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盖尔(Jan Gehl)1936年生,建筑师、丹麦皇家艺术学院的建筑学院城市设计系高级讲师。曾在世界各地的大学讲学,并在欧洲、北美、澳大利亚和远东地区进行设计咨询。他出版的著作包括《新城市空间》、《公共空间·公共生活——哥本哈根1996》等,获伊德拉(Edra)场地研究奖。为表彰盖尔对城镇规划的杰出贡献,国际建筑师联盟向他颁发了帕特里克·阿伯克罗姆比(sir Patrick Abercrombie)奖,爱丁堡的海里亚特一瓦特大学授予他荣誉博士学位。
作者在1971年就写成的书,里面提到的户外空间,在中国可能仍旧难以实现。 人是群居动物,作者在第一章就提到了人往人处走,在中国这样的人无处不在的地方也可以发现,人似乎都是聚集在一处,再观察可以发现,人聚集的地方都会有几个特点,良好的环境条件或者有事可做。作为设计...
评分为什么老城区会让人感觉亲切?因为公共空间尺度合适,不是宏大而单调;空间没有被宽阔的机动车道割裂,联系紧密;空间功能多元化,各种人群各种活动融合在一起更有生机。 现在发达国家的城市规划逐渐摒弃功能主义,让每个区域的功能趋于综合化,使得空间更有生气和活力,也减少...
评分得到听书: 首先,城市空间设计应该是一个符合人类感官特点,尤其是视觉需求的城市空间。观察他人是人的基本心理需求,而眼球结构、步行速度则是人的生理特征,设计师应当满足人心理及生理需求,设计出便于人们观察其他人,距离得当,有可以品味的首层空间,尺度适宜的城市。作...
评分阅读这本书带给我极大的惊喜。它开宗明义地、理直气壮地、大言不惭地在第一章就宣告:是否有生机勃勃的人的活动是空间好坏的唯一标准。 这将一切还原到人的感受力的级别。这是唯一标准。不是是否宏伟,是否有意义、有象征性,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建筑和空间为人服务,所以这个...
评分阅读这本书带给我极大的惊喜。它开宗明义地、理直气壮地、大言不惭地在第一章就宣告:是否有生机勃勃的人的活动是空间好坏的唯一标准。 这将一切还原到人的感受力的级别。这是唯一标准。不是是否宏伟,是否有意义、有象征性,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建筑和空间为人服务,所以这个...
终于看了英文版,我是当论文来看的。吸收最大的是结构,以及剖析问题的逻辑。应证了很多已知,也看到了很多未知。推荐!
评分两年前快速翻过中文版,翻过就忘了,重读英文版的时候,给我的感受深刻了许多。我所追问的建筑/城市的人性化,似乎也在里面能找到许多答案。书本常读常新,每每都有不同体会的感觉,真是叫人享受。
评分有一些很有道理却难以描述的体验规律被易懂的文字概括出来了。
评分本书抛开N种设计的理念和细节不说,最核心的一个目的就是营造出一种,城市间人们关系融洽,interaction and communication相对较多的一个参与性强的城市空间,这个城市是开放的,包容的,而不是现在automobile和高楼公寓把人们禁锢在一个个小小的隔间/交通工具里的城市。而这种理想的城市往往能够借助城市的物理上的安排和设计,大到一个城市里各个区域的规划,小到一条街道座椅、楼梯、喷泉的装置设计,都是“以人为本”这个年延伸出去的。 我个人感觉在北欧可能能够做到,但是在人口密集的中国还要再找别的出路,但是思路可以借鉴
评分Public Space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