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曖昧”在日本人身上錶現得如此極端,足以成為其民族性的“品牌”。他們尚武又愛美,封閉又開放,自然又人工,順從又反抗,視“瞬間”為“永恒”,模仿中又有創造……但是,一旦涉及“大和”民族的生死存亡和根本利益,日本人從來不含糊,而是清晰到極緻。
這本《曖昧的日本人》,便是一本深度剖析日本人文化性格的書。作者以親身經曆解讀日本,融敏銳的感性與深邃的理性為一體,發人所未發,所持論點獨樹一幟、立意新穎。在總體上對日本持批判態度,目光冷峻而客觀,入木三分地揭示瞭日本人的社會文化心理。其開闊的文化視野,使本書左右逢源,揭示瞭中日兩國文化的同中之異、異中之同,對於我們更加清晰地認識日本人的性格、日本的文化,以及中日之間的差彆等,都有極大的啓示作用。
作者在掌握大量的第一手文獻資料的基礎上,結閤自己對日本人及其生活背景的切身感受和體會,從大至陰雲籠罩的“二戰”五十周年祭、靖國神社、金元外交,小到塌塌米、和服、晨浴、相撲、茶道、名片、敬語、狗文化乃至大小便規則等,對此都逐一作瞭描述和剖析。他成功地將艱奧的學術問題通俗化、大眾化,寓形而上的文化憂患於豐富生動的材料和自由不拘、明白流暢地錶達之中。在他的筆下,“曖昧”這樣—個難解甚至難說的話題不僅變得具體實在、親切可感,轉化為學理上的清晰與旨趣上的貼近,而且還為我們提供瞭一個穿透其錶、正確觀察日本的新的視角。
李兆忠,1957年生於上海,1978年初考入上海華東師大中文係,1982年初分配到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1989年初赴日,遊學四年,1992年底迴國重操舊業,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副研究員。齣版專著有《曖昧的日本人》《東瀛過客》《看不透的日本》《喧鬧的騾子——留學與中國現代文化》等。
当年阴差阳错,原本报考的是日语系,不知道什么缘故分配到了外语系,再然后回头看那些学习日语的好友,不知道是心理原因,还是其它,总觉得友人身上发生了一些很有趣的变化。 以前总不明白为什么日本人说话总要点头哈腰,了解了一点日本语就会发现这门语言几乎都是以四声结尾...
評分对日本的兴趣多少与90年代末就开始在国内兴盛的日剧有关,当然影视总有夸张和渲染,自然无法绝对真实和全面的还原,但是就一些国家的痕迹还是能觅得蛛丝马迹的。随后又接触过一些日本作家的作品,再加上网络畅通后的无阻隔性,严格意义上来说,我对日本一直算得上是一知半解的...
評分我是耐着性子把这本书看完的,中途多次觉得很难看下去。对这本书来说幸运的是,它虽比较厚,但好在很容易一目十行地快速阅读,挣扎那么几次就把它看完了。在豆瓣上初看它的评分居然有8.4,再看看原来只有69人看过,便觉得这评分果然没有任何统计意义。首页上写评语的人,评分大...
評分看完《菊花与刀》之后再看的此书,自然有个高下对比。 总的感觉,是信息含量不如《菊花与刀》丰富,常常是一个例子被引用几次,或借用《菊花与刀》的事例、观点,且一些地方分析的不够深刻透彻,觉得像是用各种资料拼凑而成。 当然也没说烂到无法成读,至少从叙述语言上讲,《...
評分可能日本真的是个文化黑洞,当代中国论日本的书还真是少,每次看到日本的消息时,总是问为什么,为什么日本人尤其是政客不承认南京大屠杀等日本二战的罪行,为什么总是在钓鱼岛问题、参拜靖国神社、篡改教科书上屡屡触痛中国人的神经,为什么周围的人都在看各种动漫、各种爱动...
這是第三版,我非常喜歡
评分題目來自於《曖昧的日本的我》,而當大江健三郎透過不同於川端康成的視角進行民族自我審視的時候,此書的作者非常高興的抓住這點,而且自己本人作為從來不敢對自我民族進行審視檢查的民族的一部分,對對方進行瞭指手畫腳。豆瓣上非常滑稽的好評,我想知道,如果日本有人寫醜陋的中國人的話,這些高評論的人該是跳腳還是好評。
评分看得很痛苦,實在是帶瞭太多作者的個人色彩,這樣的閱讀是緩慢的。||後半部分寫得比較客觀,實在不喜歡任何作者把太強的個人觀念,尤其是中對日的舊觀念印象文字化。
评分裏麵好多內容都來自《武士道》和戴季陶的《日本論》,連摘錄都一模一樣。
评分很籠統大體的介紹。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