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兰茨・卡夫卡(Franz Kafka,1883-1924)在西方现代文学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他生前在德语文坛上几乎鲜为人知,但死后却引起了世人广泛的注意,成为美学上、哲学上、宗教和社会观念上激烈争论的焦点,被誉为西方现代派文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
论年龄和创作年代,卡夫卡属于表现主义派一代,但他并没有认同于表现主义。他生活在布拉格德语文学的孤岛上,对歌德、克莱斯特、福楼拜、阳思妥耶夫斯基、易卜生、托马斯・曼等名家的作品怀有浓厚的兴趣。在特殊的文学氛围里,卡夫卡不断吸收,不断融化,形成了独特的“卡夫卡风格”。他作品中别具一格甚至捉摸不透的东西就是那深深地蕴含于简单平淡的语言之中的、多层次交织的艺术结构。他的一生、他的环境和他的文学偏爱全都网织进那“永恒的谜”里。他几乎用一个精神病患者的眼睛去看世界,在观察自我,在怀疑自身的价值,因此他的现实观和艺术现显得更加复杂,更加深邃,甚至神秘莫测。
布拉格是卡夫卡的诞生地,他在这里几乎度过了一生。到了生命最后的日子,他移居到柏林,试图摆脱不再是卡夫卡的布拉格。不管怎样,跟他的同胞里尔克和韦尔弗相比,卡夫卡与布拉格保持着更长时间和更密切的联系。在这个融汇着捷克、德意志、奥地利和犹太文化的布拉格,卡夫卡发现了他终身无法脱身的迷宫,永远也无法摆脱的命运。
《卡夫卡文集(增订版)(第2卷):诉讼·美国》增补了三篇短篇小说,校订修改了某些译文,纠正了一些印刷错误,并以全新的版式和封面设计对图书进行了精美包装,更加准确、新颖、概括地表现出卡夫卡的创作风格和世界经典文学的品格。新版《卡夫卡文集》(1-4卷)增订版将给热爱卡夫卡的读者带来新的阅读感受。
高中的时候,有一次语文老师让我写篇关于卡夫卡的《一个梦》(本书第三册P82)的评论。她的话让我受宠若惊,于是当天晚上我熬到深夜,洋洋洒洒自以为是的整出一篇几千字的文章。现在这篇文章早已无处寻觅,但我还记得当时的兴奋,因为语文老师说,卡夫卡们上了语文课本,她...
评分卡夫卡的小说不是寓言——最高的艺术大多不是寓言. 他不凭借具体的符号来延伸文本的意义. 寓言意味着一个人工的时空, 它被精心构造出来, 或是用以与文本以外的时空形成隐秘的互相映射, 或是用其内的故事向非人造的现实世界传达哲理和教训. 寓言式的写作要求非常规的表意系统, ...
评分关于卡夫卡写作方式的来源,想必很多人苦苦研究,不定也有了什么研卡协会。却可以用几个梦境及,《梦的解析》来叙述这种荒诞性。 1 穿梭的巷子,石板路,巷子很窄,哥哥领着我去找房子。我们像进入迷宫似的,在一个个转弯处来回旋转,绕弯。最终没有找到房子也没有找...
评分(本文已發表於《字花》No. 6, Feb-Mar 2007) 我曾經夢見自己一頭栽在書桌上,在空無的日光燈下夢見自己獨自坐在漆黑的電影院裡。我彷彿被綁縛在座椅上,動彈不得。巨大的電影屏幕在我眼前展開,沒有音樂,沒有對白,只有無聲的影像。在那光影交錯的屏幕裡,我逐漸看清四周...
评分旧时读到卡夫卡这个名字,总在脑海中构想一个清瘦的双眼深凹的中年男子,头发微秃,语言犀利,做一些晦涩迷离的梦。后来看到他的照片,蓦得感到惊讶,他像一个赢弱的孩子,有一张俊美的面庞和夸张的耳朵,睁着一双明亮聪颖的大眼睛,惊恐的在现实与虚妄中寻找自己的平衡点。两...
说来也诡异,看到《诉讼》的最后两章时,窗外不时嚎叫起大风来,划过玻璃仿佛可以看见风的刻痕。像个深秋的夜晚,枯枝败叶在大街上东倒西歪,飘来荡去。ps:这排版实在太节制了!
评分<美国>应该是卡夫卡第一部长篇小说,可以看到故事结构上比城堡和审判较为保守,还没有完全放开手脚不管逻辑的挥洒自如,不过看书末的残片,估计在女歌星家里当奴隶的部分会更加疯狂荒谬,可惜没好好完成。
评分在人群中的陌生感和孤独感。。
评分诉讼印象最深刻的是无休止的对话,为了节省排版面积全部连在一起而非成段,好几页分一次自然段,加上题材和语言的迷乱,真是我们每一位读者都被卷入这场诉讼,欢迎加入这场诉讼, You can check out anytime you like,but you can never leave……
评分即使翻译排版些许生硬,社会的真实 感同身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