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之鏡:中西文學形象的人格結構》以“鏡子”這一富哲學深意的比喻在中西文化中所體現的差異,引齣中西人格的比較,著眼點放在中國人的人格之上。作者將這一比較置於六組中西文學名著中人物形象的討論語境裏,在天馬行空卻又有的放矢的想象和論述中,以“品格”與“性格”、“情”與“愛”、“辯白”與“追求”等關鍵詞為導引,藉由分析關雲長與阿喀琉斯、賈寶玉與唐璜、屈原與浮土德等對位人物的人格結構,反思中西文化傳統所造成的“自我意識”。
1948年生,湖南長沙人,1964年初中畢業即下放湖南江永縣插隊落戶,10年後返城當搬運工,1979年考取武漢大學西方哲學研究生,師從陳修齋、楊祖陶先生,1982年留校任教,曆任講師(1987)、副教授(1988)、教授(1989),博士生導師(1993)。現為武漢大學哲學係教授,中華外國哲學史學會常務理事,湖北省哲學史學會副會長。代錶作有專著:《思辨的張力——黑格爾辯證法新探》,譯著有康德“三大批判”等。
对中国文化批判的确在理,主要是前三篇加上水浒那篇,并且默认了“宗法等级”先天威压的存在;中国式的赤诚本就扎根于朴素的部落文化观念,在等级制的扭曲下分化成了“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两条路径——而最朴素与自然的生活路径则必然是“蛮”和“痞”——礼乐则来...
評分对中国文化批判的确在理,主要是前三篇加上水浒那篇,并且默认了“宗法等级”先天威压的存在;中国式的赤诚本就扎根于朴素的部落文化观念,在等级制的扭曲下分化成了“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两条路径——而最朴素与自然的生活路径则必然是“蛮”和“痞”——礼乐则来...
評分关云长与阿基琉斯 中国人更关注一个人的品格(属于道德范畴),西方人更关注于人物的性格(属于认识的范畴)。
評分读的时候感慨于邓晓芒读书之多横贯中西,透过这本书大致能窥见中西的不同面孔。受逻辑思维不足的缺点限制,很多观点在读的时候觉得不对,却难以找出其中的缺漏在何处?尤其三藏与基督徒那节似乎比较对象有些刻意;讲到伤逝的时候,总觉得鲁迅的这篇小说是否真的在批判中国人的...
評分传统上,中国是一个农业社会,肇始于黄河流域的道德,建立在一个集体劳作的宗族社会上。在面对穷山恶水的时候,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因此必然强调群体合作。于是在这个基础上产生的道德观念,它本身并不重视个人,而是强调个人必须融入到集体中去。 即使经过孔孟的发扬,这种道...
還行,個人感覺挺主觀。
评分對人性的剖析力透紙背
评分對人性的剖析力透紙背
评分搞中西文化比較的常常喜歡大而化之,忽視中和西內部的精神演變。這本書也是這個問題。不過還是一本好書
评分其實和魏斌老師說的一樣 用學生守則看不齣當代大學生的實際生活 那一些市井小說 就如同當今網上流傳的段子 又是否真能看齣傳統中國人格問題麼——當然 鄧老師說的現象很大程度上是存在的 然而這些現象到底是中國傳統本身還是這些傳統精神的流弊 鄧老師的批判似乎過於牽強 尤其不喜歡唐僧和基督徒的比較那一篇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