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對美國聯邦最高法院的認識,是不是還停留在馬伯裏訴麥迪遜案、米蘭達訴亞利桑那州案、紐約時報訴沙利文案發生的那些時期?您瞭解現任九位大法官的背景、經曆、個性與司法立場嗎?在這個 Twitter、Facebook與Myspace盛行的年代,九位大法官如何思考、辦案?他們使用維基百科嗎?他們還閱讀法學期刊嗎?他們有自己的律政偶像嗎?他們為何在審判中扮演曆史學傢角色?他們如何處理判決書中的“髒話”?他們退休之後,如何發揮餘熱?這本書嘗試在迴答上述問題的同時,告訴您一個最新、最In的聯邦最高法院。
2007年至2010年,聯邦最高法院大法官們做齣瞭一係列判決。他們加大瞭對在校學生言論自由的限製,但又宣布校方對學生的“光身搜查”違法;他們認為處決奸淫幼童者違憲,卻又確認瞭注射死刑的閤憲性;他們要求民選法官必須在一方當事人為本人捐助者的案件中迴避,又放開瞭企業、工會對政治選舉的資金介入;他們要求CSI專傢必須齣庭作證,還命令不雅詞匯退齣電視節目。有人說他們與時俱進,順應時勢;有人罵他們禍國殃民,開曆史倒車。真相到底如何?這些判決背後,到底有什麼樣的力量博弈與法理智慧?這本由中國最高法院法官所著的書將為您揭開謎底。
何帆,1978年生,湖北襄樊人,中國人民大學刑法學博士。從警四年,現為最高人民法院法官。
著有《刑事沒收研究:國際法與比較法的視角》(法律齣版社,2007)、《刑民交叉案件審理的基本思路》(中國法製齣版社,2007)。譯有《作為法律史學傢的狄更斯》(上海三聯書店,2009)、《九人:美國最高法院風雲》(上海三聯書店,2010)、《大法官是這樣煉成的:哈裏•布萊剋門的最高法院之路》(中國法製齣版社,2010)、《自由的精神:勒尼德•漢德法官書信演說錄》(法律齣版社,即齣)。曾著有小說《一個僞知識分子的警察生涯》(廣西師範大學齣版社,2004)。
在关于政治的各种大词中,“法治”可能是最政治正确的一个——“自由”可能引起混乱,“民主”可能引起多数暴政,“民族主义”则可能引起冲突,所以我们时不时听说一个国家“太自由了”、“太民主了”、“民族主义太狂热了”——唯有“法治”,好像从没有听说过谁抱怨一个国家...
評分美国大部分的官司都是在一线通过调解,真正能到最高法院的不到1%。美国大法官能够获得如此高的威望,是因为它代表了大部分美国民众的心声。美国最高法院反应的也是美国社会的运行规则,一切通过不同的利益主体,保守派、自然派博弈出来的结果,大家接受这个结果,团结在一起,...
評分基本上,正如作者在后记里写的,这的确是《九人》的延续,风格跟图宾有一些相似,但是核心除了九个老头或老太之外,其实更应该回落到判例上来。和为最高法院做了三十年报道的记者格林豪斯的想法一致,他退休后写了篇文章,就叫《2691个判决》。 最高法院每年的开庭...
評分用了一周时间,断断续续看完。先看前三分之一,之后跳到传记部分,先从保守派看起,依次中间派、自由派。最后看了证据、质证、死刑那三章。总体感觉,盒饭的作品一如既往,可读性强;描摹为主,点评恰如其分。消除了本人对于美国司法体系的一些误解。 建议此书作为了解美国宪政...
評分在关于政治的各种大词中,“法治”可能是最政治正确的一个——“自由”可能引起混乱,“民主”可能引起多数暴政,“民族主义”则可能引起冲突,所以我们时不时听说一个国家“太自由了”、“太民主了”、“民族主义太狂热了”——唯有“法治”,好像从没有听说过谁抱怨一个国家...
美國司法體係
评分很好的一本書,本來以為國人寫的不會很有意思,但實際看起來作者能旁徵博引,把枯燥的法律判決前前後後都講的很清楚。不過總覺得作者是用一種羨慕的語氣在著書,想想現實,羨慕也是有道理的。
评分一部分是《九人》的外傳,一部分是聯邦法院違憲審查的案例。讀後想得最多的莫過於在美國,法律形成瞭一架精妙的機器,法官們大多數工作僅是在做微調;在中國,法律徹底淪為統治階級的工具。天平固然也是工具,不過彼工具異於此工具罷瞭。
评分像是《美國憲政曆程》的姊妹篇,風格相似,且多處引用那些經典案例。作者竟然是最高人民法院的法官,給力!
评分原來大法官的年度報告那麼生動有趣,調皮哭窮啊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