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兰茨・卡夫卡(Franz Kafka,1883-1924)在西方现代文学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他生前在德语文坛上几乎鲜为人知,但死后却引起了世人广泛的注意,成为美学上、哲学上、宗教和社会观念上激烈争论的焦点,被誉为西方现代派文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
论年龄和创作年代,卡夫卡属于表现主义派一代,但他并没有认同于表现主义。他生活在布拉格德语文学的孤岛上,对歌德、克莱斯特、福楼拜、阳思妥耶夫斯基、易卜生、托马斯・曼等名家的作品怀有浓厚的兴趣。在特殊的文学氛围里,卡夫卡不断吸收,不断融化,形成了独特的“卡夫卡风格”。他作品中别具一格甚至捉摸不透的东西就是那深深地蕴含于简单平淡的语言之中的、多层次交织的艺术结构。他的一生、他的环境和他的文学偏爱全都网织进那“永恒的谜”里。他几乎用一个精神病患者的眼睛去看世界,在观察自我,在怀疑自身的价值,因此他的现实观和艺术现显得更加复杂,更加深邃,甚至神秘莫测。
布拉格是卡夫卡的诞生地,他在这里几乎度过了一生。到了生命最后的日子,他移居到柏林,试图摆脱不再是卡夫卡的布拉格。不管怎样,跟他的同胞里尔克和韦尔弗相比,卡夫卡与布拉格保持着更长时间和更密切的联系。在这个融汇着捷克、德意志、奥地利和犹太文化的布拉格,卡夫卡发现了他终身无法脱身的迷宫,永远也无法摆脱的命运。
《卡夫卡文集(增订版)(第2卷):诉讼·美国》增补了三篇短篇小说,校订修改了某些译文,纠正了一些印刷错误,并以全新的版式和封面设计对图书进行了精美包装,更加准确、新颖、概括地表现出卡夫卡的创作风格和世界经典文学的品格。新版《卡夫卡文集》(1-4卷)增订版将给热爱卡夫卡的读者带来新的阅读感受。
有一个名字值得铭记:马克斯·布罗德。 卡夫卡生前要求这个人不要发表他的小说,布罗德违背了他对卡夫卡的承诺,使卡夫卡的大量小说公诸于众。且写下了《卡夫卡传》。如果没有布罗德某种程度上的背信弃义,我们将无从知道卡夫卡这个人。 今天读到:除了卡夫卡外,...
评分我阅读卡夫卡时总是非常小心,因为他的善良和他的纯真,以及,这种醇厚的表情背后的无可遏止的冷嘲热讽(也许这个词并不恰当)。他的这种语气尽管有时很有些刺耳(或不如说:世界本身的残酷),但也远远谈不上拥有青春热烈的逻辑。“真正的道路在一根绳索上,它不是绷紧在高处...
评分 评分初读书,往往会觉得一些人神圣。因为这些人能进教科书,因为这些人很时髦,因为这些人与另一些同样“神圣”的人相关或为其周边,因为这些人被反复传诵……在拿起书的同时,他们的光环便先笼罩上来。不要讲怀疑或说“不”,这样的光环甚至让人无法正视其文,无法搞明白他们究...
评分当替罪人出现在法院的走廊上时,他感到自己天旋地转,好像处在海啸中。没有人能够这样写体制的罪恶,将它隐含的那么深,那么晦涩,然而又洞穿人心。他的书本身就是一座城堡,只能看到它的轮廓,而想要走进去一探究竟,也许能进去,也或许一辈子也进不去。
评分诉讼印象最深刻的是无休止的对话,为了节省排版面积全部连在一起而非成段,好几页分一次自然段,加上题材和语言的迷乱,真是我们每一位读者都被卷入这场诉讼,欢迎加入这场诉讼, You can check out anytime you like,but you can never leave……
评分不得不说,读起来觉得失踪的人更加丰富,当然风格是一贯的kafkaesk,而有人能把中篇长篇短篇都驾驭地如此精妙,确实是令人惊叹(另一个是Musil)。
评分诉讼和城堡非常相似,有着类似的对未知外界的无力感。而美国一文则易懂许多。
评分诉讼和城堡非常相似,有着类似的对未知外界的无力感。而美国一文则易懂许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