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启蒙”知识档案

“新启蒙”知识档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贺桂梅
出品人:
页数:387
译者:
出版时间:2010-3-1
价格:38.00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301169445
丛书系列:培文书系·文学与当代史丛书
图书标签:
  • 贺桂梅
  • 文化研究
  • 八十年代
  • 思想史
  • 当代文学
  • 文学研究
  • 文学史
  • 文学理论
  • 新启蒙
  • 知识体系
  • 思想启蒙
  • 现代性
  • 批判思维
  • 人文精神
  • 认知升级
  • 智慧档案
  • 思想史
  • 文化反思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作为“新时期”的20世纪80年代,被视为告别50—70年代的革命实践而进行文化“新启蒙”的历史时期。这个时期形成的文学观念、知识体制与思维模式构成了近三十年的新主流文化,也是人们理解当代中国六十年乃至整个20世纪历史的基本认知装置。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的变迁,使得如何评价这一认知装置变成了知识界的关键分歧所在。本书从探讨人道主义思潮、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寻根”思潮、“文化热”、“重写文学史”思潮、“纯文学”实践等6个文学与文化思潮着手,试图对80年代整体思想状况进行一番知识社会学考察。对每一思潮,不仅在新的历史视野中重构其基本历史轮廓和复杂脉络,更从叙事形态、知识构成与话语机制等不同层面重新解读其核心历史文本,尤其关注“知识”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联。这种研究的两个基本特色:一是跨学科视野,以文学文本为主,但扩大到美学、哲学、理论、历史研究等领域,力图把80年代思潮作为具有“共振性”的文化场域来加以把握;另一则是全球视野与中国问题的结合,从一种更具想象力的整体历史视野中揭示出80年代中国文化实践的不同面向,及其与90年代以来“全球化”现实间的关联。由此,本书希望在批判性地反思历史的基础上,重新描画80年代文化地图,以作为推进现实思考的参照。

作者简介

贺桂梅,1970年生于湖北。1989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2000年获文学博士学位,博土论文《80年代文学与五四传统》曾获北京大学优秀博士论文二等奖。2000年留北京大学中文系任教,2004年被聘为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20世纪文学、思想研究。已出版著述《批评的增长与危机——90年代文学批评研究》(1999)、《转折的时代——40—50年代作家研究》(2003)、《人文学的想象力——当代中国思想文化与文学问题》(2005)、《历史与现实之间》(2008),另参与编写《中国现代文学名著导读》(钱理群主编,2002)、《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概要》(温儒敏主编,2005)等;并在国家核心刊物发表相关研究领域论文多篇。

目录信息

绪论 重新定位80年代·中国·文化
一、80年代研究的历史视角与知识社会学
二、“新时期”意识的由来:一组意识形态框架
三、全球视野中的70—80年代转折与中国
四、”文化”与“现代化”:“五四”传统与“现代化范式”
五、80年代人文思潮的知识谱系考察
第一章 “回到19世纪”——人道主义思潮
一、引论:人道主义、“五四”与“19世纪的幽灵”
二、青年马克思或黑格尔:“异化”论与历史叙事
三、“人性论”、家国书写和19世纪浪漫派文学
四、康德的阴影下:主体论、美学和革命
五、作为话语事件的“文学主体性”论争
结语:19世纪、知识分子与第三世界革命
第二章 “现代派”与先锋派——现代主义文学思潮
一、作为冷战禁忌的“现代派”
二、“黄(灰)皮书”、“地下文学”与同步的60年代
三、“欠发达的现代主义”和现代性主体的悖论
四、先锋小说的知识谱系与意识形态
结语:第三世界先锋派的主体性
第三章 “跨越文化断裂带”——“寻根”思潮
一、寻根思潮:一个简单的轮廓
二、“寻根”意识的发生:“乡村”与“中国”的耦合
三、序曲或语境:“废墟”侧旁的民族想象
四、“活的传统”:寻找“非规范”文化
五、知识谱系:美学、考古与民族史叙事
六、文本:话语冲突的场域
结语:民族主义话语的冲突与耦合
第四章 现代化叙事与“韦伯的幽灵”——“文化热”
一、三个知识群体和三种思想动向
二、三个文本与三个“故事”
三、文化热、“五四”传统与“现代化理论”
四、“韦伯的幽灵”:文化主义及其变形
结语:超越80年代文化意识
第五章 20世纪·中国·文学——“重写文学史”思潮
一、80年代文化场中的“20世纪中国文学”论
二、“文学”与文化政治
三、“20世纪”与现代化叙事
四、“中国”与全球化想象
五、编史学上的“现代化范式”及其全球语境
六、现代文学学科:新体制、新学人、新范式
结语:“80年代学术的一个象征”
第六章 “纯文学”的知识谱系——文学的去/再政治化实践
一、引论:“文学性”如何作为问题
二、美学谱系:“诗化哲学”
三、文学理论谱系:转向语言
四、现代文学经典谱系:“重写文学史”
结语:“纯文学”的自我批判
结语 重建批判知识与批判主体
一、“新时期”与50—70年代、新启蒙范式与 第三世界批评
二、“全球化”时代的批判思想
三、创造新的批判语言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回答一位前辈关于GF老师的讨论,也顺便Mark一下自己对相关问题的思考。 非常感谢你的问题又提醒我重读GF老师写在好多年前的那篇意味深长的文章。我不知道你指的贺桂梅老师的文章,是不是就是她在《新启蒙知识档案》那本书中关于“先锋小说的知识谱系与意识形态”的相关内容,我...  

评分

补标。 以知识谱系学与知识社会学视角分析80年代中国思想的变化。方法论与思想资源是作者一贯践行的,从早期写作作家的专题研究(如萧红、冯至等)到进来的关于赵树理研究的论文集始终鲜明可见。 作为话语分析的具体实践,这看起来与其他种类的思想史方法论不太相同:不说洛夫...  

评分

仍然是初看惊艳,但越看到后面越看不下去,看书名就知道是曼海姆加妇科的方法,从几个角度切入八十年代,分析并批判八十年代的“意识形态性”,但每个章节对八十年代的批判都大同小异,翻来覆去说好多遍,重复冗余,完全可以删节掉四分之一。批判八十年代的现代性话语是必要的...  

评分

仍然是初看惊艳,但越看到后面越看不下去,看书名就知道是曼海姆加妇科的方法,从几个角度切入八十年代,分析并批判八十年代的“意识形态性”,但每个章节对八十年代的批判都大同小异,翻来覆去说好多遍,重复冗余,完全可以删节掉四分之一。批判八十年代的现代性话语是必要的...  

评分

《新启蒙知识档案:八十年代中国文化研究》是今年三月份出版的一本新书,但是它却与三十年前“八十年代”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对于现在的“八零后”来说,他们并不了解自己出生的那个“八十年代”,那么,贺桂梅的这本《新启蒙知识档案:八十年代中国文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

用户评价

评分

半个多月终于读完了这本书。用文化研究和全球化理论对八十年代做了一次新的审视。对八十年代的六个重要思潮做了详细的谱系学梳理。涉及的材料很多,许多观点都很有启发性,然而最后重新归结到一种现代/传统、中国/世界等等这样的二元对立上又有些不是很赞同。有些地方没看懂,不知道该这么写报告。

评分

半个多月终于读完了这本书。用文化研究和全球化理论对八十年代做了一次新的审视。对八十年代的六个重要思潮做了详细的谱系学梳理。涉及的材料很多,许多观点都很有启发性,然而最后重新归结到一种现代/传统、中国/世界等等这样的二元对立上又有些不是很赞同。有些地方没看懂,不知道该这么写报告。

评分

我基本认同贺桂梅从细部对80年代思潮的梳理;但上升到宏观一些的视角,她的辨析和批判是我不能认同的。从书中,可以明显感受到贺时时刻刻谨防“西方中心主义”的那种焦虑,而她的批判全数基于这种焦虑之上,进而将80年代所有思潮都化约为供批判的二元对立(中心/边缘、西方/东方、现代/传统、进步/落后等)的思考模式。当然,我不否认80年代的某些思想在逻辑上有“一根筋”的问题,但贺的逻辑是否亦是另一种“一根筋”?“重建批判主体”应当建筑于把握50-70年代同80年代的深刻联系、80年代的社会语境、当下与80年代之间的关联性等等基础之上;相反,以一种满怀智识优越感的态度对80年代的思潮加以嘲讽,并消减其意义,这在我看来非常不历史,也非常不可取。

评分

中文系的人都该读下贺桂梅的几本书,并对八十年代的语境加以了解反思,这门学科的理论、问题意识里夹杂了太多那个特定年代的东西,和古今中西都相似却都不通,抱着那些破玩意儿不放,难免变得浮泛扯淡或者走火入魔

评分

破除意识形态神话的开始 就是拆解一组同构的二项对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