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拥有世界上最多的精英读者
他是在世的最好的五六个英语小说家之一
他创立了迄今为止所有的间谍谜局
他是约翰·勒卡雷
约翰·勒卡雷,原名大卫·康威尔(David Cornwell),1931年生于英国。18岁便被英国军方情报单位招募,担任对东柏林的间谍工作;退役后在牛津大学攻读现代语言,之后于伊顿公学教授法文与德文。1959年进入英国外交部,同时开始写作。1963年以第三本著作《柏林谍影》一举成名,知名小说家格林如此盛赞:“这是我读过的最好的间谍小说!”从此奠定文坛大师地位。
勒卡雷一生得奖无数,包括1965年美国推理作家协会的爱伦坡奖,1964年的英国毛姆奖、James Tait Black纪念奖,1988年获颁英国犯罪推理作家协会(CWA)终身成就奖,即钻石匕首奖(另外在1963年与1977年两次获颁金匕首奖),以及意大利Malaparte Prize等等。2005年,CWA更是将其最高荣誉“金匕首奖中之奖”授予勒卡雷。至今已出版21部作品,已有11部被改编为电影与电视剧。
勒卡雷以亲身经历,加上独一无二的写作天赋,细腻又深刻地描写神秘而真实的间谍世界,塑造出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物。两难的道德处境、暧昧的善恶定义,内容富含哲理,情节引人入胜,读来欲罢不能,不愧为享誉全球的大师级作家!
若想分清对、错,黑、白,你只能出局!
黑白混血儿布鲁诺·萨尔瓦多生于非洲,自幼孤苦,却有罕见的语言与听觉天赋,特别是精通东刚果地区的多种语言。凭借这一天赋,他晋身为顶级口译员,从此成为各类会议的座上宾,同时也让他有机会给英国情报部门偶尔打打工。业余特工在为一家无名财团担任翻译时,意外发现财团的真正野心……
十个小时,记录着萨尔瓦多既天真又无畏的决心。在他妄图成为拯救他人的斗士时,他的道德与良心遭遇前所未有的考验……
约翰·勒卡雷1963年的《柏林谍影》凌厉且弥散着绝望的冷战气息,而他2006年的《伦敦口译员》甚至都无法被归类成间谍小说。 对我而言,我更喜欢后者。因为他讲了一个普通人的故事。 布鲁诺是顶级的口译员,却也和我们所有人一样平庸而普通。他是黑人,还是私...
评分中译名与原著不同,就不必说了。这不是原作的错,更名也无伤大雅。大约是史迈利系列过于出色,对本书表示不屑。这就是作者的过错了。 文字碎片一向勒卡雷津津乐道的,在许多地方埋下伏笔,让读者去寻找,寻觅森林中的足迹,那本身便是乐趣。不仅如此,勒卡雷的优势,在于不仅...
评分The Mission Song 分明是一支为非洲而写的壮丽且忧伤的悲歌。。。 勒卡雷的书名我觉得一向是那么富有诗意,可是却偏偏要那种港式的很噱头的译法,比如The Spy Who Came In from the Cold译作《柏林谍影》,整个意境又没了 = = 而the mission song《伦敦口译员》的译法是一样...
评分中译名与原著不同,就不必说了。这不是原作的错,更名也无伤大雅。大约是史迈利系列过于出色,对本书表示不屑。这就是作者的过错了。 文字碎片一向勒卡雷津津乐道的,在许多地方埋下伏笔,让读者去寻找,寻觅森林中的足迹,那本身便是乐趣。不仅如此,勒卡雷的优势,在于不仅...
评分这本书的导读里居然出现了豆瓣
评分闷
评分勒卡雷这本书的叙事很轻松 主人公的情感世界不再是沉重乃至沉痛,而是觅得新欢后的充满甜蜜 婚外恋也没造成啥困扰。故事——或者叫陷阱——背景蛮复杂的,刚果以及邻国卢旺达的历史(前殖民地)/地理/资源;情节(主人公对陷阱的破解)倒不算特曲折,也没有大牌间谍的老谋深算。看下来不太过瘾 倒也不致于抗议。唯一有点不爽的是 小说结尾时主人公竟然仍然被系囹圄、没有回刚果与情人重聚的大团圆结局,可恼英国遣返外国人的效率也忒低了。口译员这行业真牛啊 眼红之
评分那么点事儿够絮叨的
评分勒卡雷这本书的叙事很轻松 主人公的情感世界不再是沉重乃至沉痛,而是觅得新欢后的充满甜蜜 婚外恋也没造成啥困扰。故事——或者叫陷阱——背景蛮复杂的,刚果以及邻国卢旺达的历史(前殖民地)/地理/资源;情节(主人公对陷阱的破解)倒不算特曲折,也没有大牌间谍的老谋深算。看下来不太过瘾 倒也不致于抗议。唯一有点不爽的是 小说结尾时主人公竟然仍然被系囹圄、没有回刚果与情人重聚的大团圆结局,可恼英国遣返外国人的效率也忒低了。口译员这行业真牛啊 眼红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