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欲望社会里低欲望地活着,反而活得更舒展、更快乐。
✲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索尔·贝娄代表作01
在私人生活中我们心神不定,在公共问题上我们备受折磨……(而小说)是当代的一舍棚屋,一个遮风挡雨的精神庇护所。——索尔·贝娄诺奖获奖演说
✲
这是一个人与欲望时代保持距离,反而过得充实的美妙故事。
·
我追随我的舅舅,不仅因为他是植物学天才,还因为他有一种不合时宜的怪。
他沉浸在科研的世界里,无心攀权附贵。
他更渴望幸福,却在情爱的追逐、算计和骗局中吃尽苦头。
他不敢忍受,更不会沉沦,而是感叹:更多的人死于心碎,而不是核辐射。
干脆逃去北极地带,和植物待一会儿吧!
✲
我真正想阐述的是以欲望为形式的苦难。——本书第309页
·
在抵达生命的尽头前,你有一张关于痛苦的清单得填满……首先是肉体上的痛苦——比如关节炎、胆结石、痛经什么的。下一类是丢面子、遭背叛、上当受骗、遭受不公正对待。但所有项目中让人最难熬的必然与爱情有关。——本书第6页
✲
贝娄的作品融合了对人的理解和对当代文化的精妙分析。——诺奖授奖词
·
贝娄的主人公在物质主义盛行、高楼林立和高速发展的时代里,为勇气、智慧、自我身份和人类的伟大感而战斗。——《纽约时报》
·
阅读贝娄,就是找回被现代生活驱逐的本真。
✲
这个时代的心碎同样和欲望有关,心碎的时候,人更敏感,更复杂,也更容易打开自己。借由此时,我们得以调整生活的重心。
·
翻开本书,在欲望社会中,找回生活的快乐。
索尔·贝娄(Saul Bellow,1915.6.10—2005.4.5)
197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曾获普利策奖、美国国家艺术勋章,三次斩获美国国家图书奖。他用文学思考重要的问题,意图“在现代思想的废墟下重新发现世界的神奇”。
贝娄是文学大家,也是20世纪重要的知识分子。他出生于加拿大魁北克的犹太移民家庭,少时就在俄语、法语、英语、意第绪语和希伯来语多语种环境下长大,九岁时举家迁往美国。他于芝加哥大学攻读人类学,后转入西北大学。长期于芝加哥大学、波士顿大学等高等学府执教。1998年,成为美国文理科学院院士。
《更多的人死于心碎》初版于1987年,小说以“更多的人死于心碎,而不是核辐射”口口相传,成为时代的注脚,被无数读者反复阅读。
贝恩,一位世界闻名的天才植物学家,在当了十五年的鳏夫后,与一位比自己小二十多岁的富家独女闪婚,却又在几个月后,丢下要度蜜月的妻子,独自逃去了北极。这中间发生了什么让人心碎的故事呢? 贝恩是一位很纯粹的植物专家,他不搞“应有科学”,不带任何功利心去对待植物,只...
评分不知道你在生活中是否会有以下困惑:工作时明明态度没问题,但是结果却事与愿违;被很多事情分散了精力,导致做事情力不从心;明明生活是自己所向往的,但总是沦陷在一件件简单的小事中,无法自拔......... 那么,活着到底为了什么,我是谁,要去往何方?我在这本《更多的人死...
这两年对“逃避可耻但有用”愈发认同,心碎就快逃,逃不了就低欲望的活着。
评分不合时宜依旧是一种美德。与这个时代保持距离,才能活得松弛一点
评分“要么跟贝恩舅舅一起对知识胡思乱想,要么就是跟那种没有文化的禽兽打交道,做出出卖灵魂、诈人钱财的行径来。” 人的一生大概就是这两种选择吧:精神或物质。
评分我对小说家的晚年作品一直颇有兴趣,尤其是索尔·贝娄这样的大作家,对于人类欲望的探究会走到一个繁花落尽的阶段,既然激情丧失,滤镜破碎,还要面对性与爱的矛盾,会呈现出不得不去面对的苦涩处境。知识分子一直以来是索尔·贝娄长期关注的对象(包括对自身的观察),他们不断地解剖自我,又不断地感受到陈旧的痛苦,但是解决办法从未出现过。这本如此,他其他的作品也多有这样的苦涩滋味。
评分不管躺平还是卷起来,不管渴望追名逐利还是淡泊一生,都可以来读读这本书。体会一下主人公的挣扎,无论是几十年前还是现在,人们的痛苦如出一辙。且永远无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