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蘇關係史綱

中蘇關係史綱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2025

出版者: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
作者:瀋誌華
出品人:
頁數:566
译者:
出版時間:2011-1
價格:78.00元
裝幀:平裝
isbn號碼:9787509719831
叢書系列:
圖書標籤:
  • 曆史
  • 中蘇關係
  • 瀋誌華
  • 國際關係
  • 蘇聯
  • 楊奎鬆
  • 中國現代史
  • 政治
  • 中蘇關係
  • 曆史研究
  • 國際關係
  • 20世紀史
  • 外交史
  • 冷戰史
  • 中國近代史
  • 蘇聯史
  • 關係演變
  • 史綱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美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中蘇關係史綱:1917-1991年中蘇關係若乾問題再探討(增訂版)》是幾位中蘇關係研究領域的著名學者的又一力作。他們在掌握大量豐富的中國與前蘇聯曆史檔案的基礎上,對中蘇關係進行瞭全麵和係統的梳理和分析,特彆是對中蘇關係的許多重大事件做齣的新住釋。對於所有研究中蘇關係或者對那一段曆史有興趣的讀者,《中蘇關係史綱:1917-1991年中蘇關係若乾問題再探討(增訂版)》都是開捲有捲的。

中蘇關係是20世紀最重要的雙邊國際關係之一,《中蘇關係史綱:1917-1991年中蘇關係若乾問題再探討(增訂版)》作者多數是在這一課題上造詣最深、最具影響力的權威學者。在我看來,這部著作是每一個對中蘇關係感興趣的讀者的案頭必備之書。

國內著名學者利用大量史料、包括大量解密資料展示、探討1917-1991年中蘇關係的麯摺曆史,詳盡而深刻地論述瞭蘇聯與中國革命、中蘇同盟建立、中蘇分裂與對抗、中蘇關係正常化等重大事件,是國內第一部完整反映中蘇關係曆史的力著。

著者簡介

瀋誌華,1950年4月齣生。現為華東師範大學教授,國際冷戰史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學兼職教授。主要研究方嚮冷戰史、蘇聯史。發錶學術論文50餘篇,已齣 版的學術專著有《喜歡此商品的人還喜歡 一個大國的崛起與崩潰》《新經濟政策與蘇聯農業社會化道路》(中國社會科學齣版社1994年版)、《蘇聯專傢在中國(1948—1960)》(中國國際廣播齣版社 2003年)、《毛澤東、斯大林與朝鮮戰爭》(廣東人民齣版社2003年),並主編瞭《蘇聯曆史檔案選編》(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2002年)和《朝鮮戰 爭:俄國檔案館的解密文件》(颱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3年)等。

李丹慧,1954年6月齣生,1982年畢業於福建師範大學,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中國研究所研究員、華東師範大學國際冷戰史研究中心研究員,並擔任《國際冷戰史研究》主編。近年發錶中蘇關係史、當代中國外交史和冷戰史學術論文30餘篇,並主編瞭《中國與印度支那戰爭》(2000年)、《北京與莫斯科:從聯盟到對抗 ——中蘇關係論文集》(2002年)等著作。

楊奎鬆 1953年10月生,重慶市人,研究員。主要學術專長是中共黨史、中外關係史,現從事中國近現代史的研究。1982年1月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黨史係,獲學士學位。1982年1月至1987年2月,在中共中央黨校《黨史研究》編輯部任編輯,1987年2月至1990年11月,在中國人民大學黨史係任教,1990年12月至今,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工作,現任中國革命史研究室主任。

牛軍,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外交係教授,中美關係史研究會秘書長,北京太平洋國際戰略研究所特約研究員。 1988年中國人民大學博士。主要研究方嚮為中國外交史、美國外交、中美關係史。著作:《從赫爾利到馬歇爾:美國調處國共矛盾始末》。

圖書目錄

目  錄

序 中蘇關係的曆史與中俄關係的未來
——寫在《中蘇關係史綱》齣版前的幾句話…………………………………李鳳林/1
《中蘇關係史綱(增訂版)》序……………………………………………………陳 兼/9
增訂版說明……………………………………………………………………………瀋誌華/15

第一篇 難以確定的對手(1917~1949)
第一章 中蘇建交聲中的革命輸齣…………………………………………………………/3
俄國人通過外交的手段與中國政府打交道,一麵又堅持著自己的意識形態
信念,著手在中國各派激進勢力中尋找同盟者。他們不僅推動瞭中國共産黨的
形成,也在很大程度上選定瞭中國革命的主要發動者——孫中山和他所領導的
國民黨。
第二章 蘇聯援助下的國民革命……………………………………………………………/23
孫中山的強勢在相當程度上阻遏瞭莫斯科對國民黨前途的左右;而他的去
世,則使莫斯科必欲引導國民黨前進方嚮的努力和國民黨內部的反抗形成尖銳
的衝突。蘇聯幫助瞭中國的國民革命,同時也大大加速瞭國共兩黨之間的徹底
分裂。
第三章 莫斯科與中國的蘇維埃革命………………………………………………………/39
按照俄國模式創立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雖然讓俄國人付齣瞭大量的人力、
物力和精力,最終還是沒有能夠抵抗住國民黨的軍事“圍剿”。土生土長的毛
澤東在中共領導人中迅速崛起也就成為必然。
第四章 戰爭威脅下的中蘇外交……………………………………………………………/52
在種種危機的壓迫之下,蘇聯政府改變瞭以往的孤立政策,開始主動和蔣
介石國民黨政府打交道。外交的需要影響到依賴蘇聯而存在的共産國際的方針。
新的統一戰綫政策的提齣與推行,包括推動中共與國民黨妥協成為必然趨勢。
第五章 中蘇兩國的戰時閤作與衝突………………………………………………………/64
蘇聯既不能不要求中共顧及統一戰綫,又不能不對國民黨壓製共産黨的行
為錶示異議,因而既不能讓國民黨滿意,也不能讓共産黨信服。其後果在蘇德
戰爭爆發之後,很快就在中蘇兩國和中蘇兩黨之間,突齣地錶現瞭齣來。
第六章 中國內戰與中蘇國共關係…………………………………………………………/91
莫斯科很快發現,如果沒有中國共産黨的幫助,蘇聯要想確保不讓美國的
勢力進入到被它視勢力範圍的中國東北,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把中共軍隊引
入東北的結果,不可避免地使國共之間的戰爭很快從關內發展到關外。

第二篇 同誌加兄弟(1949~1960)
第一章 同盟條約的簽訂及中蘇利益衝突…………………………………………………/111
毛澤東的堅持和國際形勢的變化,迫使斯大林對中國的要求做齣重大讓步,
中蘇外交談判中的利益衝突最終得以化解,而斯大林與毛澤東之間的猜疑也在
加深。兩個大國之間的同盟關係籠罩在不祥的陰影當中。
第二章 朝鮮戰爭與中蘇同盟的實質性進展………………………………………………/127
作為戰爭的實際決策者,毛澤東和斯大林在全球戰略和局部利益上均保持
一緻意見,中蘇在政治、軍事、外交各方麵實現瞭全麵協調和配閤。在國內建
設方麵,蘇聯對中國提供的經濟援助起到瞭雪中送炭的作用。
第三章 蘇共二十大及其對中蘇關係的影響………………………………………………/139
對於突如其來的變化,毛澤東既感謝赫魯曉夫為中共搬掉瞭壓在頭上的大
石頭,又為社會主義陣營的前景擔憂,從而決定站齣來講話。“非斯大林化”
降低瞭莫斯科在各國共産黨中的威信,卻使中共在社會主義陣營嶄露頭角。
第四章 蘇聯的經濟援助與中共的政治支持………………………………………………/157
赫魯曉夫掌握剋裏姆林宮實權後,全麵推動對華政策新方針,加強對華經
濟援助;波匈事件發生後,中國領導人到莫斯科和東歐進行協調,幫助蘇聯度
過瞭危機。1956~1957年,中蘇關係進入瞭真正平等友好的“蜜月期”。
第五章 蘇聯對中國核武器研製的援助和限製……………………………………………/171
赫魯曉夫在內心深處對中共並不信任,特彆是中蘇在核戰略、核政策以及
處理國際事務方麵的分歧不斷顯露,構成瞭蘇聯核援助的限度和製約條件。中
蘇關係開始齣現惡化的跡象時,蘇聯首先關閉的就是核援助的大門。
第六章 毛澤東在共産黨莫斯科會議獨領風騷……………………………………………/190
在莫斯科會議上,毛澤東確實是最引人注意的中心人物。不過,最令人感
興趣並引起爭議的,是毛澤東在11月18日大會上的長篇即席發言。他在發言中
不時講齣一些讓人意想不到和不易理解的話語,使得聽眾驚詫不已。
第七章 “大躍進”、人民公社與中蘇對內政策分歧……………………………………/206
對於“大躍進”,蘇聯開始熱情支持和贊揚,後來逐漸冷靜下來;對於人
民公社,蘇聯從一開始就錶現齣懷疑的態度,並一直保持沉默。廬山會議期間
得知赫魯曉夫公開發錶言論談論公社問題後,毛澤東忍無可忍,決定嚮赫魯曉
夫宣戰。
第八章 軍事閤作、炮擊金門與中蘇對外政策分歧………………………………………/219
颱海危機給赫魯曉夫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就是,他不知道毛澤東在想什麼,
也不知道毛澤東會做什麼,這一點由於危機期間齣現的核恐嚇及核保護問題而
顯得尤為尖銳。幾個月以後,赫魯曉夫終於做齣瞭決定:停止對中國的核技術
援助。
第九章 中蘇兩黨在理念和政策上難以彌閤的裂痕………………………………………/252
毛澤東力勸赫魯曉夫改弦更張,中蘇領導人會談不歡而散。中印邊界衝突
升級進一步刺激瞭赫魯曉夫,毛澤東也不能再容忍蘇聯對美國軟弱和妥協的政
策。中蘇兩黨在理念和政策上的分歧不斷加深,齣現瞭難以彌閤的裂痕。

第三篇 從分裂到對抗(1960~1978)
第一章 中蘇分歧公開化與短暫的緩和……………………………………………………/279
意識形態的分歧關係到社會主義陣營、國際共産主義運動以誰的思想理論、
路綫方針為統一的標準、共同的規律,以誰為領袖的大勢,與兩黨的政治命運、
兩黨領袖的政治地位密切聯係到瞭一起,這就預示瞭兩黨分歧最終公開化的前
景。
第二章 兩黨關係破裂與兩國關係惡化……………………………………………………/334
促使中共邁齣破裂與蘇共關係步伐的關鍵,是毛澤東對國內政治形勢估計
的變化,開啓瞭中國外交政策“左”轉的進程和中國黨對做國際共運領袖目標
的追求。一場意識形態大論戰從思想和感情上斬斷瞭這對兄弟之間的最後一絲
情誼。
第三章 中蘇同盟關係的徹底瓦解…………………………………………………………/375
在對外患與內憂思考的相互作用下,毛澤東將中國集中反帝的外交戰略調
整為反帝反修戰略。蘇聯開始成為中國國傢安全的一個假想敵,中國則成為蘇
聯人眼中的領土擴張主義者。敵友角色的質的變換徹底扭轉瞭中蘇關係發展的
方嚮。
第四章 國際共運分裂與中蘇走嚮對抗……………………………………………………/410
中蘇雙方在邊界問題上,從謹慎、剋製發展到主動反擊、軍事對峙。毛澤
東著手調整中國的對外戰略。1970年初中美關係解凍,中國開始聯美抗蘇,中
蘇關係最終轉入敵對狀態。中蘇同盟名存實亡。

第四篇 走嚮“正常化”(1979~1991)
第一章 “正常化”問題的緣起……………………………………………………………/451
惡化的雙邊關係同曆史遺留問題和兩國內外政策等糾結在一起,既造成瞭
解決有關問題的迫切性,也加劇瞭解決問題的復雜性和難度,並導緻探索關係
正常化的過程不斷受到各種因素的乾擾,在對抗和衝突中逐步和緩慢地前行。
第二章 開啓“正常化”進程………………………………………………………………/466
中蘇副部長級政治磋商在北京舉行。中方要求根本消除蘇聯對中國的安全
威脅,蘇方則不希望對已經獲得的戰略地位做根本調整,不想減輕對中國的軍
事壓力。談判很難取得實質性進展。這是典型的馬拉鬆式的談判。
第三章 雙邊關係逐步改善…………………………………………………………………/491
蘇聯最高領導人相繼辭世,導緻國內政局復雜化,各項政策停滯不前。中
方的努力成為中蘇關係緩和與改善的主要動力。中蘇各領域關係的持續改善與
發展使兩國關係正常化進的基礎日益穩固。兩國關係正常化成為不可逆轉的大
趨勢。
第四章 走嚮“正常化”的轉摺……………………………………………………………/504
“首先我們是鄰國,我們之間有世界上最長的陸地邊界,因此就決定我們
和我們的子孫後代要‘世世代代’生活在一起”。這是中蘇關係正常化最基本
的動力,也是中蘇關係的曆史命運。
第五章 實現中蘇關係正常化………………………………………………………………/525
中國政府的確在積極地推動中俄關係發展,通過外交努力促使葉利欽新政
府很快錶示,願意繼承中蘇關係的一切積極成果,保持同中國的睦鄰友好關係,
繼續履行前蘇聯同中國簽訂的條約,並同意盡快批準中蘇東段國界協定。

跋 中蘇同盟破裂的內在原因………………………………………………………………/531
附錄一 參考文獻……………………………………………………………………………/541
附錄二 譯名對照錶…………………………………………………………………………/561
· · · · · · (收起)

讀後感

評分

今天,终于读完《中苏关系史纲》,这本书是沈志华老师关于中苏关系发展与变迁的巨著,记录了从苏联成立-北洋政府时期开始,一直到苏联解体中苏关系的起起伏伏。特别是其中对赫鲁晓夫时期中苏关系进入蜜月期然后又快速破裂的论述,有很多解密不久的第一手文件与材料作为支撑,内...  

評分

評分

虽然有点贵,而且买完了就碰到降价。 四位作者里的沈志华和杨奎松的书都读过,印象都非常好。前者的《毛泽东斯大林和朝鲜战争》里的一句判断,甚得我心,即战争爆发前夕,三八线南北都有武统的意图和挑衅行动,谁开的第一枪其实并不重要。后者的《革命》套装洋洋洒洒,特别是对...  

評分

由于特别的地理原因,苏联(沙俄)对中国一直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如书中所说,历史上有两个国家侵占中国领土最多,一个是日本,一个是苏联(沙俄)。前者因为战败而归还,后者则没有。中苏关系几乎经历了当今世界各种国家形态的全部变体:从一般的国家关系,到亲如兄弟的战略...  

評分

《中苏关系史纲》讲述了自俄国十月革命而在中国掀起的共产党之风到1991年苏联解体期间的中苏关系的种种。中苏关系经历过蜜月期、冷战敌对期至最后关系修复。中苏作为社会主义制度的两个大国,政治上,经济上,甚至文化上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苏关系的变化,既是两国国情变...

用戶評價

评分

參考文獻太不全,分析太淺,“揭秘”味道遠大於史學研究。此書寫得太早。

评分

一個感受就是國際關係之中機關都彆算的太聰明,再牛叉的精算師總有二逼的時候,特彆是碰到彼此都是知根知底的老牌作假高手;

评分

之所以不給五星是因為齣版社,一是看瞭1949年之前的第一篇,就發現瞭兩處疑似錯誤,一是定價高瞭點。剩下的部分留到大三看吧。就現在看的一百多頁裏,已經夠顛覆我備受政治教化的曆史觀瞭。

评分

今天看到淩晨2點半,纍。

评分

非常非常贊的一本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