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西米连·奥尔,出身中产阶级家庭的青年知识分子,倾心于哲学思辨,文学与音乐,期待有机会成为作家或老师。在自己理想的引导下,他选择加入纳粹党,1941年作为党卫军军官,首先随同节节胜利的德国军队来到乌克兰,在党卫军的各个先遣队里工作,参与所谓解决犹太人问题的特别行动,经历了基辅大屠杀、斯大林格勒战役,后又参与了奥斯维辛和达豪集中营的各项管理工作,执行对犹太人的虐待和屠杀。在柏林被苏军攻战时,奥尔杀死最好的朋友托马斯,用托马斯的证件逃出了包围圈。战后,他躲过被俘和受审,成为生产销售花边的商人,过着安逸的生活。
《复仇女神》首次从“刽子手”的内心世界出发,通过一个集体罪行参与者的记忆和讲述,探索人在杀戮之下的精神崩解。所谓的“恶”究竟是什么?国家机器是如何利用“体制”来杀人?而从最初的理想主义者变为魔鬼,人又经历了怎样内心的折磨?本书从黑暗出发,一步步走向人性中更深的黑暗。
刊于《外滩画报》2011-01-20 文/陈嫣婧 坦率地说,阅读《复仇女神》是需要一些勇气的,不仅仅在于它七八百页的大部头。通常,一本厚小说往往意味着它的容量能足以使你领略有关叙事艺术的方方面面,但乔纳森•利特尔却并非这样的作家。《复仇女神》在写作技巧上无甚特...
评分刊于《外滩画报》2011-01-20 文/陈嫣婧 坦率地说,阅读《复仇女神》是需要一些勇气的,不仅仅在于它七八百页的大部头。通常,一本厚小说往往意味着它的容量能足以使你领略有关叙事艺术的方方面面,但乔纳森•利特尔却并非这样的作家。《复仇女神》在写作技巧上无甚特...
评分摘自《读品》 作者:余中先 《复仇女神》是一本很奇怪的书,作者乔纳森•利特尔(Jonathan Littel)是个美国人,1967年生于纽约,以前没有发表过文学作品。但是这部小说2006年刚在法国的伽利马出版社出版,就在巴黎引起轰动,销售势头极好,一时间里,大家似乎都在谈...
评分《复仇女神》首次从“刽子手”的内心世界出发,通过一个集体罪行参与者的记忆和讲述,探索人在杀戮之下的精神崩解。所谓的“恶”究竟是什么?国家机器是如何利用“体制”来杀人?而从最初的理想主义者变为魔鬼,人又经历了怎样内心的折磨?
评分作者一定深深服膺米兰·昆德拉“媚俗就是对大便的全盘否定”的论断,于是,在这部书里,有大段大段关于粪便的描写,有时充满焦虑,有时竟然还带有渴望。这是一本极有野心的书,能看出资料掌握极端丰富,运用也娴熟,但我还是觉得它缺少节制。倒不是说里面关于屠杀和性幻想的令人不安的描写有什么问题,而是让一个具有惊世骇俗的“情结”的人物,从近乎旁观者的角度串联起许多事件,这种安排本身没有内在的逻辑性。唯一的解释,就是作者想写这些,于是一股脑儿都写了进去,但它或许本来该是两本书。结果是两种惊世骇俗的东西在同一个故事里相互消耗。如果作者正是想用这种写法来抵消读者的质疑和不适,那又难免有色厉内荏之嫌了。当然,其中某些部分,我个人认为是乌克兰和高加索的部分,静谧而疯狂的氛围有很强的文学力量。
评分图书馆的新书
评分图书馆的新书
评分战争对人性的摧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