都非常差:要么是一句话中单词和单词都粘在一起了,要么是单词和单词之间分割错了,要么是干脆直接把单词拼错!可那都是些并不复杂的英文啊,保守估计英语能过四级的肯定都能看出不妥(按出...
一般来说,我不太能给"过誉"的书高分,因为有从波峰跌落的感觉,所以觉得受骗。说起来是在读《那些忧伤的年轻人》里看到《春醪集》的推荐,觉得自己应该会喜欢梁遇春的态度:"放弃对具体成就的追求",哪知道梁先生不仅仅是放弃了对具体成就的追求,对沉下去了解世界的追求也一并扔掉了。通读下来,只觉得空,吃不饱,又乏味。
评分这本是合集,我觉得《泪与笑》好过《春醪集》。
评分读其书而知其人可也
评分哈哈哈哈哈,读不懂,完全属于读不懂但能看出来很好看的范畴
评分听梁遇春自称中年人,感觉微妙。后半部分的信和书序随便翻了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