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血色黄昏》内容简介:“文革”期间,为响应领袖毛泽东“上山下乡”的号召,北京四十七中学生林胡与雷厦、徐佐、金刚等同学,满怀革命豪情及对未来的憧憬,步行到内蒙古草原扎根。林胡个性偏执、好斗、倔强,因打架而被兵团定为“现行反革命”,开始了长达八年众叛亲离的劳改生活。一个根本不理他、甚至不愿和他说话的姑娘,成了他全部的精神寄托;讲义气、好面子,对“叛徒”深恶痛绝的雷厦,最后却无意中背叛了肝胆相照的朋友;徐佐则始终忠于自己的信仰,固执地要在内蒙古草原上寻找到理想的归宿;金刚为了能够平安地活着,崇尚“畏怯哲学”,把吃、穿看作人生的最大享受……逮捕、痛打、审讯、上纲上线、戴帽批斗,在拥有绝对权威的军人的恐怖统治下,内蒙古草原上演了一幕幕人性的悲喜剧:狂风暴雨中,六十多条棉被盖上了种子库房顶;熊熊烈火里,六十九个青春的生命瞬间化为黑炭;送战友上大学的路上,五十多名女知青放声恸哭……而成千上万青春的血汗,换来的却是大草原的毁灭。
刚直不阿的主人公林胡,有着异常顽强的生命力,他在压迫之下,反而萌生了要与黑暗专制制度斗争的决心。八年里,他在精神和肉体的双重痛苦中挣扎:狂喊、怒骂,夜复一夜的思想斗争,一纸纸发向兵团各级官员的申诉信,倾注全部生命激情的单恋,以及时时涌动着的野兽般的性欲……沉重得令人窒息。
作品数易其稿,辗转十多家出版单位而无人问津。在著名编辑岳建一先生的促动下,一九八七年工人出版社将其出版,随即轰动世界,刮起一场经久不息的“老鬼旋风”。至今已有港台、日、英等多种版本问世。
小说全面展示了兵团的政治生活运作,上至兵团总部,下至连队组织政治运动和思想改造的场面。……《血色黄昏》是最具有价值的一部知青题材长篇小说,它描述了真的人生和真的历史。知青苦难的历史终于得到了还原。毫无疑问,它是知青文学的一块里程碑。——杨健《中国知青文学史》
我想,人活一世,应该明明白白,赤条条来去无牵挂,留下一条真实的生命轨迹。
——老鬼
老鬼,本名马波。1947年生于河北省阜平县,4岁来到北京父母身边,先后在北京华北小学、育才小学、师大一附中、四十七中学习。1968年高中毕业后下乡到内蒙古锡盟西乌旗,在草原生活了近八年。1976年调到山西大同矿山机械厂当工人。1977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1982年大学毕业先后在文化艺术出版社、法制日报社干编辑工作。1989年应邀到美国布朗大学做访问学者。1995年回国,著有《血色黄昏》、《血与铁》、《母亲杨沫》、《烈火中的青春》等著作。
花生这样的普通中青年,有幸生存在如此精彩的时空里,想努力发生一些事情而不得,常常被时空裹挟着“被发生”一些事情,但花生觉得,这还是比没有事情发生要好许多,这并不是一个“屌丝”(我肿么觉得这词蛮高级的)摆出的高姿态“聊胜于无”的喟叹。 活着吧,发生一些事情总比...
评分201936《血色黄昏》(老鬼):“淘”到了87年的第一版!据帮助老鬼把这本书最终出版的岳建一回忆:1987年夏,我带着20本样书在长安街和老鬼会面,老鬼激动的语无伦次,兴奋的像个孩童,与我紧紧拥抱。 这本书引起巨大震动,抢购如潮。1989年,胡耀邦去世前夕说:“一定替我找到...
评分政治方面的就不说了,只说那种强悍的生命力确实把哥儿们震了! 值得一读的好东西,值得传扬后世! 的确还想说很多,但是还得搜索词汇,懒啊! 真没想到写得那么好,那么扣人心弦!悲剧的时代,悲哀的青春……
评分这本书像用刀子刻出来的,这样的青春让人欲哭无泪,心如刀绞。我很想知道韦小立读了这本书是什么反应?她读到最后那把瓜子皮会不会泪流满面?她当年的真实想法到底是什么?老鬼应该去找找她啊!血色的青春伤疤早晚都要揭开的呀!
评分那些青少年拼命地使劲他们稚弱心力和体力,奔走于风沙泥泞之中,想于中国有些微的裨益……虽然他们没有先见之明,这些用血汗回来的财富,大抵仅供虎狼一舔……
评分每天晚上睡前看看,居然也看完了。很久没有看这么厚的书了,而且不是小说,每每在要紧张起来的时候看到全无下文,老鬼的文字又有些散漫,并不算是愉悦的享受。但是,这凛冽的真实和有时气势磅礴的文字还是会震撼到我。老鬼不是一个讨人喜欢的人,但确实是一个刚烈诚实的硬汉子。也喜欢徐佐,睿智平和。关于文革,并没有从中得到更多的了解,但是许久没有人跟我说约翰克利斯朵夫式的句子,让我感到久违的青春沸腾。
评分知青们的一些行径忒残暴了- -读得难受没读完 以后补上
评分知青的反思
评分好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