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人和动物一起忙着生,忙着死。” 《生死场》描写一个挣扎着生活的东北村庄,通过生产、生殖、人伦关系,写生命的卑贱:贫困、疾病和死亡;写人性的柔弱和蒙昧,直至无法生存不得不起而反抗。但是,他们的斗争能够争得主人的权利吗?能够改变生命的价值吗?国家对于个人意味着什么呢?男人对于女人意味着什么呢? 小说有着深厚的人本主义的内涵,带有启蒙的意义。 小说类似电影文学剧本,重场景,重细节,全篇布满意象、象征和互喻,是一部诗性的悲剧作品。
萧红(1911—1942),原名张适莹,黑龙江呼兰人,现代女作家。出生于一个衰落的地主家庭,为反抗封建家庭包办婚姻,离家出走。1932年在哈尔滨结识萧军,后一同南下青岛,定居上海。早年与萧军合著短篇小说集《跋涉》,著有散文与小说合集《桥》、《商市街》,短篇小说集《牛车上》、《小城三月》,中篇小说《生死场》,长篇小说《旷野的呼喊》、《马伯乐》、《呼兰河传》等。
电影黄金时代中,一位作家对萧军说,论文学才华,萧红要比你高,萧红完全是靠她的才华去写作,她写的东西是生动的,我们看她的作品,那些形象就像发生在眼前,我们能感同身受。你不一样,你是靠努力才达到这个高度。萧军默然。 这里我先走开话题,说说张爱玲的一个短篇,牛。 ...
评分 评分很奇怪,为什么以前有好多次的机会,偏就与它错过。 那村庄、那四季、那房屋、那田野、那河沿、那男人和女人,似乎都很熟悉。虽然是城市里长大的,却在呼兰河边生活过两年,所以,总觉着萧红笔下流淌着的,尽是令我亲切的气息。 当然,还是有很大差异的。70年前的哈...
评分按:近来读关于萧红的东西,发现这篇“后记”在网上没有贴出来。找了网络版的胡风全集卷二,转帖过来,以飨读者。如果是作女性主义的,对胡风这篇后记可能要不同意的多一些了,胡风的男性立场很明显,那个时代的印记也很明显。或者说那个时代根本上还没有什么女性意识。至于中...
评分电影黄金时代中,一位作家对萧军说,论文学才华,萧红要比你高,萧红完全是靠她的才华去写作,她写的东西是生动的,我们看她的作品,那些形象就像发生在眼前,我们能感同身受。你不一样,你是靠努力才达到这个高度。萧军默然。 这里我先走开话题,说说张爱玲的一个短篇,牛。 ...
“在乡村,人和动物一起忙着生,忙着死……”还有鲁迅为《生死场》作的序,以及萧军、白朗等人为萧红写的回忆录、生平记载,有助于了解萧红本人的特征、再去看她作品里的描写,寻觅生活的细节和她本人的影子、思绪、情感,以及那个年代的苦痛、麻木、泪水、觉醒。
评分生死场里只有死,以及向死的生啊。
评分可能现在读来我们总会有一种置身事外的感觉,很多时候我都在想,我们每每阅读现代作家作品的时候,真的能完全理解他们那时的革命理想吗?真的就能够像他们早期阅读俄国作家作品时那样泪流满面吗?后来,我就不再想了,因为我们中国这一代年轻人连给自己一个机会都没有,又怎么会因着历史而流泪呢。他们不愿去接触中国的现当代文学,导致中国文学失去了延续,这是非常悲哀的一件事情。正如萧军说的,不要总是尝试着去挖掘他与萧红之间的两性关系,不要太过执着他们为何分开如何相遇,期间又过了怎样的生活,有时间的话何不多看看萧红的文章,从文章中去感受,比起带着质疑或者看戏的目光站在一边更好吧。对于萧红,我只能说,最悲哀的不是作为一个女人的你,你一点儿也不悲,你拥有着我渴望的幸福,但是你确确实实痛过,而正是这种痛成就了如今的你。
评分本来在读完后觉得,作为小说,这篇文章的故事性略弱,人物塑造也不够鲜明,但读完后记的文学评论解读才明白这就是萧红的笔法。 “把故事还给生活,把空间还给时间。本来,生活并不存在一个封闭的结构,也不存在一条故事发展的因果链,而生活场景中的众多人物,所谓芸芸众生也并没有时时有着主角次角之分。” 萧红的一生都是在炮火、动荡中度过,她的作品中字里行间流淌出的悲凉、孤独与落寞就是自己的真实写照吧。 读了后记的几篇回忆录和文学评论,才更加了解作者,如果有机会的话还是想去呼兰河城中见一见她的“童年回忆”。
评分那个年代我想萧红是时代女性 可是却永远是弱者 悲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