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兆忠,1957年生於上海,1978年初考入上海華東師大中文係,1982年初分配到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1989年初赴日,遊學四年,1992年底迴國重操舊業,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副研究員。齣版專著有《曖昧的日本人》《東瀛過客》《看不透的日本》《喧鬧的騾子——留學與中國現代文化》等。
“曖昧”在日本人身上錶現得如此極端,足以成為其民族性的“品牌”。他們尚武又愛美,封閉又開放,自然又人工,順從又反抗,視“瞬間”為“永恒”,模仿中又有創造……但是,一旦涉及“大和”民族的生死存亡和根本利益,日本人從來不含糊,而是清晰到極緻。
這本《曖昧的日本人》,便是一本深度剖析日本人文化性格的書。作者以親身經曆解讀日本,融敏銳的感性與深邃的理性為一體,發人所未發,所持論點獨樹一幟、立意新穎。在總體上對日本持批判態度,目光冷峻而客觀,入木三分地揭示瞭日本人的社會文化心理。其開闊的文化視野,使本書左右逢源,揭示瞭中日兩國文化的同中之異、異中之同,對於我們更加清晰地認識日本人的性格、日本的文化,以及中日之間的差彆等,都有極大的啓示作用。
作者在掌握大量的第一手文獻資料的基礎上,結閤自己對日本人及其生活背景的切身感受和體會,從大至陰雲籠罩的“二戰”五十周年祭、靖國神社、金元外交,小到塌塌米、和服、晨浴、相撲、茶道、名片、敬語、狗文化乃至大小便規則等,對此都逐一作瞭描述和剖析。他成功地將艱奧的學術問題通俗化、大眾化,寓形而上的文化憂患於豐富生動的材料和自由不拘、明白流暢地錶達之中。在他的筆下,“曖昧”這樣—個難解甚至難說的話題不僅變得具體實在、親切可感,轉化為學理上的清晰與旨趣上的貼近,而且還為我們提供瞭一個穿透其錶、正確觀察日本的新的視角。
《暧昧的日本人》用比较通俗的语言介绍了日本国情、国民性的方方面面。虽然很多论述带有很强烈的个人经验色彩,但总体来讲还算全面、客观。 说道日本人的“暧昧”,我的综合理解是日本人在物质上极度排外、在精神上极度包容的一个基本矛盾。说到物质的排外,是跟日本孤立无援...
評分这本书实在不怎么样,错误又那么多,很多言论都是重复的。 上杉谦信写成了上彬谦信,日语坳音的大小不分。 什么樱花只有两种颜色,乱讲! 切腹也不是只有十字刀一种吧。 总之作者并没有那么了解日本到可以写书的程度吧~
評分日本不是一个好邻居,周围的邻居都这么说,因为他经常打人,个小的被打了也就算了,连我们这个大的也被打,打得还挺惨,这很难不让我们郁闷,也很难让我们对这个邻居有好感,我们不得不承认,日本是一个强大的对手。所以,正确的认识这个邻居,而不是“为了又好而友好,为了批...
評分这么多年过去,日本始终是一个敏感的话题。而作为一衣带水的邻国,我们又必须互相了解,这样才有利于彼此长久的相处,或者说,和谐的战略性合作。随着两国外交上的一次次突破,即“破冰之旅”到“融冰之旅”,我们变得越来越重视两国文化间的相互影响。“日本文化热”也就成了...
評分可能日本真的是个文化黑洞,当代中国论日本的书还真是少,每次看到日本的消息时,总是问为什么,为什么日本人尤其是政客不承认南京大屠杀等日本二战的罪行,为什么总是在钓鱼岛问题、参拜靖国神社、篡改教科书上屡屡触痛中国人的神经,为什么周围的人都在看各种动漫、各种爱动...
這是第三版,我非常喜歡
评分作者感情色彩太濃瞭,時不時就上升到愛國的高度,題目是講日本,卻幾乎每篇都會說到中國,你爺爺的,哥看書纔不希望接受愛國教育。講日本也以負麵批評為主,居然評分還挺高的,難道豆瓣被五毛攻陷瞭?
评分看得很痛苦,實在是帶瞭太多作者的個人色彩,這樣的閱讀是緩慢的。||後半部分寫得比較客觀,實在不喜歡任何作者把太強的個人觀念,尤其是中對日的舊觀念印象文字化。
评分語言挺幽默的。
评分作者是學者,所以是有一定的研究性的,可是講自己接觸的日本人時,都講的是打工的時候認識的人,覺得有點low逼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