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顶一万句》的故事很简单,小说的前半部写的是过去:孤独无助的吴摩西失去唯一能够“说得上话”的养女,为了寻找,走出延津;小说的后半部写的是现在:吴摩西养女的儿子牛爱国,同样为了摆脱孤独寻找“说得上话”的朋友,走向延津。一走一来,延宕百年。书中的人物大部分是中国最底层的老百姓,偏偏安排了一个意大利牧师老詹。
刘震云,男,1958年5月出生,河南新乡延津人。1973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78年复员,在家乡当中学教师,同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82年毕业到《农民日报》工作。1988年至1991年曾到北京师范大学,鲁迅文学院读研究生。1982年开始创作,1987年后连续发表在《人民文学》《塔铺》、《新兵连》、《头人》、《单位》、《官场》、《一地鸡毛》、《官人》、《温故一九四二》等描写城市社会的“单位系列”和干部生活的“官场系列”,引起强烈反响在这些作品中,他迅速表现出成为大作家的潜在能力,确立了创作中的平民立场,将目光集中于历史、权力和民生问题,但又不失于简洁直接的白描手法,也因此被称为“新写实主义”作家。其中《塔铺》获1987-1988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很多年前,我读高中。 我那乏善可陈的高中生活,成天板着脸孔训人也就罢了、还随时指定同学们互相打小报告的班主任,在高压下变得唯唯诺诺、只知各自为政的同班同学,我生活中只有两抹亮色:一是放学回家后偷偷读心爱的课外书,一是见缝插针地与一初中女同学约会。 ...
评分书评 ()呦!你看这无巧不成书的“千年孤独”/ 文|袁复生 一个百事不顺的年轻人,为了生计只好不断换师傅(那时候),为了做成一个像样的徒弟,被小城那个失败的老神父(他毕生只发展了9个信徒)改名,把戏剧的“百顺”改成“摩西”。但摩西并没有给他带来好运,甚至,入赘之后...
评分这本书非常厚,我也比较懒,断断续续应该用了2个月的时间才将他读完,中间偶尔还穿插看一些其他的书籍,但是《一句顶一万句》这个故事却始终牵扯着几条神经,某一天闲暇时间一定要将他读完。 大概读到差不多2/3的部分时,我几乎每次都是流着眼泪在读,我终于意识到刘震云挖了...
评分小王是和母亲一起买的这本《一句顶一万句》,说他和母亲一起买的,并不是说小王母亲也喜欢看刘震云写的书,也不是说他们娘俩凑钱买的书,而是小王和母亲去看病,回家途经一个大型盗版书场,小王拉着母亲去买的这本书,同时买的还有《遥远的救世主》和《三毛全集》。钱是小王的...
评分看着看着怎么就突然没了
评分虽然才看,但知道这本书很久了。当年此书上市,我和朋友在大学书店看到大约写着『中国人为什么活得这么累』的腰封,觉得出版商用力过猛,笑得不行,也就算了。如今读了,有几点感受:第一,内容的确有意思。第二,枝叶繁茂得有些分散,可能剪一剪更好,特别是前面讲过的故事重复讲一遍,我不知道是几个意思。第三,如果回到『中国人为什么活得这么累』这个话题上,我认为找到一个说得上话的人恐怕还不是关键所在,甚至可能是完全搞错了方向,关键还是不懂得自处,总想着把人生寄托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变量一多,能不累么?
评分中国人没有信仰,西方人信神,我们信人。只要活着,就无法摆脱人际关系对我们的影响。神有定性,可人没有。可能因为一句话,朋友变成仇人;或时过境迁突然遇到,仇人又变成朋友。在中国人这里,朋友不一定说得上话,说得上不一定是朋友。就这么乱七八糟,都在壳的外边。壳的里边,永远是一颗孤独的心。
评分各自都成家带孩子以后,曾经掏心掏肺的哥们们都说的少了,就算说,也多是闲聊一下八卦,愤青一下物价。你说把这书推荐下说还不错,没回音,说油价高,过路费免了才终于有个回音,这跟老刘想说的那种感觉一样不?
评分刘震云最常用的句式:“(某件事)不是因为...,也不是因为...,而是因为...”,这一下就扯出了好多事,带出了好多理。这些理看着挺绕,挺扯,但细想起来,还真是这么回事。这也正是本书的主题:一个理看起来一句话就能说清,但放到真实生活中,可能一万句话也说不清。所以,要找个能说上话的人(无论是朋友还是亲人),真是太难了。吴摩西半生坎坷,看着处处占理,却处处说不上话,一直在人生路上奔波,只知自己叫什么,从哪儿来,却不知要到哪儿去。牛爱国是吴摩西的翻版,表面上看一个出延津,一个回延津,但实际上都走不出心灵的困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