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难以喘息的当代生活,人们在策划一场逃离
从“唯一正常”的生活逃走,从原生家庭、社会关系、狗屁工作中逃走,我们将通往何处?
·
一场将自己作为试验品的生活实验 ——“不想要的就不要了!”
买一间两三万元的房子,囤积食物、养猫
不上班,不社交,不恋爱,维持最低欲望的生活,脱离轨道,与人隔绝
·
追踪三年,从赛博角落到废弃都市,走入陌生人紧闭的家门
资深记者李颖迪探索我们这一代疲倦但仍拥有微小勇气的心灵
·
许知远、杨潇、袁长庚、杜强联合推荐
“对倦怠时代一次身体力行的求解,一次重要的疗愈。”——杨潇 作家,著有《重走》
·
鹤岗,东北边陲之城,因极低的房价而频繁出现在新闻媒体头条。
在鹤岗神话的背后,是一座座同样资源枯竭、经济衰退、被世人遗忘的城镇,河南鹤壁、安徽淮南、河北燕郊,以及一个个具体的、迷茫的、涌向那里的年轻人。这是一群逃离者的故事,也关乎一种新型的生活方式。
买一间两三万元的房子,囤积食物、养猫,不上班,不社交,不恋爱,靠积蓄维持最低欲望的生活,与人隔绝。从互联网的隐秘角落,到大雪覆盖的边缘小城,作者李颖迪为我们展现了人们如何策划和实践自己的逃离。
她记录了逃离者的来处——富士康工人、保安、平台客服,这些工作给人的压缩感与漂泊感,还有冷漠疏离的家庭,无法寻得的爱意;也与他们共度脱轨后的人生——在鹤岗,面对漫长的黑夜,窝在温暖的旧房子里,讨论生的意义,以及,孤独的死。
这是一次漫长的旅途,闯进被雪封闭的城市,走入陌生人紧闭的家门,也试图探索我们这一代疲倦但仍拥有微小勇气的心灵:说到底,如何才能得到自由呢?自由又将带我们通向何方?
·
这本书拓展了我的视野,原来一群年轻人是以这样的方式应对时代。逃逸或是一种怯懦,也可能是一种勇气,一些时候,我们需要脱轨来辨认自身。李颖迪的观察与行文皆细腻、敏锐,若能再对时代语境有更深入的呈现,就更为完美。——许知远 作家,单向空间创始人
对倦怠时代一次身体力行的求解,可能也是一次重要的疗愈。——杨潇 作家,著有《重走》
《逃走的人》象征着新一代纪实作者的某种态度。他人的世界不再只是抵达“文明”、“公正”或“理想”的文字中介,写作不再因其不可置疑的道德优越性而板起脸来教训人。相反,他人是作者散落于人间的无数镜像,写作是破除“他-我”二元、恢复生活自身情感粘连状态的寻常功课。颖迪的文字和她笔下的人物一样,有一种让人心动的朴拙和踟蹰。“逃”,有的时候是故作决绝的牵绊,是看似毁弃的重建。在这场时代造就的游戏当中,规则、路径、方法、主张,无一明确,常常是还未声张就已经气馁。一切都尚未完成,甚至连写作本身都带有失败的气息。别慌,我确信这个文本的意义在于未来,在于告诉后来者曾经的“今天”如何成为造就“明天”的“昨天”。——袁长庚 教师、人类学学者
我在想,如果我来写这本书会怎么写,也没有具体的想法。我一直觉得,人生就像在一个光滑的玻璃上向下滑行,直到堕入虚无,而让我们免于这种坠落感的,无非是在滑行时奋力抓住点什么,财富、家庭、成就,你知道没有什么意义,唯一的意义只是减缓下坠时的恐慌之情——甚至在设法抓住它们的时候,你也知道毫无意义,有意义的只是抓住本身。这实在是生而为人最幻灭的地方。读李颖迪的故事,我的这种想法变得非常具体。——杜强 媒体人、非虚构作家
李颖迪,毕业于武汉大学新闻系,先后供职于《智族GQ》《时尚先生esquire》,长期从事非虚构写作,也在试着写小说。
之前看正午故事了解到了去鹤岗买房的年轻人,看先生制造记住了《无人知晓》,好开心最后读到了更完整记录下这些故事的一本书(虽然基调和开心远远无关,我还是觉得作者能记录下来真的太好了,很佩服)。 读到最后我才注意到了书的封面是一只水母,书里的两只水母千里迢迢到了东...
评分 评分读这本书时我觉得亲近。 在微信搜索框输入“鹤岗”,会发现我在2022年曾多次向朋友们提起诸如“鹤岗房价便宜”“以后去鹤岗买房”之类的话。或许是在哈尔滨上学有地缘上的亲近感的缘故,又或许是一种戏谑猎奇的心态。 “我们都不知道该怎么谈论未来”也是那一年我的状态。无止...
评分在这样的一个快节奏,充满各种压力的时代。每一个人都在寻找自己的赖以生存的方向与价值。人生的意义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或许己经失去了意义,但是尽管迷茫,年轻人也总是在努力的找寻新的出口,看似消极的出逃其实只是对生活方式新的追求与尝试罢了。 作者笔下那些出逃的新据点,...
评分逃走的人 读一本新书,喜欢看着名字妄自揣测。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人物设定会不会很ji肋? 对《逃走的人》做了太多设想,比如这是一本寻找自由,乌托邦式的美好寄托,然而我错了。 这是作者追踪三年走访五城,用碎片化的场景串联起来一幕幕独幕的话剧,他目睹那些逃离的隐匿青...
以前在网上看到过那个消失的字幕组姑娘的事情。大隐隐于市,孤独的生活也有意义吧……其实书里隐隐是有很多悲伤在的,不知道为什么看完了我居然想的是,祝福这些敏感的飘零人。btw可以有个副标题:鹤岗有许多猫。。。
评分鹤岗之类的城市之所以沦为鬼城,其问题的表象在于地方资源枯竭,而问题的实质我们没法去谈,谈了也于事无补。鹤岗就像是佛教故事中的蜘蛛丝,给走投无路的人绝处逢生的希望,但是蜘蛛丝的尽头都有些什么呢?有的是在鹤岗只有两类工作,一类是体制内,一类是体制外。体制内的是正经工作,体制外的是无业游民。不管体制内外,鹤岗的生活是封闭且停滞的。人在熟人堆里就不会感到孤独吗?现实是聚众时常要比独处更叫人觉得孤独,而且时常还很麻烦。那些走投无路的人都有哪些共性?有父母兄弟却没有依靠,有努力工作却没有前途。躺平从来不是一个选择,而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放弃。
评分好读的,可以一口气看完,就是鹤岗的雪和可以想象的日复一日的出租屋让人觉得闷(虽然最沉闷的是这些不愿讨论过去的人回到父母家的时刻)。看很多电影的男人,开炸串店的女孩,突然消失的女孩,有些过去看过的零星印象。“闭门不出不再显得古怪”,是那三年的刻痕。封面设计得很好哇,发光的水母,最后消融在水中。经常想强硬地背离主流秩序之后,能够自己创建的微观生活是什么样的,书里记录的是一种通往空白的分割线。可以想象生活内缩到只有自己和猫的时候,空旷和沉闷好像就是逃离的回声,跟人在房间里的呼吸一样。
评分看之前我只是带着猎奇的心态,想知道那些去鹤岗花几万块买房躺平的人,到底在过什么样生活。看着看着我一直在心里重复“太近了,太近了”,这些陌生人就是从我们身边消失的人。疫情毫无疑问是一个催化剂,时代的精神状况必定会反映在人们的行动中,他们果断选择了“逃走”,这是他们的重启人生。作者很优秀的地方在于,虽然几乎是在写鹤岗群像,但时代的背景都穿插在了里面:因为疫情大半年接不到活的编剧、人们对动物伴侣的需求、不谈恋爱只拼饭群、无处不在的短视频……有人到了鹤岗获得了新生,也有人发现自己终究逃无可逃。“我们这些人,明明处在人生最好的阶段,但为什么这么疲惫?”作者的问题让我觉得,这是这几年最贴合当下年轻人精神状况的书,他们自发做了社会实验,选择退出竞争,选择隐居,时代的问题已经显现,而答案还未出现。
评分去年就在小李的豆瓣读到了那篇《无人知晓》,当时是我刚到上海一个人的出租屋的第二周。那时恰好是郁期,早上上班之前在下暴雨,一边读一边大哭,哭红了眼睛去上班。“逃走”之后,我们到底要去哪?我其实仍然没有答案,因为我也是个一直对到达后的处境永不满足、永远在“逃跑”的人,之前总有人说我勇敢,因为想做的事情基本都会立刻去做,但其实我知道我的迷茫、不安和懦弱永远体现在逃走之后,我一旦到达了,就厌倦和迷惘,我鲜有令自己难忘的勇敢。也许我们都是这样,都只是有时想把自己藏起来,有时候想丢弃所有的过去,毕竟“重新开始”听起来就像个金色的美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