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书评述了20世纪50-90年代的中国大陆文学,内容包括:中国当代文学的生成;当代文学的分期和时期特征;文学体制和文学生产方式;文学思潮的演化;各时期的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文类的状况;对当代文学主要作品的评述等。
作者为北大中文系教授,曾任中国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其著作多次获北京大学、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科研成果奖。
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一番讲话,基本上也成为后来1978年之前文学创作的准的。 其实这个标准没有错,是结论性的,也有前瞻性。可参照当时的苏联,早就如此了。只是后来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故意扩大化和严重化,甚至扭曲了这番讲话的本意和原初精神,某种程度上最终沦为成为摧...
评分“历史是自然的,断代是不自然的” 首先应该认识到无论何种“文学史模型”均是由一定的人提出并阐释,然后由一定的人接受并使用的概念。它并不一定符合(某种程度上来说,或许也并不需要)文学史的事实——相反,这是读者该去思考的问题。所以在阅读和研究时应该知道,我们自然...
评分 评分好吧,我承认在准备考研前听过钱理群、温儒敏等等的名字,没听过洪子诚这个名字,但因为看到前辈们的经验帖上都列着这本书,于是入手。 正式进入对当代文学的学习后,发现自己是有多孤陋寡闻,也发现洪子诚先生是有多低调——称洪先生为当代文学领域的泰山北斗并不夸张,这本...
评分这十年来,我们也许“成熟”了,“稳妥”了。为了这种“成熟”,我们失去了许多值得珍惜的东西。这种代价究竟是否值得? ——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出版后记 中文系必读书目,现当代文学史考研必读书目,正因为是必读书目反倒让大家没有了评论而是在书上一道道划线,一遍遍...
文学考研必备,脉络写得很好,配合于可训的食用更佳!
评分陈思和在他那本《当代文学史教程》序言里讲,有三种文学史:一种适合考试(朱栋霖那版);一种偏作品细读,适合非专业读者阅读的“感性文学史”,就是他自己的版本(富有人情味但过于私人);还有一种是适合专业研究者读的,就是洪子诚这本了。三种文学史中,也许洪本更符合“史”的要求,适合系统了解当代文学历史(划重点)脉络。信息量实在繁密。没读作品之前先读这本是对的,先读作品细读有些拔苗助长。洪子诚文字水平比陈思和高,藏多于露,足够酣畅淋漓的阅读快感(前半部真的就跟地摊中共秘史一样刺激啊!)。还是文学小白时匆匆翻过,现在重读再回味,暧昧之中意韵实在丰富。平淡克制的叙述下暗流汹涌,洪老师写得一手好春秋笔法啊。(九十年代部分稍有乏力。在当下谈论当下只能迷失在当下,对当下的文学做文学史研究更显尴尬。)
评分迄今读过的包括古今中外的最好的一本文学史。
评分迄今读过的包括古今中外的最好的一本文学史。
评分重视文学思潮,作品解读中规中矩,虽然文学史的书写范式今天看来已经比较老套了,但作为早年文学史还是有其学术史价值。洪子诚于当代(一个我不是很喜欢的词汇)文学学科的建立有开创之功,就此而言,此书是避不开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