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方法论研究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方法论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高秀昌
出品人:
页数:283
译者:
出版时间:2010-6
价格:35.00元
装帧:
isbn号码:9787301177778
丛书系列:现当代新儒家研究丛书
图书标签:
  • 中国哲学
  • 方法论
  • 高秀昌
  • 工具书
  • 哲学史
  • 哲学
  • 冯友兰
  • 冯友兰
  • 中国哲学史
  • 方法论
  • 哲学史
  • 中国哲学
  • 学术研究
  • 史学
  • 思想史
  • 文化研究
  • 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方法论研究》首次对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方法论思想作了比较全面而深入的分析研究,着重考察了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方法论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详细分析了他的哲学史方法论与其哲学观、哲学史观的内在联系,并揭示其价值和意义。

作者简介

高秀昌,1962年生,河南邓州人。1986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哲学系,2000~2003年在南开大学哲学系,师从方克立教授,攻读中国哲学,获哲学博士学位。现任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兼任中国哲学史学会理事,中国现代哲学研究会理事,中国哲学史学会冯友兰学术研究会理事

目录信息

现当代新儒家研究丛书总序
自序
第一章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方法论的初步提出——从《天人损益论》到《人生哲学》
一 《天人损益论》的哲学史方法论思想
1.哲学观
2.哲学史观
3.哲学史研究方法
二 《人生哲学》的哲学史方法论思想
1.哲学观
2.哲学史观
3.哲学史研究方法
三 余论
第二章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方法论的真正确立——两卷本《中国哲学史》
一 《中国哲学史》时期的哲学观
1.哲学的内容与范围
2.哲学的性质
3.哲学的功用、价值
二 《中国哲学史》时期的哲学史观
1.两种“哲学史”
2.哲学史的目的和任务
3.中国哲学史分期
三 《中国哲学史》时期的哲学史方法论
1.“钻研西洋哲学”
2.“搜集哲学史料”
3.“详密规划迹团”
4.“探索时代背景”
5.“审查哲人身世”
6.“评述哲人之哲学”
第三章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方法论的转型与深化——“贞元六书”
一 新理学时期的哲学观与哲学史观
1.新理学时期的哲学观
2.新理学时期的哲学史观
二 中国哲学史方法论的变革与深化
1.“照着讲”与“接着讲”
2.“正的方法”与“负的方法”
第四章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方法论的改造与拓展——两卷本《中国哲学史新编试稿》
一 冯友兰所接受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1.哲学是改变世界的实践哲学
2.从“科学的哲学史”到中国哲学史
二 中国哲学史方法论的拓展
1.逻辑和历史的统一
2.观点和资料的统一
3.“抽象继承法”
第五章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方法论的反思与综合——七卷本《中国哲学史新编》
一 冯友兰晚年的哲学观
1.哲学是人类精神的反思
2.哲学的方法:理论思维
3.哲学的功用:锻炼人的理论思维能力,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4.辩证法的实质:“和”
5.余论
二 冯友兰晚年的哲学史观
1.关于哲学史
2.关于中国哲学史
三 中国哲学史方法论的综合
1.马克思主义方法
2.哲学思潮研究方法
3.“学院式”研究法与“书院式”研究法
4.“双译”法
5.余论
第六章 结语:对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方法论的总结及进一步思考
一 对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方法论的总结
二 对中国哲学史方法论的进一步思考
1.“中学西范”依然是治中国哲学史的基本模式
2.中国哲学史研究应以人文主义方法为主导
3.中国哲学史研究应充分运用逻辑分析方法
4.中国哲学史研究方法的“综合创新”
附录一 “抽象继承法”研究
附录二 冯友兰论孔子
附录三 哲学家的哲学史与哲学史家的哲学史——对冯友兰“三史”的一点比较
附录四 冯友兰先生重写《中国哲学史》简评
附录五 论冯友兰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兼评冯友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援引与创新
冯友兰学行年表
参考文献
索引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用户评价

评分

信解

评分

信解

评分

信解

评分

冯后来指出用正的方法所得的四个“空灵”的哲学命题或四个超验的、形式的观念(理、气、道体、大全)中后三者是不可思议、不可言说的:气乃“绝对的料”,是没有规定性的绝对的无;道体是一切的流行;大全是一切的有,这三个观念的所指都超出了理智的范围、语言的范围,所以既不可思又不可说,而不可思议的天地境界其实就是同于大全的境界,大全不可思议,同于大全的天地境界也不可思议。因此,除了“正的方法”之外,冯友兰还强调一种“负的方法”,负的方法是一种直觉主义的方法,一种神秘主义的方法,它是新理学结尾和完成的方法。中西哲学中皆有正的方法和负的方法,但正的方法在西方哲学中占有统治地位,而负的方法则在中国哲学史中占据统治地位。冯友兰用正的方法对中国哲学史方法论做了新的深化,而负的方法则是其对中国哲学鲜明特色的坚守。

评分

冯后来指出用正的方法所得的四个“空灵”的哲学命题或四个超验的、形式的观念(理、气、道体、大全)中后三者是不可思议、不可言说的:气乃“绝对的料”,是没有规定性的绝对的无;道体是一切的流行;大全是一切的有,这三个观念的所指都超出了理智的范围、语言的范围,所以既不可思又不可说,而不可思议的天地境界其实就是同于大全的境界,大全不可思议,同于大全的天地境界也不可思议。因此,除了“正的方法”之外,冯友兰还强调一种“负的方法”,负的方法是一种直觉主义的方法,一种神秘主义的方法,它是新理学结尾和完成的方法。中西哲学中皆有正的方法和负的方法,但正的方法在西方哲学中占有统治地位,而负的方法则在中国哲学史中占据统治地位。冯友兰用正的方法对中国哲学史方法论做了新的深化,而负的方法则是其对中国哲学鲜明特色的坚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