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耶利内克以《逐爱的女人》一举成名。在作品中,耶利内克站在旁观者的立场,以尖锐透明得几乎冷酷的文字讲述了两个女工的故事:布丽吉特和宝拉如何追逐着各自的婚姻目标。
女人,追逐爱情,就像行者追逐远方的目标一样无可厚非。可是,《逐爱的女人》中的爱情似乎变了味道,背离了爱情的本身的意义,沾染了爱情以外的许多的东西。耶利内克用她看似玩世不恭、冷淡的语调叙述的是高度符号化的日常故事,以尖刻的笔触将生活温情的假面毫不留情地戳穿!
埃尔弗里得•耶利内克是当代奥地利最著名也是最具争议的女作家。1946年10月20日生于米尔茨施拉格,长于维也纳。耶利内克在教会幼儿园和学校度过了 “非常压抑”的童年。她自幼就在维也纳音乐学院接受音乐训练。1964年耶利内克进入维也纳大学学习戏剧和艺术史,后因精神状况恶化而中断学业。1968年她躲身于父母家和外界完全隔绝,次年她的父亲死于精神病院。1969年以后,耶利内克投身于当时的学生运动,并参与文学杂志《手稿》的活动。1971年她出色地通过了音乐学院的管风琴毕业考试,
不知是作者的文风,还是译者的晦涩,在这部充满哲学式思辨的小说里,我迷失在字里行间,根本无暇顾及文字。寓意是深刻而残酷的,我只能说我没有在读书中得到愉悦。好吧,我承认我不适合读需要思想的书。
评分不知是作者的文风,还是译者的晦涩,在这部充满哲学式思辨的小说里,我迷失在字里行间,根本无暇顾及文字。寓意是深刻而残酷的,我只能说我没有在读书中得到愉悦。好吧,我承认我不适合读需要思想的书。
评分E.M.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认为中,'国王死了,不久王后也死去了'是故事,而'国王死了,不久王后因伤心而死'则是情节。在他看来,故事强调时间,而情节强调因果。但在耶利内克这里,以上说法都破碎了,她发展出的说法是:‘国王死了。王后死了。’故事的构架还在,但时间关系...
评分两个“逐爱的女人”都是被欺骗者。这个作者的卓越之处在于她的精确和尖锐,并以此刺向一个由错误的幸福观支撑的世界。 ——《法拉克福评论报》 关于剧情 看完钢琴教师的电影,我没明白。看完钢琴教师的一篇评论,我大彻大悟了。随后...
虐心压抑,不喜欢
评分恶狠狠
评分一个以错误的幸福观支撑的世界
评分可怕。不如去死。
评分几乎是一气呵成,因为极富反讽意味的文字和诱惑人的标题。无论是布丽吉特还是宝拉其实都是被欺凌和摧残的对象,虽然她们本身或许也带上了太多无可容忍的缺陷,还是寄予了这些角色以深厚的同情的。而小说里的所谓“逐爱”,其实造就丧失了它原本的含义,那“爱”里早已带有太多失却自我的、血淋淋的色彩,更多的是怵目惊心,而非纠结与缠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