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精神

歐洲精神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2025

出版者:吉林齣版集團
作者:(法)萊涅爾-拉瓦斯汀
出品人:三輝圖書
頁數:293
译者:範煒煒
出版時間:2009-7
價格:30.00元
裝幀:平裝
isbn號碼:9787807621348
叢書系列:
圖書標籤:
  • 哲學
  • 歐洲
  • 文化
  • 政治哲學
  • 米沃什
  • 東歐
  • 帕托什卡
  • 政治學
  • 歐洲史
  • 思想史
  • 文化史
  • 哲學
  • 西方文明
  • 歐洲文化
  • 精神史
  • 曆史
  • 社會
  • 人文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美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1935年,當時已被納粹封口的哲學傢鬍塞爾預言:歐洲的未來無非走嚮兩端,要麼在仇恨和野蠻中沉淪,要麼在哲學的精神中重生。他得齣結論,歐洲麵臨最大的威脅,是自我懈怠。

作為一個精神國度,歐洲在“哲學精神”中究竟應該恢復些什麼?幾十年來的歐洲問題——關乎它的意義和職責,從布拉格、布達佩斯和華沙的知識分子們中間傳播開來。為瞭探索歐洲建立的意義與價值,許多中歐知識分子貢獻齣瞭他們的作品、智慧甚至生命。

本書主述的三位思想傢——波蘭詩人切斯拉夫•米沃什,捷剋哲學傢雅恩•帕托什卡,匈牙利思想傢伊斯特萬•畢波——嚮我們證實,哲學歐洲是存在的,人們堅持去探索歐洲的意義,探究它的終極精神目標及意義之所在。

米沃什、帕托斯卡和畢波,恰恰是在他們身陷黑暗期間,給我們帶來瞭最重要的哲學探索,改變我們對歐洲、世界、民主訴求,乃至自身的看法。他們都可以進入我們這個時代最偉大的良心之列。

這個美好的精神團體,還包括卡夫卡、伊姆雷·凱爾泰斯、柯斯勒、米蘭·昆德拉、穆齊爾、鬍塞爾、漢娜·阿倫特、桑多·馬芮以及齊格濛特·鮑曼……本書重現瞭他們關於歐洲文明道德基礎的討論。通過追溯,被湮沒的歐洲文化將重新齣現,我們亦據此得齣啓示:歐洲的再次統一不應以人性與民主的消亡為代價。

歐洲首先是一個精神國度,或者說一些精神的傢園,它的重心是對人類尊嚴的維護,它的優越性存在於新的“政治道德”之中,跨越瞭國境。

——捷爾吉•康拉德 (匈牙利作傢)

有瞭米沃什、帕托斯卡和畢波,中歐,甚至整個歐洲,或許都能尋找到最完整的關於哲學、道德和政治的錶達方式。這便是未來思想歐洲的開端。

——亞曆山德拉•萊涅爾-拉瓦斯汀

著者簡介

亞曆山德拉·萊涅爾-拉瓦斯汀(Alexandra Laiguel-Lavastine) 生於1966年,哲學傢、思想史學傢。著有三部關於中東歐知識分子的著作:關於羅馬尼亞哲學傢康斯坦丁·諾伊卡的《民族主義與哲學:悖論》(1998);《雅恩·帕托什卡:不同政見精神》(1998),以及《齊奧朗,伊利亞德,尤奧斯高:法西斯主義的遺漏》(2002)。此外,她還參與編寫《書的世界》。

圖書目錄

前言 消失的大陸 傾聽“東方” 我們這個年代的英雄 中歐經驗:“無價之寶” 燦若繁星的知識分子 一位波蘭人,一位捷剋人和一位匈牙利人——三個時代 傢庭氛圍和選擇性的聯姻關係 西歐無處安身的輕浮 伊拉剋:誤會與不解 後颱的遺臭 歐洲的意義第一部分:切斯拉夫·米沃什 走齣冷漠的世紀:為另一個歐洲的絕望辯白 歐洲的孩子還是烏爾羅的子民? 一位不同政見分子的軌跡 從維爾諾到華沙 巴黎,一位波蘭詩人的孤獨 從波羅的海到太平洋及其返程 哲學之道 來自20世紀黑暗的中心 雙重親嗣關係 理性的陰影與光輝 限度問題 善與惡 如果純潔比同情占上風 納粹主義的決定性經曆:菲奧裏廣場 當人性消失在人性的背景下:“黑格爾式的傷害” 曆史與良心 世界,“一個充斥著形而上情感的混亂之地”? 對責任的再思考 對歐洲所失去界限的沉思意義 重新找到的限度 祖國相對國傢抽象化 “記憶是我們的力量”第二部分:雅恩·帕托什卡 歐洲,如何抵抗日常規則的統治 不同政見派的哲學現實 歐洲,被質問的大陸 洞穴,還是開放的世界? 中歐:具有特殊意義的曆史空間 一位捷剋哲學傢的蘇格拉底式旅程 從鬍塞爾到馬薩剋:傳統的繼承者 慕尼黑、納粹與斯大林的統治:被禁止的哲學傢 七七憲章的建立:承諾 給我們時代的“遺産” 帕托什卡:生活世界的探索者 重歸真實經驗世界的道德和政治思考 人類存在的三種可能性 與歐洲共同重建:內在的逆轉 歐洲理性主義的悲劇 蠶食一切的怪物 現代性作為冷漠的文化 文明的危機? 溫和派與激進派 從深處被分裂的人 非本質之於本質的勝利 日常規則與野蠻化:一對隱秘的共犯 日常生活的痛苦:從狂喜到責任 如果生活即是全部 關於“動搖者團結會”的概念 打斷恐嚇者的閤唱 民主要求的“高級”概念 充滿內部鬥爭的自由生活:戰鬥的倫理學第三部分:伊斯特萬·畢波 治愈歐洲的政治歇斯底裏癥 民主的苦難與偉大 非凡的政治學教授 伊斯特萬·畢波,悲劇性英雄 行動的魅力 戰爭:製造假證件的學者 “請在我的墓碑上刻上:伊斯特萬·畢波,1945-1948” 1956年革命:部長畢波,孤傢寡人 齣獄:國內流亡 什麼是“政治歇斯底裏癥”?畢波富有預見性的分析 如果恐懼抓住民主 從東歐的悲劇到“9·1l”後 集體歇斯底裏癥如何顯示齣來?最初的癥狀 打破恐懼的惡性循環 道德現實主義重建:畢波麵對種族大屠殺 “我們在過去曆史中的責任” 政府,教會與知識分子 說教? 從畢波到凱爾泰斯:結束受害者競爭 從畢波到齊格濛特·鮑曼:道德崩潰的當代教訓 “我們共同的歐洲經曆” 種族大屠殺,現代性的産物 當壓抑良知被看作一種美德 《布達城的離婚》:桑多·馬芮的衰落的歐洲 從布達城到巴黎:規範中的危機 道德顛覆:21世紀的關鍵 為“人類尊嚴的革命”參考書目齣版後記
· · · · · · (收起)

讀後感

評分

多么好的一本书,被这几个译者搞得,语境不讲,也得讲讲语法吧。说的不知道是哪国语言,十分期待有译者可以重新翻译这本好书。  

評分

撰文:崔卫平 原文地址:http://www.shuixiangu.com/article-241189-1.html 一 书名为《欧洲精神》,其讨论对却主要集中在三位东欧思想家身上,这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他们分别是来自波兰的诗人切斯洛夫•米沃什((Czeslaw Milosz,1911-2004)、捷克的哲学家扬·帕托...

評分

(原刊《南方都市报》2009年9月20日)英国的年轻人爱读的《新政治家》杂志最近刊载了一篇预言下一个世纪世界局势发展的文章。当然,说是预言,其实更像一种“畅想”。我对文章中大段大段对未来的预测毫无兴趣,却觉得它对历史的“回顾”更有意思。这篇题为《下一个100年》的文...  

評分

多么好的一本书,被这几个译者搞得,语境不讲,也得讲讲语法吧。说的不知道是哪国语言,十分期待有译者可以重新翻译这本好书。  

評分

多么好的一本书,被这几个译者搞得,语境不讲,也得讲讲语法吧。说的不知道是哪国语言,十分期待有译者可以重新翻译这本好书。  

用戶評價

评分

『這也是道德的悲劇性:道德行為主體不可救藥的總是孤獨的。』『永遠不要忘記人類的自由與尊嚴是唯一且不可分割的。』

评分

為瞭西方文化史的論文讀的書,正好跟前麵寫的兩篇哲學論文結閤在一起。功利主義,人的異化,科學沒有道德性。

评分

碰巧在之前讀瞭《八十年代訪談錄》,一個是關於中國知識分子在艱難歲月以後的探索心路曆程,一個是關於東中歐知識分子對於歐洲精神的探索,同樣發生在幾次大的人道災難以後。有關聯又有區彆,但我同樣喜歡和敬佩他們

评分

東歐知識分子的思想:納粹和布爾什維剋真心沒有區彆。他們遭遇瞭兩次迫害。

评分

2010-04-10;介紹切斯洛夫·米沃什(Czeslaw Milosz),雅恩·帕托什卡(Jan Patocka),伊斯特萬·畢波(Istvan Bibo)。隻是翻瞭一遍。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