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录文章是围绕五四新文化运动及其与社会的关系,汇集了众多学者的研究成果,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分析了新文化运动的起源、发展、影响及其在不同地区和社群中的反响。内容涵盖了五四运动的源流、文学革命的社会功能、思潮与社会条件的关系、新文化的传播和运动逻辑等多个方面 。此外,书中还讨论了蔡元培与南北学界的互动、地方精英与新文化的再生产等方面。本书旨在揭示这一历史事件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深远意义和作用,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意义。
-------------------
【编辑推荐】
本书从文化与社会的视角,展现去中心化的五四新文化图景,选编收录了陈万雄、舒衡哲、王晓明、罗志田、王汎森、陈平原、王奇生、欧阳哲生、陈以爱等学者的经典论述,极具学术价值。其中,陈平原、欧阳哲生、陈以爱等挖掘报刊、档案、信件等一手文献,还原历史细节,力图回到五四现场;陈万雄梳理人事关系网,考察五四新文化运动与辛亥革命的内在渊源;季剑青、瞿骏、徐佳贵从地方视角考察五四新文化在不同地区的传播与影响,展现其在非中心区域的复杂样态。从多元视角出发,以历史细节入手,通过本书,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真实而立体的五四。
王风,福州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现代文学教研室主任,北京大学现代中国人文研究所副所长、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理事。主要研究领域有中国近现代文学、中国学术史、中国文化史。具体涉及的学术分支和课题,包括近代文章,现代散文,周氏兄弟、废名等现代作家,章太炎、王国维等现代学者,古琴史,古琴器等,均有多篇重要论文。出版有《世运推移与文章兴替》《琴学存稿》《琴史与琴器》。编有《废名集》(全六卷),获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主编《曹禺全集》(全十一卷),助理郑珉中先生编写《故宫古琴》。
袁一丹,现任北京大学中文系长聘副教授、现代中国人文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国现代文学及思想文化研究。著有《另起的新文化运动》(2021)、《此时怀抱向谁开》(2020);编著《国学浮沉》《王瑶画传》等。其中,《另起的新文化运动》获第十七届文津图书奖推荐图书。曾赴日本东京大学、台湾大学访学,先后在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浙江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驻访。曾获教育部首届博士研究生学术新人奖、北京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优秀论文奖、第五届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
在社会治理与外交的失败,让1919年的人们感到非常的愤慨,而这场由学生为先锋,迅速发展为全国性的群众运动的五四运动也因此轰轰烈烈,影响深远,时至今日仍然值得我们一次次回望,思考。 在《重访五四新文化:文化与社会》这本书中,收录了诸多关于五四新文化的研究文章,并重...
评分中华文化发展几千年,从周代时的礼乐制度到春秋百家争鸣,奠定了以礼制为主的社会文化基础。到汉武帝“独尊儒术”开启了外儒内法的国家治理体制,延续了两千多年。唐宋时期以开放的胸襟海纳百川,国际文化交流融合广泛社会活跃,是一个大发展时期。中华文化始终处于世界的先进...
评分暮春初夏,又近五四。 每年学习五四精神,是一年一度的重新审视自己与当下社会的时间。 嘉兴五四文化博物馆,离我不远,博物馆设有嘉兴五四新文化史料陈列馆、嘉兴百年风云人物展示馆以及其它分馆,旁边就是嘉兴书城,我常常去流连。 今天读这本四川人民出版社推出的《重访五四...
评分在文化研究不断深入的当下,《重访五四新文化:文化与社会》宛如一座宝库,为读者呈现了五四新文化运动丰富而立体的面貌。 这本书汇聚众多学者研究成果,从五四运动的源流、文学革命的社会功能,到思潮与社会条件的关系、新文化的传播逻辑等多个维度展开剖析。书中既有对宏观历...
评分“让对“五四”真感兴趣的读者,从当事人的眼光来解读那一场不只影响20世纪中国历史进程,而且注定成为下个世纪长期谈论的话题以及重要思想资源的伟大事件。” 五四运动不只是个历史事件,更是一种精神象征,代表了追求真理、追求自由的精神。这种精神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仍然能够激发人们的思考与行动。而他的愿望是让“五四”的图景在年轻人的头脑里变得“鲜活”起来。
评分在《重访五四新文化 文化与社会》收录17篇论文,详细论述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源起,以及社会各界的反响,让我们进一步认识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深刻内涵和意义。
评分五四学生,拒绝了各种糖衣炮弹,学生自己领导的运动成为了主体,在世界史上都是少见的
评分从配角角度出发,在具体的事件与运动中,重新去认知、审视当时的文化与社会,从而避免以前那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困局。
评分作为论文合集的本书,图卷式展示了五四运动相关研究在不同时期的研究导向、成果和观点。很有意思的合集,既能看到视野的转变也能看到研究方法的重构和再统一。透过这些研究再来思考“无用”,也是很有意思的延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