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奥孔》主要内容:第一个对画和诗进行比较的人是一个具有精微感觉的人,他感觉到这两种艺术对他所发生的效果是相同的。他认识到这两种艺术都向我们把不在目前的东西表现为就像在目前的,把外形表现为现实;它们都产生逼真的幻觉,而这两种逼真的幻觉都是令人愉快的。
另外一个人要设法深入窥探这种快感的内在本质,发见到在画和诗里,这种快感都来自同一个源泉。美这个概念本来是先从有形体的对象得来的,却具有一些普遍的规律,而这些规律可以运用到许多不同的东西上去,可以运用到形状上去,也可以运用到行为和思想上去。
第三个人就这些规律的价值和运用进行思考,发见其中某些规律更多地统辖着画,而另一些规律却更多地统辖着诗;在后一种情况之下,诗可以提供事例来说明画,而在前一种情况之下,画也可以提供事例来说明诗。
第一个人是艺术爱好者,第二个人是哲学家,第三个人则是艺术批评家。
头两个人都不容易错误地运用他们的感觉或论断,至于艺术批评家的情况却不同。
莱辛(1729—1781),德国启蒙运动时期重要作家和文艺理论家。主要作品有悲剧《撒拉·萨姆逊小姐》《爱米丽娅·迦洛蒂》,喜剧《明娜·封·巴恩黑尔姆》,诗剧《智者纳旦》,戏剧评论集《汉堡剧评》,美学论著《拉奥孔》以及三卷集的《寓言》。
《拉奥孔》是莱辛的代表性论著之一,在当时的德国艺术界和美学界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关于诗和画的界限是学界历年来研究对《拉奥孔》研究的核心,但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作为这样一部在德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具有极高地位的美学著作来说,它本身是极具包孕性的,喜剧...
评分 评分莱辛(1729—1781)在《拉奥孔》里仔细地分辨了诗(文学)和画(造型艺术)的区别和联系。他沿用亚里士多德的“摹仿”观念,认为诗和画的最终目的都在于美。但因为两种艺术使用的媒介不同,造成了它们的同归殊途。诗歌使用的是人为符号——声音,它的展开向度是时间,可以通过...
评分 评分《拉奥孔》成书于德国的启蒙运动期间。从莱辛、赫尔德以至歌德和席勒,这些启蒙领袖在历史的演进中不约而同达成的共识在于:“政治的统一可以不假道于政治革命,只要通过建立统一的德意志民族文化就可以实现”。 按下此论点的现实合理性不表,这种德意志民族文化的建立,离不开...
敬佩朱光潜先生的高水准翻译,如此重要美学著述。
评分7.24 附录和译后记比正文好看。1.艺术终极目的是感知,可以由自然符号无限接近,不能直接表述;2.描绘部分并不能显示整体;3.要素:目的、符号(媒介)、对象、呈现方式(规则)、效果、以及最终形成的感受。
评分1.就题材而言,画描绘在空间中并列的物体,诗叙述在时间上先后承续的动作,画适合写美的事物,诗可以写丑与悲剧;2.就媒介而言,画用线条颜色等“自然的符号”,它们在空间并列,适宜描绘空间并列物体,诗用语言的“人为的符号”,它们在时间上先后承续,适宜叙述动作情节;3.就接受艺术的感官和心理功能而言,画所写物体通过视觉接受,物体平铺并列,可一眼看出整体而少用想象,诗用语言叙述动作情节,主要诉诸听觉,但因为语言本身是观念性的,而动作情节是先后承续的,所以无法一下子把握整体,所以需靠记忆和想象;4.就艺术理想而言,画的最高标准是美,静态,不重表情,诗以动作情节冲突发展为对象,重在表情和个性。总体而言,在那个反对古典主义的启蒙运动时代背景下,莱辛意在说明诗的优越性。
评分詩畫論.自然符號/人為符號.人+英雄.
评分莱辛对于经典(尤其是《伊利亚特》和《埃涅阿斯纪》)真是烂熟于心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