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堂迴想錄

知堂迴想錄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2025

出版者:香港三育圖書文具公司
作者:周作人
出品人:
頁數:727
译者:
出版時間:1971
價格:0
裝幀:
isbn號碼:9789888210152
叢書系列:
圖書標籤:
  • 周作人
  • 迴憶錄
  • 傳記
  • 中國文學
  • 中國
  • 知堂
  • 周作人研究
  • 近期待讀文史書
  • 魯迅
  • 迴憶錄
  • 散文
  • 文學
  • 思想
  • 民國
  • 文化
  • 曆史
  • 個人經曆
  • 知識分子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美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1960年底,周樹人應在港的曹聚仁之邀,既為生計故,又是對人生作一迴顧,開始寫迴想錄,花瞭一年多的時間,寫瞭約計三十八萬字, 1970年5月由香港三育圖書文具公司齣版,已是作者去世三年之後的事情。1971年1月香港三育圖書文具公司即再版。

著者簡介

周作人是魯迅(周樹人)之弟,周建人之兄。中國現代著名散文傢、文學理論傢、評論傢、詩人、翻譯傢、思想傢,中國民俗學開拓人,新文化運動的傑齣代錶。

周作人(1885年1月16日~1967年5月6日),浙江紹興人。原名櫆壽(後改為奎綬),字星杓,又名啓明、啓孟、起孟,筆名遐壽、仲密、豈明,號知堂、藥堂、獨應等。曆任國立北京大學教授、東方文學係主任,燕京大學新文學係主任、客座教授。新文化運動中是《新青年》的重要同人作者,並曾任“新潮社”主任編輯。“五四運動”之後,與鄭振鐸、瀋雁冰、葉紹鈞、許地山等人發起成立“文學研究會”;並與魯迅、林語堂、孫伏園等創辦《語絲》周刊,任主編和主要撰稿人。曾經擔任北平世界語學會會長。

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北京大學遷為西南聯大,校長蔣夢麟委托他:“你不要走,你跟日本人關係比較深,不走,可以保存這個學校的一些圖書和設備。”抗戰後,因曾齣任汪精衛政權華北政務委員會委員,和日本人在文化上閤作,被押解南京並被高等法院判為漢奸。蔣夢麟為之求情。1949年1月26日被放。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周作人搬迴北京,以稿費維持生計。1966年被紅衛兵抄傢,1967年病逝。

一些人認為周作人是漢奸,一些人則不這麼認為。周作人與其兄魯迅關係不和,二者價值取嚮不同。

圖書目錄

第一捲 一 緣起 二 老人轉世 三 風暴的前後(上) 四 風暴的前後(中) 五 風暴的前後(下) 六 避難 七 關於娛園 八 書房 九 三味書屋 一○ 父親的病(上) 一一 父親的病(中) 一二 父親的病(下) 一三 煉度 一四 杭州 一五 花牌樓(上) 一六 花牌樓(中) 一七 花牒樓(下) 一八 四弟 一九 縣考 二○ 再是縣考 二一 縣考的雜碎 二二 縣考的雜碎續 二三 義和拳 二四 幾乎成為小流氓 二五 風暴的餘波 二六 脫逃 二七 夜航船 二八 西興渡江 二九 拱辰橋 三○ 青蓮閣 三一 長江輪船 三二 路(上)的吃食 三三 南京(下)關 三三 南京下關 三四 入學考試 三五 學堂大概情形 三六 管輪堂 三七 上飯廳 三八 講堂功課 三九 打靶與齣操 四○ 點名以後 四一 老師(一) 四二 老師(二) 四三 風潮(一) 四四 風潮(二) 四五 考先生 四六 生病前 四七 生病後 四八 祖父之喪 四九 東湖學堂 五○ 東湖逸話 五一 我的新書(一) 五二 我的新書(二) 五三 我的筆名 五四 鞦謹 五五 大通學堂的號手 五六 武人的總辦 五七 京漢道上 五八 在北京(一) 五九 在北京(二) 六○ 北京的戲 六一 魚雷堂 六二 吳一齋 六三 五年間的迴顧 六四 傢裏的改變第二捲 六五 往日本去 六六 最初的印象 六七 日本的衣食住(上) 六八 日本的衣食住(中) 六九 日本的衣食住(下) 七○ 結論 七一 下宿的情形 七二 學日本語 七三 籌備雜誌 七四 徐锡麟事件 七五 法豪事件 七六 中越館 七七 翻譯小說(上) 七八 翻譯小說(下) 七九 學俄文 八○ 民報社聽講 八一 河南——新生甲編 八二 學希臘文 八三 鄔波尼沙陀 八四 域外小說集——新生乙編 八五 蔣抑卮 八六 弱小民族文學 八七 學日本語續 八八 炭畫與黃薔薇 八九 俳諧 九○ 大逆事件 九一 赤羽橋邊 九二 辛亥革命(一)——王金發 九三 辛亥革命(二)——孫德卿 九四 辛亥革命(三)——範愛農 九五 望越篇 九六 臥治時代 九七 在教育界裏 九八 自己的工作(一) 九九 自己的工作(二) 一○○ 自己的工作(三) 一○一 自己的工作(四) 一○二 金石小品 一○三 故鄉的迴顧第三捲 一○四 去鄉的途中(一) 一○五 去鄉的途中(二) 一○六 從上海到北京 一○七 紹興縣館(一) 一○八 紹興縣館(二) 一○九 補樹書屋的生活 一一○ 北京大學 一一一 往來的路 一一二 復闢前後(一) 一一三 復闢前後(二) 一一四 復闢前後(三) 一一五 蔡孑民(一) 一一六 蔡孑民(二) 一一七 蔡孑民(三) 一一八 林蔡鬥爭文件(一) 一一九 林蔡鬥爭文件(二) 一二○ 林蔡鬥爭文件(三) 一二一 卯字號的名人(一) 一二二 卯字號的名人(二) 一二三 卯字號的名人(三) 一二四 三瀋二馬(上) 一二五 三瀋二馬(下) 一二六 二馬之餘 一二七 五四之前 一二八 每周評論(上) 一二九 每周評論(下) 一三○ 小河與新村(上) 一三一 小河與新村(中) 一三二 小河與新村(下) 一三三 文學與宗教 一三四 兒童文學與歌謠 一三五 在病院中 一三六 西山養病 一三七 瑣屑的因緣 一三八 愛羅先珂(上) 一三九 愛羅先珂(下) 一四○ 不辯解說(上) 一四一 不辯解說(下) 一四二 嗎嘎喇廟 一四三 順天時報 一四四 順天時報續 一四五 女師大與東吉祥(一) 一四六 女師大與東吉祥(二) 一四七 語絲的成立 一四八 五卅 一四九 三一八 一五○ 中日學院 一五一 東方文學係 一五二 東方文學係的插話 一五三 堅冰至 一五四 清黨第四捲 一五五 北大感舊錄(一)——一辜鴻銘,二劉申叔 一五六 北大感舊錄(二)——三黃季剛 一五七 北大感舊錄(三)——四林公鐸 一五八 北大感舊錄(四)——五許守白,六黃晦聞七孟心史 一五九 北大感舊錄(五)——八馮漢叔 一六○ 北大感舊錄(六)——九劉叔雅,十硃逷先 一六一 北大感舊錄(七)——十一鬍適之 一六二 北大感舊錄(八)——十二劉半農 一六三 北大感舊錄(九)——十三馬隅卿 一六四 北大感舊錄(十)——十四錢玄同 一六五 北大感舊錄(十一)——續前 一六六 北大感舊錄(十二)——十五蔡孑民 一六七 道路的記憶(一) 一六八 道路的記憶(二) 一六九 女子學院 一七○ 在女子學院被囚記 一七一 北伐成功 一七二 章太炎的北遊 一七三 打油詩 一七四 日本管窺 一七五 日本管窺續 一七六 北大的南遷 一七七 元旦的刺客 一七八 從不說話到說話 一七九 反動老作傢(一) 一八○ 反動老作傢(二) 一八一 先母事略 一八二 監獄生活 一八三 在上海迎接解放 一八四 我的工作(一) 一八五 我的工作(二) 一八六 我的工作(三) 一八七 我的工作(四) 一八八 我的工作(五) 一八九 我的工作(六) 一九○ 拾遺(甲)——小引 一九一 拾遺(乙)——兒時 一九二 拾遺(丙)——在杭州 一九三 拾遺(丁)——大姑母 一九四 拾遺(戊)—一讀小說 一九五 拾遺(己)——讀小說續 一九六 拾遺(庚)——遇狼的故事 一九七 拾遺(辛)——我的雜學一,二 一九八 拾遺(壬)—一我的雜學三,四 一九九 拾遺(癸)——我的雜學五,六 二○○ 拾遺(子)——我的雜學七,八 二○一 拾遺(醜)——我的雜學九,十 二○二 拾遺(寅)——我的雜學十一,十二 二○三 拾遺(卯)——我的雜學十三,十四 二○四 拾遺(辰)——我的雜學十五,十六 二○五 拾遺(巳)——我的雜學十七,十八 二○六 拾遺(午)——我的雜學十九,二十 二○七 後記後序編輯後記
· · · · · · (收起)

讀後感

評分

这是周作人作品集中体量最大的一部,近四十万字,分作四卷。周作人生前自编文集,字数多在十万字以下的,篇幅如此长的作品极其少见。周作人完成《知堂回想录》的时间是1961年,最后一篇后记标注时间是1966年1月3日。几个月后,文化大革命爆发,周作人遭红卫兵批斗,第二年病逝...  

評分

正在读周作人的《知堂回想录》,看到400多页。还有200多页,实在是慢的很,说说这书吧。 还是熟悉的苦雨斋主的风格,在文学研究领域里被称为“平淡冲和”。这里挑印象深的几处随意聊几句, 有趣的观点是他说严复用文言译《天演论》的文风是想把赫胥黎包装成先秦诸子,而林纡...  

評分

1、周作人的文章学识,早年的立场作为,都是堪当一代大师的。文风恬淡冲虚,有若《笑傲江湖》风清扬; 2、作为老二,自幼生活作文各方面受鲁迅照顾,性格里有懦弱妥协的一面。以至于最后出任伪职,在“不该错”处大错,无可挽回。与鲁迅的铁骨铮铮,到死都是“我也一个都不宽恕...  

評分

《知堂回想录》是周作人晚年的一部自述传,是作者最后,也是篇幅最长的作品。在上世纪六十年代连载的方式,首发于《南洋商报》。1970年在香港出版单行本。国内版本由安徽教育出版社于2008年6月印刷出版。   曹聚仁评说周作人的文风如龙井茶,“看去全无颜色,喝到口里...  

評分

没点年纪,读不了周作人,之前每翻每别扭,觉得无趣乏味又唠叨,不解为何鲁迅接受外国记者采访,把周作人小品文列为国人第一流,其它皆不入他法眼。 看这回忆录,大概开始有点小感觉。 周作人拿写文章当说话儿,说到哪儿是哪儿,也不修辞,也不夸张,读起来又似乎缺乏文采...  

用戶評價

评分

北大感舊錄比較妙,申叔寫的一手蟹爬字!排版校訂扣一星,理科教授排成理教科授,真正豈有此理!

评分

不喜不懼,周作人第一好文字。七百餘頁於妻、子、兄弟(魯迅除外)幾無著墨,所談大抵皆公眾人物或親友故交中非至親者,內外之分可謂極嚴。記心之強自不待言,他愛眷顧些無所謂有無所謂無,卻真實不滅的細節,如不會寫字的潘姨太太因熱愛京劇而濛紙描字抄戲本,細想之下堪令鼻酸。

评分

就是這個版本,哦也。

评分

齣生至少年時代很是有趣,到瞭學生時候簡直要讀睡著瞭。。果斷跳著繼續看下去 最後的補遺拖瞭大半個月纔看完,嗚呼,最近荒廢讀書已久,該拾起來瞭。嗯,老人對於當年人事的迴憶,還有字裏行間流露齣的品性,很是喜歡。對於略過不提的,也是老人自己的選擇。是一本好書呀。

评分

我的這一本是香港三育1980年版,比內地版多幾張照片、知堂書信手跡、給曹聚仁的授權書及書末曹的校讀小記。我從孔網買來後,發現裏麵夾著一張哈爾濱市新華書店開的收據,時在1983年10月29日,2.55元,購書者王桂芹。奇怪,新華書店賣過這書?幾無可能。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