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盖尔(Jan Gehl)1936年生,建筑师、丹麦皇家艺术学院的建筑学院城市设计系高级讲师。曾在世界各地的大学讲学,并在欧洲、北美、澳大利亚和远东地区进行设计咨询。他出版的著作包括《新城市空间》、《公共空间·公共生活——哥本哈根1996》等,获伊德拉(Edra)场地研究奖。为表彰盖尔对城镇规划的杰出贡献,国际建筑师联盟向他颁发了帕特里克·阿伯克罗姆比(sir Patrick Abercrombie)奖,爱丁堡的海里亚特一瓦特大学授予他荣誉博士学位。
“宅者,人之本也。人因宅而立,宅因人得存。人宅相扶,感通天地。”——《黄帝宅经》 其实看英文版书名《Life Between Buildings》直译就是在建筑中的生活。生活需要交往,建筑需要空间,于是有了与本书内容相契合的书名《交往与空间》。这里也不得不佩服翻译者何人可理解的...
评分书中系统的讲解了平时生活中观察到的一些现象。我只是看到了,知道了,但从没有深入的思考为什么会这样。比如说小孩子们都喜欢在街道上玩耍,而规划好的游戏场地却并没有多少孩子去玩。比如为什么大广场相对于并没有得到更好的效果。再比如,为什么我们一直觉得欧洲小镇上...
评分花了几天的时间读了扬。盖尔的《交往与空间》,一直就想读这本书,很早就听说过,有人说这是建筑学的入门教程,书中的内容不是很深奥,但是却可以教会你从人本主义的角度去理解设计,很有北欧一贯的风格。 书中的研究方法主要是行为心里学和问卷调查分析。 书中首先是区分了几...
评分在书中的前言,作者就揭示了本书的主题:即我们的城市、建筑及规划是如何影响户外生活乃至人们生活的各个生活。但作者不是从空间出发,而是从人的活动本身出发,在第一章的结语中作者讲到:“无论在任何情况下,建筑室内外的生活都比空间和建筑更根本,更有意义。”人的...
评分读毕此书,最大的疑惑在于,逻辑在哪里?即使在力求把其梳理出一种逻辑时,自己也是牵强附会,生搬硬套 很多部分互相重复? 只能理解为强调和迭代? 一些名词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分类的依据是什么? 能感受到作者的强烈的理念,看完却觉得全书似乎少了那么一条主线,可以把现...
没有这本还怎么写论文
评分还是原版的更精准,用简单的语言把复杂的道理说明白,才是好书
评分本书抛开N种设计的理念和细节不说,最核心的一个目的就是营造出一种,城市间人们关系融洽,interaction and communication相对较多的一个参与性强的城市空间,这个城市是开放的,包容的,而不是现在automobile和高楼公寓把人们禁锢在一个个小小的隔间/交通工具里的城市。而这种理想的城市往往能够借助城市的物理上的安排和设计,大到一个城市里各个区域的规划,小到一条街道座椅、楼梯、喷泉的装置设计,都是“以人为本”这个年延伸出去的。 我个人感觉在北欧可能能够做到,但是在人口密集的中国还要再找别的出路,但是思路可以借鉴
评分一份英语课的阅读材料给我如此大的启发,让我开始关注街道,人群,人们在街上的互动和交流,个体在城市中的位置。认识城市的启蒙教材,收益匪浅。感谢疯疯癫癫的英语老师鬼使神差地把他介绍给我。
评分有一些很有道理却难以描述的体验规律被易懂的文字概括出来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