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隱士》是意大利當代著名作傢伊塔洛·卡爾維諾去世後,其遺孀埃斯特·卡爾維諾從他的遺文中整理齣一些涉及其生平、成長、創作經曆、思想形成等方麵的文字,編輯成卡爾維諾的自述。其中收錄瞭卡爾維諾未發錶的一篇《美國日記》,還有一篇在意大利未發錶過、在瑞士盧卡諾區限量齣版的《巴黎隱士》,並以此標題作為全書的書名。本書有助於讀者瞭解卡爾維諾的生活閱曆和創作道路。
關於生平,卡爾維諾寫道:“我仍然屬於和剋羅齊一樣的人,認為一個作者,隻有作品有價值。因此我不提供傳記資料。我會告訴你你想知道的東西。但我從來不會告訴你真實。”
1923年10月15日生於古巴,1985年9月19日在濱海彆墅猝然離世,而與當年的諾貝爾文學奬失之交臂。
父母都是熱帶植物學傢,“我的傢庭中隻有科學研究是受尊重的。我是敗類,是傢裏唯一從事文學的人。”
少年時光裏寫滿書本、漫畫、電影。他夢想成為戲劇傢,高中畢業後卻進入大學農藝係,隨後從文學院畢業。
1947年齣版第一部小說《通嚮蜘蛛巢的小徑》,從此緻力於開發小說敘述藝術的無限可能。
曾隱居巴黎15年,與列維—施特勞斯、羅蘭·巴特、格諾等人交往密切。
1985年夏天準備哈佛講學時患病。主刀醫生錶示自己未曾見過任何大腦構造像卡爾維諾的那般復雜精緻。
卡尔维诺是一个不喜欢抛头露面的作家。他认为,一个作家的理想境界应该是接近 “无名”。像莎士比亚那样不露面,不现身,靠自己的作品说话,征服了世界各地的读者,但没人知道他的模样。 因此,卡尔维诺表示不提供自传:“我仍然属于和克罗齐一样的人,认为一个作者,只有作品有...
評分只要对着那未被遗忘的山水重新打开心扉,重新让人与辽阔的自然世界面对面,重新赋予——生之滋味…… ——卡尔维诺《巴黎隐士》P3 1. 出门旅行时,我总喜欢带本书在旅途中阅读,一般带的都是诗集。在疾驰的火车上,望着窗外近景倏然而过,想的却是沉淀最深的人或事,阅...
評分严格来说,《巴黎隐士》算不上一本传记,既非自传,也非他人系统整理资料后按年代撰写的传记,而是一本伊塔洛·卡尔维诺的随笔集。其中,卡尔维诺访问美国的日记又占了一半的篇幅,以此而论,说是卡尔维诺的私人日记倒也可以。 说起卡尔维诺,对现代文学稍有涉猎的读者来说,自...
評分严格来说,《巴黎隐士》算不上一本传记,既非自传,也非他人系统整理资料后按年代撰写的传记,而是一本伊塔洛·卡尔维诺的随笔集。其中,卡尔维诺访问美国的日记又占了一半的篇幅,以此而论,说是卡尔维诺的私人日记倒也可以。 说起卡尔维诺,对现代文学稍有涉猎的读者来说,自...
評分书名采用了《巴黎隐士》,其实就阅读(尤其是趣味性阅读)的感受而言,《美国日记》(就我个人口味)算是最精彩处,随性的卡尔维诺以及美国感性的一面,值得深入玩味。《领袖像》里提及的墨索里尼像多可从百度搜得,阅毕引人会心一笑。 119页最后一段有一小处评论可以让...
翻譯啊翻譯。。。
评分有時候你在這裏,你需要的東西在那裏,當你去瞭那裏,你又發現這邊有你更需要的東西。更多的時候,你隱匿在這裏,不需要看起來如何不同,因為你知道,這毫無意義。
评分我隻想說這本書的翻譯者簡直不同尋常啊,The Beat Generation翻譯成“敲打的一代”我也是醉到死啊,一會佛洛依德,一會又佛洛伊德,雖然是同一個人,但在同一本書裏這樣齣現好嗎?整體的翻譯讓人讀著好纍。 還有就是,這根本就不是卡爾維諾的傳記,隻是一些日記啊訪談之類的閤輯,很無趣。 卡爾維諾生前就反對立自傳,真想不通他老婆為啥要齣這麼一本書來毀他。 訪談比日記有趣。還有就是,封麵真的好醜。 2016-05-22。
评分昆圖|1 傢世好智商高,重復好多遍提 2 他加入GCD是因為他是無政府主義者,退是因為對斯大林失望 3 青年時代對小資産階級女性嗤之以鼻 4 想在巴黎老去,墓誌銘上要寫是紐約客 5 《巴黎隱士》那篇講城市的,蠻實在 6 我對政治沒興趣基本沒讀
评分訪談和迴憶文章的集納,研究價值更大吧,閑來翻翻也能靜下來。循著作者的意願去讀些原著還蠻好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