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精神

欧洲精神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吉林出版集团
作者:(法)莱涅尔-拉瓦斯汀
出品人:三辉图书
页数:293
译者:范炜炜
出版时间:2009-7
价格:30.00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807621348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哲学
  • 欧洲
  • 文化
  • 政治哲学
  • 米沃什
  • 东欧
  • 帕托什卡
  • 政治学
  • 欧洲史
  • 思想史
  • 文化史
  • 哲学
  • 西方文明
  • 欧洲文化
  • 精神史
  • 历史
  • 社会
  • 人文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1935年,当时已被纳粹封口的哲学家胡塞尔预言:欧洲的未来无非走向两端,要么在仇恨和野蛮中沉沦,要么在哲学的精神中重生。他得出结论,欧洲面临最大的威胁,是自我懈怠。

作为一个精神国度,欧洲在“哲学精神”中究竟应该恢复些什么?几十年来的欧洲问题——关乎它的意义和职责,从布拉格、布达佩斯和华沙的知识分子们中间传播开来。为了探索欧洲建立的意义与价值,许多中欧知识分子贡献出了他们的作品、智慧甚至生命。

本书主述的三位思想家——波兰诗人切斯拉夫•米沃什,捷克哲学家雅恩•帕托什卡,匈牙利思想家伊斯特万•毕波——向我们证实,哲学欧洲是存在的,人们坚持去探索欧洲的意义,探究它的终极精神目标及意义之所在。

米沃什、帕托斯卡和毕波,恰恰是在他们身陷黑暗期间,给我们带来了最重要的哲学探索,改变我们对欧洲、世界、民主诉求,乃至自身的看法。他们都可以进入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良心之列。

这个美好的精神团体,还包括卡夫卡、伊姆雷·凯尔泰斯、柯斯勒、米兰·昆德拉、穆齐尔、胡塞尔、汉娜·阿伦特、桑多·马芮以及齐格蒙特·鲍曼……本书重现了他们关于欧洲文明道德基础的讨论。通过追溯,被湮没的欧洲文化将重新出现,我们亦据此得出启示:欧洲的再次统一不应以人性与民主的消亡为代价。

欧洲首先是一个精神国度,或者说一些精神的家园,它的重心是对人类尊严的维护,它的优越性存在于新的“政治道德”之中,跨越了国境。

——捷尔吉•康拉德 (匈牙利作家)

有了米沃什、帕托斯卡和毕波,中欧,甚至整个欧洲,或许都能寻找到最完整的关于哲学、道德和政治的表达方式。这便是未来思想欧洲的开端。

——亚历山德拉•莱涅尔-拉瓦斯汀

作者简介

亚历山德拉·莱涅尔-拉瓦斯汀(Alexandra Laiguel-Lavastine) 生于1966年,哲学家、思想史学家。著有三部关于中东欧知识分子的著作:关于罗马尼亚哲学家康斯坦丁·诺伊卡的《民族主义与哲学:悖论》(1998);《雅恩·帕托什卡:不同政见精神》(1998),以及《齐奥朗,伊利亚德,尤奥斯高:法西斯主义的遗漏》(2002)。此外,她还参与编写《书的世界》。

目录信息

前言 消失的大陆 倾听“东方” 我们这个年代的英雄 中欧经验:“无价之宝” 灿若繁星的知识分子 一位波兰人,一位捷克人和一位匈牙利人——三个时代 家庭氛围和选择性的联姻关系 西欧无处安身的轻浮 伊拉克:误会与不解 后台的遗臭 欧洲的意义第一部分:切斯拉夫·米沃什 走出冷漠的世纪:为另一个欧洲的绝望辩白 欧洲的孩子还是乌尔罗的子民? 一位不同政见分子的轨迹 从维尔诺到华沙 巴黎,一位波兰诗人的孤独 从波罗的海到太平洋及其返程 哲学之道 来自20世纪黑暗的中心 双重亲嗣关系 理性的阴影与光辉 限度问题 善与恶 如果纯洁比同情占上风 纳粹主义的决定性经历:菲奥里广场 当人性消失在人性的背景下:“黑格尔式的伤害” 历史与良心 世界,“一个充斥着形而上情感的混乱之地”? 对责任的再思考 对欧洲所失去界限的沉思意义 重新找到的限度 祖国相对国家抽象化 “记忆是我们的力量”第二部分:雅恩·帕托什卡 欧洲,如何抵抗日常规则的统治 不同政见派的哲学现实 欧洲,被质问的大陆 洞穴,还是开放的世界? 中欧:具有特殊意义的历史空间 一位捷克哲学家的苏格拉底式旅程 从胡塞尔到马萨克:传统的继承者 慕尼黑、纳粹与斯大林的统治:被禁止的哲学家 七七宪章的建立:承诺 给我们时代的“遗产” 帕托什卡:生活世界的探索者 重归真实经验世界的道德和政治思考 人类存在的三种可能性 与欧洲共同重建:内在的逆转 欧洲理性主义的悲剧 蚕食一切的怪物 现代性作为冷漠的文化 文明的危机? 温和派与激进派 从深处被分裂的人 非本质之于本质的胜利 日常规则与野蛮化:一对隐秘的共犯 日常生活的痛苦:从狂喜到责任 如果生活即是全部 关于“动摇者团结会”的概念 打断恐吓者的合唱 民主要求的“高级”概念 充满内部斗争的自由生活:战斗的伦理学第三部分:伊斯特万·毕波 治愈欧洲的政治歇斯底里症 民主的苦难与伟大 非凡的政治学教授 伊斯特万·毕波,悲剧性英雄 行动的魅力 战争:制造假证件的学者 “请在我的墓碑上刻上:伊斯特万·毕波,1945-1948” 1956年革命:部长毕波,孤家寡人 出狱:国内流亡 什么是“政治歇斯底里症”?毕波富有预见性的分析 如果恐惧抓住民主 从东欧的悲剧到“9·1l”后 集体歇斯底里症如何显示出来?最初的症状 打破恐惧的恶性循环 道德现实主义重建:毕波面对种族大屠杀 “我们在过去历史中的责任” 政府,教会与知识分子 说教? 从毕波到凯尔泰斯:结束受害者竞争 从毕波到齐格蒙特·鲍曼:道德崩溃的当代教训 “我们共同的欧洲经历” 种族大屠杀,现代性的产物 当压抑良知被看作一种美德 《布达城的离婚》:桑多·马芮的衰落的欧洲 从布达城到巴黎:规范中的危机 道德颠覆:21世纪的关键 为“人类尊严的革命”参考书目出版后记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多么好的一本书,被这几个译者搞得,语境不讲,也得讲讲语法吧。说的不知道是哪国语言,十分期待有译者可以重新翻译这本好书。  

评分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小说家米兰·昆德拉离开了他的国家捷克,去了法国。在那里,他惊讶地发现,他竟然成了一个来自东欧的流亡者。他无数次向人解释他的民族和国度,但他的法国朋友们对他的国家知之甚少。尽管他一再描述捷克人的历史,正如波兰人、斯洛伐克人、克罗地亚人的历史...  

评分

(原刊《南方都市报》2009年9月20日)英国的年轻人爱读的《新政治家》杂志最近刊载了一篇预言下一个世纪世界局势发展的文章。当然,说是预言,其实更像一种“畅想”。我对文章中大段大段对未来的预测毫无兴趣,却觉得它对历史的“回顾”更有意思。这篇题为《下一个100年》的文...  

评分

撰文:崔卫平 原文地址:http://www.shuixiangu.com/article-241189-1.html 一 书名为《欧洲精神》,其讨论对却主要集中在三位东欧思想家身上,这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他们分别是来自波兰的诗人切斯洛夫•米沃什((Czeslaw Milosz,1911-2004)、捷克的哲学家扬·帕托...

评分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小说家米兰·昆德拉离开了他的国家捷克,去了法国。在那里,他惊讶地发现,他竟然成了一个来自东欧的流亡者。他无数次向人解释他的民族和国度,但他的法国朋友们对他的国家知之甚少。尽管他一再描述捷克人的历史,正如波兰人、斯洛伐克人、克罗地亚人的历史...  

用户评价

评分

杰作!

评分

『這也是道德的悲劇性:道德行為主體不可救藥的總是孤獨的。』『永遠不要忘記人類的自由與尊嚴是唯一且不可分割的。』

评分

很有启发性的书却被翻译成这样。读完米沃什部分就放弃了。糟糕的翻译比书报检查制度还要可怕。

评分

『這也是道德的悲劇性:道德行為主體不可救藥的總是孤獨的。』『永遠不要忘記人類的自由與尊嚴是唯一且不可分割的。』

评分

欧洲一直都是万众瞩目,却也一直是我脑中的一团混沌。这本书把围绕的三位东欧波兰、捷克、匈牙利政治思想家在欧洲上一次变革时期的所思所想所为,终于让我对欧洲这块混沌开始慢慢擦亮眼,因为欧洲并不是想象中的一个整体,每一个民族每一个事件,都让它们如此不同。也有太多的历史与记忆值得一再读取与反思。原本遥远的彼此,就这样被拉近,且如此多的相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