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路易•傅尼叶(Jean-Louis Fournier)
大学时修习古典文学,本应成为严肃学者的他,后来却成了法国知名作家及电视剧编导。他曾获得多项国际艺术电影大奖,从一九九二年起,傅尼叶开始文字创作,作品逾二十部,包含散文、小说、剧本,他幽默诙谐的笔法,令众多法国读者为之着迷。
虽然经常受邀上媒体谈论作品,但关于自己的两个孩子,一直是傅尼叶避言谈起的话题。直到他七十岁,也就是二〇〇八年,他才出版《爸爸,我们去哪儿?》,首度写出身为两个残障儿父亲的心声。他说:“过去不提,不是因为怕丢脸、怕被人用异样眼光看待,而是无法面对说了之后难以承受的痛楚。”
《爸爸,我们去哪儿?》一出版,立即在法国引起热烈的回响,在销售量和排行榜上都创下耀眼的佳绩。傅尼叶的句句文字抚慰了许多读者,不仅仅只是同为残障儿的父母,更告诉大家即使有再痛苦的遭遇,还是能够有勇气地笑着活下去。有评论家说:或许上帝不曾善待傅尼叶的孩子,但这部作品之于傅尼叶,甚至所有的读者,都是我们面对生命困境时最好的礼物。
爸爸,我们去哪儿?
我们上高速公路,逆行。
我们去阿拉斯加逗熊玩,然后被熊吞掉。
我们去游泳池,从高台上往没有水的池子里跳。
我们去圣米歇尔山。在流沙上散步,然后陷进去,一直陷到地狱里。
即使有更痛苦的遭遇,还是要笑着活下去的“不成长”故事
面对生命困境的最好礼物,费米娜文学奖获奖作品
大概连我自己都没想到要写一篇后记。 第一次接触残障儿童,是因为有个当义工的朋友,邀请我去给他们的活动当助手。还记得那天第一次面对一堆自闭症多动症儿童的手足无措。这群星星的孩子画画的时候只会画圈圈,排队牵着小手不干什么也会很开心,我们做游戏的时候,他们的爸妈...
评分如果命运对你不公,你是要纵容自己沉入黑暗?还是要报复社会的残酷?忍受,沉沦,或者毁灭,成为了几乎多数被上帝抛弃的子民的不二法则,可是让-路易•傅尼叶却用戏谑反戈一击,用他的豁达与坚韧在生活的无情里为苦涩的人生装点出别样的华章,用他的文字带给我欢笑,也为他本...
评分 评分翻译这本书的由头说来很有戏剧性,当时一门心思纠结于《太阳王路易十四》上,和国内的版权代理谈地比较坎坷,眼看翻译计划就要无果而终。老婆说不如干脆放下国王吧,换个轻松的。我说那好吧。那段时期,《爸爸,我们去哪儿》在畅销书排行榜上占据首位。老婆帮我在网上看看...
评分记得是一次在读《一个》里面的一则看起来像短笑话的内容被吸引到来读这本书的。 基本上书很简单就是作者与两个智障儿子之间发生的故事。令人惊讶的是其间毫无悲情,毫无故作深沉的伤感,有的是作者小小的自私,真真的人性,无言的幽默。难道是作者真的有如此好的心态来面对一...
爸爸,我们去哪儿?我们上高速公路,逆行。我们去阿拉斯加逗熊玩,然后被熊吞掉。我们去采蘑菇,专采毒鹅膏菇,回来摊个香喷喷的鸡蛋饼。我们去游泳池,从高台上往没有水的池子里跳。我们去海边,我们去圣米歇尔山。我们在流沙上散步,然后陷进去,一直陷到地狱里。
评分我们上高速公路,逆行。 我们去阿拉斯加逗熊玩,然后被熊吞掉。 我们去游泳池,从高台上往没有水的池子里跳。 我们去圣米歇尔山。在流沙上散步,然后陷进去,一直陷到地狱里。
评分父亲节当日读完,心中无限感慨。一直以来,读到有关亲情或是父子关系的书籍时,我都会不自觉地将所读书目与罗斯的《遗产》做个比较。在我看来,最真实,最残酷,但也最深厚的血亲关系,便是罗斯笔下所呈现的那般——亲情不需要不和适宜的煽情,也不需要过度的感恩,甚至不需要扭曲现实、迎合虚幻的美好;业已发生的,就让它完完整整地呈现出来吧,不仅要有广度,更要有深度,这才是对骨血关系以及家族遗产最好的继承与回赠。《遗产》算是一个极端,而《爸爸,我们去哪儿》则是另一极端。前者侧重于作者身为人子,对于父亲以及父子关系的医疗手术般的剖析,而后者则侧重于作者身为人父,对于孩子以及父子关系的自白式的剖析,而且是不带掩饰,每个层面兼顾(哪怕那些恶却真实的层面)的“告白”,纪实文学的高境界也只能如此,不落窠臼,润物无声。
评分八十岁的时候写的书,两小时翻完、笑到哭、哭着笑。
评分扉页上这位父亲已经老了,但他的眼睛透过压低的镜框斜视上来,向人生的苦难嘲讽地一笑。如果同样的经历发生在自己身上,可以像他那样对命运仍然带有刻薄甚至恶毒的幽默感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