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開創性、係統性和啓發性地開啓瞭現象學與認知科學、文化人類學等學科之間的對話。作者認為,如果不納入現象學方法,僅靠科學無法闡明疼痛經驗的本質;作者從現象學角度提齣瞭一個新穎的疼痛概念: 疼痛是一種具有特定的經驗性特徵的厭惡性身體感覺,無論是作為感受-感覺還是情感,疼痛隻能在原初的第一手經驗中得到。
在本書中,作者詳細闡述瞭現象學研究的基本方法論原則,從而對疼痛經驗的基本結構進行瞭現象學的澄清,並對現象學與內省主義的共同融閤提齣瞭質疑。在此過程中,作者分析瞭疼痛解離綜閤徵,重點闡述瞭慢性疼痛經驗的去人格化和再人格化本質,並證明瞭軀體化和心理化在疼痛經驗中的作用。至此,他將鬍塞爾現象學推嚮瞭一個鬍塞爾自己也沒有明確指齣的方嚮。
英文原書獲愛德華·G.巴拉德奬(CARP)、赫爾墨斯奬(IIH)。
作者介紹:
索利烏斯·吉尼薩斯(Saulius Geniusas)
香港中文大學哲學係主任、教授。主要哲學研究興趣在於19至21世紀的現象學和解釋學,研究重點是疼痛現象學和想象現象學,且在這兩個領域發錶瞭大量的文章。曾獲洪堡研究奬。
譯者介紹:
尹汛文
香港中文大學哲學係博士生。主要研究興趣在於現象學以及當代意識哲學。博士論文研究的課題是從鬍塞爾現象學的角度理解思考與感知之間的關係。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