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记述了先生当年抛家傍路赴德求学德经过。 在赫赫有名的哥廷根大学,先生几经辗转选定印度学为主修方向,遂对其倾注热情与辛劳,最终获得博士学位,也由此奠定了毕生学术研究的深厚根基。
季羡林,1911年生于山东省清平县(今临清市)。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史学家、教育家、梵文、吐火罗文、巴利文专家。1930年考入北京清华大学西语系。1934年毕业后,在济南山东省立高中任教。1935年考取清华大学交换研究生,赴德国留学,在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古代语言。1941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系主任。作为学贯中西、久享盛名的学者,他对印度中进语言形态学、原始佛教语言、吐火罗文的语义,梵文文学等研究均作出了重要贡献。主要著作有《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印度简史》、《中印文化关系史论文集》、《印度古代语言论集》、《关于大乘上座部的问题》、《罗摩衍那初探》、《天竺心影》、《朗洞集》、《季羡林散文集》等;译作有《沙恭达罗》、《优哩婆湿》、《罗摩衍那》、《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说集》、《五卷书》等;主编有《四库全书存目丛书》。
午餐时翻看季羡林先生的《留德十年》。自认十分有趣,遂花费一下午看完全书。合书后只觉头昏脑涨,信息量太大,而我又是太久未读书了。 发现先生留德初衷与我现在的心理甚为相似:体验生活+镀金。不料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一留就是十年。去是坐火车十天,经伪满洲国,苏联,...
评分其实我觉得他的文笔真的只能算很一般。季羡林的儿子写了本“我和父亲季羡林”也没觉得他人有多么的好。 以前的同事同样留德,并且也研读梵文。回过以后发现季羡林写的教材几乎是word to word的翻译德国大学里面使用的教材,并且没有写明是翻译的,而是季羡林著。当然了也不知道...
评分 评分本来如果不读这本书的话,二战期间在德国留学应该是什么样,根本没法想象。那么一个法西斯国家,能好到哪去?NAIVE!看了季大师的书,顿时自惭形愧。季羡林大师是身经百战了,见得多了。连哥廷根被轰炸的景象都亲眼见过。美国大兵那么牛气的开着坦克进城,大师和他们谈...
评分直接把自己发在数典的文搬过来…… 《留德十年》是季老的回忆录,可能学生时代牵涉政治甚少,此书情感更为真挚,季老在德经历了二战,经历本已丰富,读来也能见到当时纳粹德国生活中的一面,可爱的一面,就这一点便值一读。季老的文字,我觉得只能视为平易,还欠文采。但是此...
得了一个真字。
评分季老这样的才华,在惜才的德国真是“香饽饽”了。无论是传道授业多年的导师、不辞辛苦为他打博士论文的邻家千金、待之如母亲的房东太太,还有在瑞士认识仅几周的克恩教授等皆想劝之留下,也侧面反映了季老待人真诚、爽朗的性格。离开哥廷根时,他内心的复杂与不舍也令人心生感动。人啊,在历史中真的太渺小了,季老陪着德意志人民饿了三年的肚子,千辛万苦辗转回来“心心念”的祖国,不多久又被关牛棚,依然能笑谈人生,何等气度啊!
评分很小的書,幾天瑣碎的時間便讀完了。近來生出留德的想法,於是來翻翻老前輩的回憶。季羨林的文筆尚好,但也沒有到令人欣賞的地步。比起郁達夫,還差得遠。特別嚮往在老派的德國大學裡,和教授做學問的場景。勤勤懇懇一對一地唸一學期梵文,在如今的中國和美國,是太難做到了。讀語言如學游泳的比喻,也十分妥貼。行文中常常引用的詩賦,也可以看出當年學子的國學基礎,確實比現在高不少。讀完此書,感覺季並非超越性很強的人,不過著實對他有了興趣。可再讀《清華園日記》與《牛棚雜憶》。
评分相隔80年,我和季先生同属留学生的见闻和感悟居然还有很多共同之处;自然也有很多不同之处,比如战乱、饥饿和政府。虽然有读者表示季先生是“凤凰男”,但是说实话,我只读出来了他对朋友的怀念、对老师的尊敬、对叔父母少妻幼子和祖国的想念,对友人间失联和过世的震惊和感叹,对国民党腐败政府&法西斯&纳粹的斥责...三观很正。文笔并非繁丽,反而简单平实,但读起来觉得饱富真情实感、妙趣横生。好书。
评分过誉,可能因为经济原因吧,感觉先生一生都不是大气之人。但博士答辩那四个sehr gut,太佩服!攻读博士那段看的我都想去德国读博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