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道廟與沙灘

五道廟與沙灘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2025

出版者:
作者:楊早
出品人:大渢工作室
頁數:376
译者:
出版時間:2025-3
價格:88元
裝幀:精裝
isbn號碼:9787559681973
叢書系列:大渢叢書
圖書標籤:
  • 民俗
  • 地方誌
  • 曆史
  • 文化
  • 海南
  • 五道廟
  • 沙灘
  • 風土人情
  • 遊記
  • 攝影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美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從五道廟到沙灘,見證五四之前北京輿論的深刻變革

新文化運動為什麼在北京登場,而不是更為現代化的上海?1904年至1918年的北京承載瞭中西文化的終極衝突與嬗替。知識分子由“士”轉變為以輿論為工具、與政府相抗衡的一群新人,他們通過報刊,傳達知識界與社會公共生活的關係,塑造瞭北京的輿論環境,使北京在五四運動前夕已經完成瞭新文化的“登場”。

……•……•……•……•……•……•……•……•……

● 填補研究空白,揭示被忽視的輿論環境巨變

本書深入分析瞭庚子事變後北京輿論環境的巨大變化,展現瞭輿論中心從五道廟到沙灘的轉移過程,揭示瞭這一變化為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的順利登場提供瞭曆史土壤。

● 多學科視角交織,展現知識分子的啓濛與『自啓濛』

作者跨領域整閤思想史、新聞史、文化史、文學史,大量使用一手史料,並通過史料鈎稽與細緻分析,呈現瞭知識分子群體如何藉助輿論媒介,推動社會啓濛與自我啓濛的生動曆史圖景。

● 創新性地引入都市文化視角

作者創新性地引入都市文化視角,迴答瞭“五四運動為什麼發生在北京?”這個常被忽視的問題,關注瞭北京承載的中西兩種文化的終極衝突與嬗替。

著者簡介

楊早

北京大學文學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教授,『名著三缺一』聯閤創始人。著有《傳媒時代的文學重生》《拾讀汪曾祺》《民國瞭》《元周記》《野史記》《說史記》《城史記》《早讀過瞭》等作品,主編《話題》係列(2005—2014年)《瀋從文集》《汪曾祺集》等。

圖書目錄

序 章 五道廟與沙灘:清末民初北京的輿論版圖
第一章 北京:輿論環境催生新文化
作為“輿論環境”的北京
北京輿論環境在清末民初的變化
新文化的“登場”
基本思路與研究布局
第二章 “眼光嚮下”:《京話日報》與啓濛運動
“一個公眾的言論機關”
“以報紙推進社會運動”
“叫人人知道愛國”
京滬白話報比較:啓濛的不同路嚮
第三章 日本報紙在北京:《順天時報》的啓示
《順天時報》的崛起
個案分析:報道方式與版麵編排
啓示:“介乎高級報紙與大眾報紙之間”
第四章 民初知識分子的身份轉型與集團重組
政黨報紙:“所爭在兩派勢力之消長”
身份轉型:“超然各黨之間,主持一團輿論”
集團重組:新文化運動的源流
第五章 校園內外:新文化的登場
從啓濛到自啓濛
輿論參與和空間拓廣
“崇新”與“重少”:文化的權勢轉移
第六章 “五四”前夕:新舊論爭與多方博弈
“保存機關”的苦心
“新舊論爭”的意義轉換
輿論心態:政治抗爭與文化立場
結 語
餘 論 第三個“五四”:“新文化”怎樣流播?
主要參考書目
後 記
· · · · · · (收起)

讀後感

評分

新文化运动为什么在北京登场,而不是更为现代化的上海? 1904年至1918年的北京承载了中西文化的终极冲突与嬗替。知识分子由“士”转变为以舆论为工具、与政府相抗衡的一群新人,他们通过报刊,传达知识界与社会公共生活的关系,塑造了北京的舆论环境,使北京在五四运动前夕已经...

評分

新文化运动为什么在北京登场,而不是更为现代化的上海? 1904年至1918年的北京承载了中西文化的终极冲突与嬗替。知识分子由“士”转变为以舆论为工具、与政府相抗衡的一群新人,他们通过报刊,传达知识界与社会公共生活的关系,塑造了北京的舆论环境,使北京在五四运动前夕已经...

評分

新文化运动为什么在北京登场,而不是更为现代化的上海? 1904年至1918年的北京承载了中西文化的终极冲突与嬗替。知识分子由“士”转变为以舆论为工具、与政府相抗衡的一群新人,他们通过报刊,传达知识界与社会公共生活的关系,塑造了北京的舆论环境,使北京在五四运动前夕已经...

評分

新文化运动为什么在北京登场,而不是更为现代化的上海? 1904年至1918年的北京承载了中西文化的终极冲突与嬗替。知识分子由“士”转变为以舆论为工具、与政府相抗衡的一群新人,他们通过报刊,传达知识界与社会公共生活的关系,塑造了北京的舆论环境,使北京在五四运动前夕已经...

評分

新文化运动为什么在北京登场,而不是更为现代化的上海? 1904年至1918年的北京承载了中西文化的终极冲突与嬗替。知识分子由“士”转变为以舆论为工具、与政府相抗衡的一群新人,他们通过报刊,传达知识界与社会公共生活的关系,塑造了北京的舆论环境,使北京在五四运动前夕已经...

用戶評價

评分

看瞭下目錄,是舊作《清末民初北京輿論環境與新文化的登場》換個名字?

评分

跟我今年在寫的選題類似,不過正好差瞭一百年的時間。本書以報紙和雜誌為中心展開討論,也是考慮到清末民初北京輿論環境的實際狀況。雖然20世紀初的輿論手段包括報刊、書籍、布告、演說、流言等眾多形態,但在諸多媒介之中,報刊發揮的力量無疑是最大的。按照麥剋盧漢的媒介理論,同屬於印刷文字,報紙較之書籍,有更強的包容性,因為報紙是群體的自白形式,它提供瞭群體參與的機會。選擇報刊媒介來討論輿論環境的建構,看重的是它作為大眾傳播工具的群體參與性和言論多元化。麥剋盧漢和楊早的論述對我今年這本書的寫作幫助甚大,但是輿論環境本身則呃難,期望能嚮楊早學習:作者跨領域整閤思想史、新聞史、文化史、文學史,大量使用一手史料,並通過史料鈎稽與細緻分析,呈現瞭知識分子群體如何藉助輿論媒介,推動社會啓濛與自我啓濛的生動曆史圖景。

评分

跟我今年在寫的選題類似,不過正好差瞭一百年的時間。本書以報紙和雜誌為中心展開討論,也是考慮到清末民初北京輿論環境的實際狀況。雖然20世紀初的輿論手段包括報刊、書籍、布告、演說、流言等眾多形態,但在諸多媒介之中,報刊發揮的力量無疑是最大的。按照麥剋盧漢的媒介理論,同屬於印刷文字,報紙較之書籍,有更強的包容性,因為報紙是群體的自白形式,它提供瞭群體參與的機會。選擇報刊媒介來討論輿論環境的建構,看重的是它作為大眾傳播工具的群體參與性和言論多元化。麥剋盧漢和楊早的論述對我今年這本書的寫作幫助甚大,但是輿論環境本身則呃難,期望能嚮楊早學習:作者跨領域整閤思想史、新聞史、文化史、文學史,大量使用一手史料,並通過史料鈎稽與細緻分析,呈現瞭知識分子群體如何藉助輿論媒介,推動社會啓濛與自我啓濛的生動曆史圖景。

评分

跟我今年在寫的選題類似,不過正好差瞭一百年的時間。本書以報紙和雜誌為中心展開討論,也是考慮到清末民初北京輿論環境的實際狀況。雖然20世紀初的輿論手段包括報刊、書籍、布告、演說、流言等眾多形態,但在諸多媒介之中,報刊發揮的力量無疑是最大的。按照麥剋盧漢的媒介理論,同屬於印刷文字,報紙較之書籍,有更強的包容性,因為報紙是群體的自白形式,它提供瞭群體參與的機會。選擇報刊媒介來討論輿論環境的建構,看重的是它作為大眾傳播工具的群體參與性和言論多元化。麥剋盧漢和楊早的論述對我今年這本書的寫作幫助甚大,但是輿論環境本身則呃難,期望能嚮楊早學習:作者跨領域整閤思想史、新聞史、文化史、文學史,大量使用一手史料,並通過史料鈎稽與細緻分析,呈現瞭知識分子群體如何藉助輿論媒介,推動社會啓濛與自我啓濛的生動曆史圖景。

评分

看瞭下目錄,是舊作《清末民初北京輿論環境與新文化的登場》換個名字?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