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是十九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著名的一位社会学家。1882年,他在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毕业后,先后在桑斯等许多中学任教,1885-1886年赴德过游学,深受德国实验心理学创始人冯特德青睐。回国后到波尔多大学任社会哲学讲师,后晋升教授。1896年,他创办了《社会学年刊》。1902年,他根据社会学研究对象的不同,把社会学分为一般社会学、宗教社会学、法律社会学、犯罪社会学、经济社会学、道德社会学、社会形态学、美学社会学等。同时,他还给社会学下了定义,认为它是一门一比较的方法研究各种社会制度和社会过程的科学。
作者通过系统研究,探索自杀原因和它的规律性,写出这本系统论述自杀的著作。是迪氏一部重要的社会学著作,和《社会分工论》内容十分密切。
近代社会学三巨头,卡尔·马克斯与马克斯·韦伯广为人知,在所有社会科学中都有一席之地,唯独爱弥尔·涂尔干的声名仅限于社会学这一专门领域。这对于建立欧洲第一个社会学系的人来说,无疑是令人感到遗憾的。他继承了孔德与斯宾塞的早期社会学学说,并为之定义了作为独立学科...
评分En 1987, Émile Durkheim a publié son oeuvre « Le suicide ». En tant qu’un des pères fondateurs de la discipline sociologique, Durkheim est parmi les premiers sociologues qui appliquent la méthode quantitative à la sociologie. Dans « Le suic...
评分当年写的文章,现在看来写的很烂很凑字数,贴出以鞭策自己。 《自杀论》:一本社会学研究方法的教科书 -----读《自杀论》有感 这学期有幸上了“社会学导论”一课,经过老师推荐,读了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涂尔干的《自杀论》一书,这本书可...
评分迪尔凯姆(旧译涂尔干)法国著名社会学家。 一、我的总结: 迪尔凯姆的《自杀论》是从社会学的角度来分析自杀的类型和影响因素。文中引用了大量的事实数据反驳了先前对自杀因素的一些错误认识,批判了以个体心理学解释自杀现象的传统理论,建立了用社会事实的因果关系分析...
评分经典,定量研究,驳论——分析——对策
评分好著作,既针对特定问题,又有普世价值。
评分这本书实践了迪尔凯姆本人主张的社会学研究方法,十足的实证主义者,把社会当做物来考察,但忽略了研究客体归根结底是人而人本身又带有强烈的主观性的特点,当然,他又认为充分考虑主观因素从研究客体的主观感受出发那是心理学干的事儿不是社会学。 基于他个人的社会学观念,他将自杀分了类,列举了影响自杀的社会因素还指出不同类型的社会自杀的高潮存在不同的起伏,但在谈及日本自杀的时候,言语里却又显得有些“轻佻”。所谓“微不足道的小事就能引起自杀”这种措辞让我觉得他此前铺垫赘述的其实自己并没有接受,比如他提的分分钟切腹其实来源于日本耻感社会的概念。不太明白他一边强调和以宏观的视野观察竭尽全力排除个人因素分析自杀的同时为什么一边又用如此轻率的语句去描述某一种社会的自杀现象。 这书真的看困了,闭着眼打,也不知道在说啥
评分研究一下死亡这件事,其实只是了解一下
评分从非社会因素和社会因素两方面探讨自杀的成因。非社会因素方面精神错乱、种族遗传、自然环境没有改变社会自杀率;社会因素方面利己主义、利他主义和反常自杀同样如此。他认为个人自杀不能解释社会自杀率,整个社会的自杀要从社会学角度加以解释而非以上诸因素。所有自杀者首先是社会力量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集体倾向引起的后果,因为社会因素不易变化,所以自杀率在不同时代并未出现突然的波动。他首先论证了社会的存在,比如物质和制度外在于人并对人产生影响,继而提出自杀在新的时代数量的增加很可能是文明进步伴随而来的一种病理状态,是社会情绪的体现,而解决这一现状不能只依靠政治和宗教团体,也不能依赖家庭,因为家庭已不具备过去年代的凝聚作用,只有职业团体才具有凝聚作用,促使个体对集体产生依恋作用从而降低自杀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