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Mario Vargas Llosa),著名作家,世界小说大师,被誉为“结构现实主义大师”和拉美“文学大爆炸”主将之一。
1936年3月28日生于秘鲁第二大城市阿列基帕。早在出生前父母即已离异,出生后一年随母去玻利维亚的柯恰潘帕,与外祖父住在一起。1945年其父母重归于好,他随母返回秘鲁,在皮乌拉定居。1946年全家迁居利马。1957年他毕业于利马圣马可大学文学系,1959年到法国深造。
略萨的第一部小说获得1962年简明丛书奖和1963年西班牙文学批评奖。1965年他的第二部小说《绿房子》问世,并获得西班牙文学批评奖和首届罗慕洛·加列戈斯国际小说奖(1972年马尔克斯以《百年孤独》成为第二位得主)。又发表了小说《酒吧长谈》、《潘达雷昂上尉与劳军女郎》、《胡利亚姨妈与作家》、《世界末日之战》、《公羊的节日》、《天堂在另一个街角》和《坏女孩的恶作剧》等。
略萨1985年获海明威文学奖,1986年获西班牙阿里图里亚斯王子文学奖,1988年获美洲金质奖章,1994年获西班牙文学的最高荣誉——塞万提斯文学奖,1999年获以色列耶路撒冷文学奖,2000年获第13届梅嫩德斯·佩拉约国际奖,多次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在1976年第41届国际笔会代表大会上,略萨被推选为主席。2010年10月,略萨因其“对权力结构的制图般的描绘和对个体人物的反抗、反叛和挫败的犀利描写”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1990年以来第一位获得该奖项的拉丁美籍作家。
爱情如同坏女孩,有着千变万化的面孔!
略萨所有作品中最妙趣横生、激情四射、撼人心弦之作!
里卡多还在幼年时期就怀有了一个梦想,这种梦想从他记事起就在故乡利马出现在他的脑海中:移居巴黎。然而少年时代的一场恋情导致的反复别离和重逢却将改变一切。那个不满于现状、冒险成性、极端实用主义而又不安分守己的女孩,将把他从他那雄心勃勃的狭小世界里拖出来。作为像伦敦、巴黎、东京或马德里这些大都市动荡和兴盛时代的见证人,两个主人翁的生活将始终交织缠绕在一起却而又无法完全吻合。在喜剧与悲剧,现事与虚构之间,《坏女孩的恶作剧》成功地演示了一种飘忽不定的爱情。这种爱情如同坏女孩一样,有着千变万化的面孔。激情与冷漠、偶然与命运、痛苦与快乐……这是略萨所有作品中最妙趣横生、激情四射、撼人心弦的一部长篇小说。
她应该在每个人身边,遇到过但是没有拥有过或者拥有过,坏女孩就像另一个自己一样缠绕在身边! 初次见到他,他是那样的美丽,一个人坐在窗边。午后的阳光通过窗户玻璃的反射照在她的脸上,她的脸上还有因为闷热而引出的汗珠,她那精致的面孔更诱人了,紧致,嫩白...
评分相对于2000年以来的其他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巴尔加斯•略萨应该是最为中国读者熟知的一位。早在上世纪80年代,伴随着“魔幻现实主义”在世界文坛的风起云涌,他和马尔克斯、科塔萨尔、胡安•鲁尔福等拉美文学大爆炸代表作家就被译介到中国。在略萨获得2010年诺贝尔...
评分在没有读过这本书的情况下就将它定为论文题目似乎有点冒险,但对于爱情,我们总有说不完的话,研究不完的可能性,又有什么好担忧的呢。 目前还没看西语原文,但就中文译本,感觉审阅 不够用心,有几处语言不通及病句错字,加上这个粗糙的装帧和封面,要不是从图书馆借来的还以...
评分本故事的一些元素让我不经意的想起了村上春树,一个人、没有父母、基本上没有朋友、有个来来去去的女友、中产阶级。我已经想到村上拿到这些元素后会如何建构他的故事,而略萨此篇迥然不同。略萨的故事是健康的,生活的意义不是略萨要思考的问题,爱情、友情、亲情是生命中不可...
评分这些年我们的阅读陷入了一个怪圈,不是通过对文字本身的敬仰去探寻作者的蛛丝马迹,而是因为某人暴得大名而开始从作品中挖掘更多的八卦,尤其是大师退散时代的诺贝尔文学奖,总给人一种内幕和流程比获奖者及其作品本身更受关注的邪恶感觉,像极了商机无限的电影颁奖礼。 可以...
怎样把一个矫情自私的人写得可怜可亲可爱可悲?无论是左拉《娜娜》还是略萨《坏女孩恶作剧》都让人自第一章就感觉女主角可悲--但是这可悲来源于其自始至终是个透彻的混蛋。于是读前半本想扇她,后半本之所以读完只是想看这婆娘死了。
评分直到里卡多对她没完没了地爱爱爱爱爱爱不完承受所有侮辱痛苦至深的虐待的时候我觉得烦了。但是又很伤心,“它们像酸一样腐蚀我所有的热情”。这件事还是挺科幻的,太科幻了我永远都不能相信。
评分都是语言帝……编辑干嘛去了 还有装帧也暴丑
评分我能说,我果然爱马尔克斯多一点么?
评分演员送我的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