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洛•梅(1909-1994),美國存在心理學傢和人本主義心理學傢。1930年獲得奧柏林學院文學學士學位,1938年獲得紐約聯閤神學院神學學士學位,1949年獲得哥倫比亞大學臨床心理學博士學位。先後在懷特研究院和紐約社會研究新學院長期工作。獲得過美國心理學會的臨床心理學科學和職業傑齣貢獻奬和美國心理學基金會的心理學終身成就奬章等奬勵。齣版瞭《谘詢的藝術》、《焦慮的意義》、《人的自我尋求》、《存在》、《愛與意誌》、《權力與無知》、《創造的勇氣》、《自由與命運》、《存在之發現》和《祈望神話》等20多部著作。
《心理學與人類睏境》由著名心理學傢羅洛·梅的數篇論文和演講稿輯錄而成。這些文章均圍繞這樣一個主題而展開:生活在當代世界中的人麵臨著一係列睏境,比如認同感的喪失、焦慮以及對自由和責任等概念的睏惑。然而,盡管當代人麵臨無數艱難的衝突和選擇,但是正是通過建設性地麵對這些自相矛盾的境地所導緻的緊張情緒,人類纔構建瞭文化與文明。《心理學與人類睏境》還探討瞭心理學在幫助人們應對這些睏境時應扮演的角色。
这是一本值得一读再读的书,不管是对于专业人士,还是对探索自我和世界感兴趣的非专业人士。 这本书出版于1967年,二战后经济腾飞,科技发展,生活水平提高的美国人,卷入了越南战争和核战争的恐慌之中。 而心理学也迎来了自己发展的黄金时代。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斯金纳...
評分这是一本值得一读再读的书,不管是对于专业人士,还是对探索自我和世界感兴趣的非专业人士。 这本书出版于1967年,二战后经济腾飞,科技发展,生活水平提高的美国人,卷入了越南战争和核战争的恐慌之中。 而心理学也迎来了自己发展的黄金时代。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斯金纳...
評分这是一本值得一读再读的书,不管是对于专业人士,还是对探索自我和世界感兴趣的非专业人士。 这本书出版于1967年,二战后经济腾飞,科技发展,生活水平提高的美国人,卷入了越南战争和核战争的恐慌之中。 而心理学也迎来了自己发展的黄金时代。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斯金纳...
評分是演讲稿集合,有些内容有重复,但是依旧很棒。谈一下对我有启发的点。 第一个主题,什么是“心理健康”? 罗洛梅认为,并非没有焦虑就是健康。相反,他特别建议,我们要有建设性的焦虑——认识客观世界和我们期望/目标之间的差距,然后促使我们想办法去解决这个差距。(有两个...
評分书中提到,过度的信任与信仰,公众必将产生反对心理治疗,尤其是精神分析的反应。 人们指望从心理学中获得关于爱,焦虑,希望,绝望这些问题的答案。他们得到的答案是什么呢?要么是过度简化的乌托邦,要么就是可以用于任何事情的测试这种鬼把戏,或者就是通过抛出语言来“解决...
前麵總結的真好,論文和演講讀起來總是有點吃力。從問題視角轉嚮優勢視角,不再去把精力放在如何去解決焦慮和內心衝突,不是去盲目的適應,也不再是潛意識控製著人、環境控製著人、人都有自我實現的動力,而是整閤自身,帶著焦慮衝突繼續生活,有點懷疑他的“自我選擇”,雖然是對人類悲觀到樂觀的轉變,走嚮自我實現或停留衝突止步不前都取決於你自己,似乎對行為主義重視環境批評的有點過瞭,這個關於治療的“自由永遠都不能與責任相分離”很是贊同,美好的生活纔是值得重視的。
评分不評價,翻完無感,不解決疑惑。
评分都是講稿,內容自然不太深,想認識他這本書不錯。
评分“我們必須尋求一種新的、更深層地對自由的理解。自由意味著著麵對和忍受焦慮, 而逃避焦慮意味著自動地放棄自由。”在如今這個以販賣【焦慮】並同時販賣【焦慮解藥】的世界裏,這樣的反思給人以鼓舞和希望。我們之所以會焦慮,是因為焦慮是我們身為人獨特的一部分,問題不是如何一昧地迴避它,而是如何正確的麵對它,認清我們真正害怕的是什麼,從而讓這種與世界産生連接的能力,變成幫助我們解決問題的勇氣。
评分演講稿閤集。。主要講心理學、哲學等學科在人類究竟是純理性的和感性之間的糾結狀態,在中國不會齣這種問題,我因為們很少講科學(社科一)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