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标签: 贺桂梅 文化研究 八十年代 思想史 当代文学 文学研究 文学史 文学理论
发表于2024-11-24
“新启蒙”知识档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作为“新时期”的20世纪80年代,被视为告别50—70年代的革命实践而进行文化“新启蒙”的历史时期。这个时期形成的文学观念、知识体制与思维模式构成了近三十年的新主流文化,也是人们理解当代中国六十年乃至整个20世纪历史的基本认知装置。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的变迁,使得如何评价这一认知装置变成了知识界的关键分歧所在。本书从探讨人道主义思潮、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寻根”思潮、“文化热”、“重写文学史”思潮、“纯文学”实践等6个文学与文化思潮着手,试图对80年代整体思想状况进行一番知识社会学考察。对每一思潮,不仅在新的历史视野中重构其基本历史轮廓和复杂脉络,更从叙事形态、知识构成与话语机制等不同层面重新解读其核心历史文本,尤其关注“知识”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联。这种研究的两个基本特色:一是跨学科视野,以文学文本为主,但扩大到美学、哲学、理论、历史研究等领域,力图把80年代思潮作为具有“共振性”的文化场域来加以把握;另一则是全球视野与中国问题的结合,从一种更具想象力的整体历史视野中揭示出80年代中国文化实践的不同面向,及其与90年代以来“全球化”现实间的关联。由此,本书希望在批判性地反思历史的基础上,重新描画80年代文化地图,以作为推进现实思考的参照。
贺桂梅,1970年生于湖北。1989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2000年获文学博士学位,博土论文《80年代文学与五四传统》曾获北京大学优秀博士论文二等奖。2000年留北京大学中文系任教,2004年被聘为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20世纪文学、思想研究。已出版著述《批评的增长与危机——90年代文学批评研究》(1999)、《转折的时代——40—50年代作家研究》(2003)、《人文学的想象力——当代中国思想文化与文学问题》(2005)、《历史与现实之间》(2008),另参与编写《中国现代文学名著导读》(钱理群主编,2002)、《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概要》(温儒敏主编,2005)等;并在国家核心刊物发表相关研究领域论文多篇。
文风和洪老相似 全程被笼罩
评分我很想知道她自己的观点是什么?
评分才女也请说人话。 再看您签那名字……嗯。
评分很平;如果这本书早出十年,我就打五颗星。
评分很好的梳理。当代文学研究的方法论示范。北大诸人的书,很多都是方法论示范,陈平原是现代文学方法论示范,洪子诚是当代文学方法论示范——还有他们的学生。方法论的三个层面:知识谱系、理论方法、问题意识,这三个东西在这本书里都很清晰,就是北大训练出来的“很正”的学术模子。但论述太冗长了,反反复复的话说得太多,全书的规模完全可以精简短二分之一。
字数太多,只好放长评。资料相当丰富,知识考古的方法对于还原揭露文本表象之下的历史语境很有帮助。一个考察八十年代的新的视角,拿掉玫瑰色滤镜后的重新反思和回顾。 现在模糊地回忆一下,对李泽厚启蒙革命双重辩证的重评,讲乡土文学是我印象深刻的部分,尤其对于建国三十年...
评分字数太多,只好放长评。资料相当丰富,知识考古的方法对于还原揭露文本表象之下的历史语境很有帮助。一个考察八十年代的新的视角,拿掉玫瑰色滤镜后的重新反思和回顾。 现在模糊地回忆一下,对李泽厚启蒙革命双重辩证的重评,讲乡土文学是我印象深刻的部分,尤其对于建国三十年...
评分 评分补标。 以知识谱系学与知识社会学视角分析80年代中国思想的变化。方法论与思想资源是作者一贯践行的,从早期写作作家的专题研究(如萧红、冯至等)到进来的关于赵树理研究的论文集始终鲜明可见。 作为话语分析的具体实践,这看起来与其他种类的思想史方法论不太相同:不说洛夫...
评分补标。 以知识谱系学与知识社会学视角分析80年代中国思想的变化。方法论与思想资源是作者一贯践行的,从早期写作作家的专题研究(如萧红、冯至等)到进来的关于赵树理研究的论文集始终鲜明可见。 作为话语分析的具体实践,这看起来与其他种类的思想史方法论不太相同:不说洛夫...
“新启蒙”知识档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