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鲁门·卡波特,美国著名作家,两次获得欧·亨利短篇小说奖。1924年生于新奥尔良,17岁受雇于《纽约客》开始写作生涯。1948年处女作《别的声音,别的房间》获得世界性的成功。1958年,奠定其大师地位的杰作《蒂凡尼的早餐》出版。1966年,完成了巅峰之作《冷血》。1984年8月25日晚,敏感、复杂和饱受争议的卡波特,因用药过度,猝死于友人家中,终年59岁。
《冷血》主要内容简介:11月15日,夜,堪萨斯州,霍尔科姆村。几声枪响,良善温和、广受尊敬的克拉特及其一家惨遭灭门。凶手异常凶残狡猾:被害人均被击中面部,电话线被割断,子弹壳也消失不见……一时间,平静的村庄陷入前所未有的猜忌与恐惧,案件震惊了整个美国。
卡波特立即赶到当地,开始一连串访谈,对象包括死者亲友、邻居、当地警察,以及最重要的——两名凶案嫌疑人。 一个天才的作家,经过长达六年的精心梳理,逐渐将案件重建、还原:从案发现场到发现蛛丝马迹,从凶手与亲人温情的通信到最终被吊上冰冷的绞索。当作家试图打开凶手的内心时,他的灵魂、他的目光、他的笔,比凶刀更加绝望冰冷。
点击链接进入:
《冷血》
《蒂凡尼的早餐》
不要深究。 哪个罪犯背后没有让人唏嘘的故事?这绝不是理由。每个人都该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有两种可能性: 如果一个人是无辜的,那么所有人都是无辜的; 或者,如果一个人是有罪的,那么所有人都是有罪的。 绝不会是:罪犯是无辜的,错在社会,和把他推到这种境地的周围的...
评分《蓄谋》(In Cold Blood》 【美】楚门·卡波特(Truman Capote) 胡忠茂、张德康、黄勇民译 我自然不是天才卡波提的粉丝,否则也不会在盘缠不足的情况下将卡波提的《蓄谋》放弃;但我自然也不愿意放弃任何一个天才,否则也不会翌日就折返将《蓄谋》罗致门下。其...
评分迪克和佩里,这两位坏人。他们获得假释后一路旅行、抢劫、骗人。然后走到堪萨斯州的小镇上,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谋杀了克拉特先生一家。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发生在1959年美国堪萨斯州。凶手和受害者之间不认识,一桩无明显动机的杀人案。充满了不可预测的人性之深。 故...
评分 评分作者几乎是平铺直叙的把整个案件讲完,由于从书的一开始就知道谁是凶手,几乎在没有任何悬念的情况下读完了整本书。因此,我并不认为这是一部非常优秀的作品。 但这并不妨碍书中依旧有许多的地方值得我思考。 首先,是什么让这两个凶手如此丧心病狂,居然残忍的杀害了四个无辜...
一边读一边看着电影《卡波特》,两个都觉得不错,但都无感。
评分卡波特当年说“这本书会改变写作史”,看现在大批量写深度报道的记者的画风和夹带私货的能力,他确实做到了= =。
评分非虚构写作的滥觞,狮子搏兔用全力,巨细靡遗地呈现了一起灭门事件的相关人物及其经历。但问题是这些琐细的生活场景描写,除了满足读者的阅读快感和窥私欲之外,对于理解公共生活究竟有何助益?论叙事技法和剖析人性的深度,比虚构文学差得远了,论全景呈现现实生活的能力,又无法与纪录片相比,很尴尬
评分一边读一边看着电影《卡波特》,两个都觉得不错,但都无感。
评分一边读一边看着电影《卡波特》,两个都觉得不错,但都无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