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想保持正确

我不想保持正确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
作者:[法] 米歇尔·塞尔
出品人:新行思
页数:0
译者:顾晓燕
出版时间:2024-4
价格:0
装帧:精装
isbn号码:9787208187450
丛书系列:新行思·人文思想
图书标签:
  • 成长
  • 自我救赎
  • 原生家庭
  • 心理
  • 女性
  • 情感
  • 治愈
  • 小说
  • 现实
  • 反思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从一切已知中摆脱出来,投入创新。”

“哲学的作用在于为创造创造条件。”

“面对总体的危机,必须有一种总体的哲学。”

“我的目的不在于想方设法保持正确,而是要制造某种总体、深层和合理的直觉。”

“我们这个时代最美好的问题之一就是重新审视知识的混沌。”

--------------

1991年,布鲁诺 ·拉图尔说服米歇尔·塞尔进行了五场访谈,主题分别为“成长”“方法”“证明”“批评的终结”“智慧”,讲述塞尔的成长经历和学术思考。塞尔以特立独行的思维方式著称,他的思想总是穿梭于不同时空、学科,在看似不相干的事物之间建立联系,这让许多读者在得到启发之余不免感到困惑。此书的一大目的即理清这些困惑,让读者更便捷地了解塞尔的思想。

作为塞尔的入门读物,读者可以在这本书中了解战争对他(以及二战后法国思想界)的影响、原子弹如何改变了他的学术方向、他结合科学和人文学的思想主张和实践,以及他对卢克莱修、莱布尼茨、薇依、巴什拉等人的看法。

拉图尔的读者则可以在这本书中看到其思想的众多师承线索,例如“拟客体”等重要概念的来源、塞尔对科技与社会(STS)研究的影响等等。

作者简介

作者

米歇尔·塞尔(Michel Serres,1930—2019),法国哲学家、思想家。船员之子。年轻时入海军学校,后转入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曾任巴黎第一大学、美国斯坦福大学等校教授。1990年当选为法兰西学术院院士。主要著作有《赫尔墨斯》系列、《万物本原》等。塞尔以极具原创性的方式将科学、哲学和人文学结合,在哲学、数学、文学、物理、生物、航海等多学科知识之间思考,对哲学、科学史、社会学等领域有深远影响。

布鲁诺·拉图尔(Bruno Latour,1947-2022),法国哲学家、人类学家、社会学家。曾任巴黎高等矿冶学院、巴黎政治大学教授。主要著作有《实验室生活:科学事实的建构过程》(与伍尔加合著)、《我们从未现代过:对称性人类学论集》等,是科技与社会研究(STS)、行动者网络理论(ANT)的重要开创者。

译者

顾晓燕,南京大学法语语言文学博士,现为南京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方向,译有《大教堂时代》、《莫扎特与大公的外衣》、《影子中的女人》和《克拉拉·舒曼情史》等多部作品,获2022年傅雷翻译出版奖(社科类)。

目录信息

访谈一 成长

战争中的一代人
战争在大学里继续
自学?
三场科学革命
广岛,从科学到文科
西蒙娜·薇依,思考暴力的哲学家
从哲学到人文学
巴什拉和奥古斯特·孔德
无用的讨论
访谈二 方法
所有的作者都是我们的同时代人
过去从未过去
不要评断,不要无评断
另一种时间理论
赫尔墨斯,接合之人
数学家的方法
风格,或以其他方式继续的数学
哲学监控下的文学
访谈三 证明
解释的来龙去脉
必然困难,偶然困难
综合最终是可能的
使用好评论
重复
本地解释,总体证明
第二种方式:是运动,而不再只是文本
抽象从陈述行为开始,而非陈述
作为分散和综合的赫尔墨斯
赫尔墨斯和天使的综合
反对“碎片”颂歌,赞美柔弱的综合
访谈四 批评的终结
远离知识哲学
远离评判的哲学
远离哥白尼式的革命
为了科学的人类学
勿再掀起“哥白尼式的革命”
远离检举揭发
朱—庇特(Ju-piter): 双重揭示后,重新开始
关上悬置批判的括号
开普勒椭圆和它的双焦点
哲学盲点处,一切重始
访谈五 智慧
智慧和哲学
一种客观道德
被遗忘的人文学
无教育便无道德
弱:历史的动力
客观之恶
不可能的质疑
美德的基础
物进入人类集体的切入点
道德法则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这是我近几年来读到最有启发性的一本书。摘抄一些原文,不足以代表两位对谈者(尤其是塞尔)的思想精髓——通读全书后会发现他整体的思维方式是最迷人的——不过也能够看出不少让人振奋的想法。 至于他这些思路是如何实践和展开的,需要参照书中对他其他著作的讨论。其中很多本...

评分

拉图尔:您总体上认为人文学一直在场,一直是您思想的组成部分…… 塞尔:因为它清楚、美。是的,我从未放弃过追求美。美通常是由真发出的光,也几乎是对真的检验。文笔美意味着创造,是经过新风景的标志。 拉图尔:可是您怎么会想到把您学过的科学和文学故事应用于彼此呢?因为我还...  

评分

这是我近几年来读到最有启发性的一本书。摘抄一些原文,不足以代表两位对谈者(尤其是塞尔)的思想精髓——通读全书后会发现他整体的思维方式是最迷人的——不过也能够看出不少让人振奋的想法。 至于他这些思路是如何实践和展开的,需要参照书中对他其他著作的讨论。其中很多本...

评分

这是我近几年来读到最有启发性的一本书。摘抄一些原文,不足以代表两位对谈者(尤其是塞尔)的思想精髓——通读全书后会发现他整体的思维方式是最迷人的——不过也能够看出不少让人振奋的想法。 至于他这些思路是如何实践和展开的,需要参照书中对他其他著作的讨论。其中很多本...

评分

拉图尔:您总体上认为人文学一直在场,一直是您思想的组成部分…… 塞尔:因为它清楚、美。是的,我从未放弃过追求美。美通常是由真发出的光,也几乎是对真的检验。文笔美意味着创造,是经过新风景的标志。 拉图尔:可是您怎么会想到把您学过的科学和文学故事应用于彼此呢?因为我还...  

用户评价

评分

非常诚恳两代人之间的访谈与回应,席间偶尔显现塞尔和拉图尔师生间的传承与差异。前者的学术经历、成长经历与时代如此紧密地卷积到一起,以一种异常的包容和自我放逐的孤独开辟了一条差异化的道路。拓扑结构的褶皱时间观,整合科学、哲学与文学的写作方式,两种赫耳墨斯主义的多面一体,综合割裂的思想传统的努力……这都是塞尔一直在尝试,但大约被主流哲学界忽略的。但对谈也许又从另一方面呈现出,塞尔的许多主张已经通过拉图尔对整个哲学乃至思想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蛮让我感到惊讶的是访谈的最后居然回到关于道德的话题,他们如此「积极」地面对这个世界,难免让人感到精神振奋。大约也是因此,对他们的批评也在方方面面显得更加不足。

评分

这本书开辟了一条新的学术路线,胡塞尔、维特根斯坦、马克思主义之外的一条新大陆。此间是因着巴黎高师拉图尔的《潘多拉的希望》来的,当时流行的学说,他们都经受过,现象学、逻辑哲学,还有在马哲下的真实事件。我们都一直在探索身处的时代,唱响属于它的主旋律,勤奋点的还要上下而求索,但时代没有真正地反馈到任何的个体,它的恶性症状无一例外地被大势所掩藏,它在等待一个好时刻,一举拿下全人类。

评分

这本书开辟了一条新的学术路线,胡塞尔、维特根斯坦、马克思主义之外的一条新大陆。此间是因着巴黎高师拉图尔的《潘多拉的希望》来的,当时流行的学说,他们都经受过,现象学、逻辑哲学,还有在马哲下的真实事件。我们都一直在探索身处的时代,唱响属于它的主旋律,勤奋点的还要上下而求索,但时代没有真正地反馈到任何的个体,它的恶性症状无一例外地被大势所掩藏,它在等待一个好时刻,一举拿下全人类。

评分

太喜欢这样的对话了

评分

强烈推荐给那些读书到了某个阶段感到一些疲惫的读者,这本书会给你一些新刺激。去年读书总结中提到这本书:今年读到最有启发性的一本书,塞尔和拉图尔的对话录。意外开启了科学、技术、STS的阅读。不过读塞尔可能需要调整一下阅读视角:他的一些观点我不能同意,但是哪怕犯错也是启发性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