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中的一切,或多或少都发生过。至少,关于战争的部分是相当真实的。
比利被外星人绑架了,他因此从时间链上脱开了。
他上床睡觉时是个老态龙钟的鳏夫,醒来时却在他的婚礼日。
他从1955年的那扇门进去,从另一扇门出来的时候是1941年。
他说,他多次看见自己的出生和死亡,看见自己发财致富、儿孙满堂,也看见自己成为战俘,一遍又遍地经历“五号屠场”的灾难……
〖编辑推荐〗
◆ 黑色幽默之父冯内古特,百年诞辰纪念精装!
◆ 这场灾难永远地改变了每一个人,只有黑色幽默不变地嘲笑一切、抚平一切。
◆ 村上春树、阿特伍德、波拉尼奥、格雷厄姆·格林、多丽丝·莱辛、今敏、朴赞郁、木心、麦家……都爱阅读冯内古特。
◆ 本书入选《时代》周刊“100本永恒经典”、现代图书馆“100本世纪经典”、美国公立高中大学阅读书目、《世界禁书百部》……
◆ 作者冯内古特亲历战争后,用了25年,写废5000多页,试图回忆这场改变了他一生的灾难,zui后只是讲了一个时空穿越的故事。
◆ “冯内古特的小说既滑稽又悲伤,他的痛苦从不严肃,他是独一无二的。”——多丽丝•莱辛(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 冯内古特基金会特别授权,收录作者印签、序言。
◆ 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虞建华导读,深入领略黑色幽默和荒诞现实。
◆ “我写了《五号屠场》,从每个死人身上赚了3美元。”——冯内古特
◆ 阅读冯内古特,就是用黑色幽默反抗荒诞现实。
[美] 库尔特•冯内古特(Kurt Vonnegut,1922—2007)
20世纪美国极具影响力的黑色幽默文学作家。格雷厄姆•格林推崇他为“美国当代zui有才能的作家”。在1960年代的美国大学校园,冯内古特的小说几乎人手一册,他被称为“几代美国青年的偶像”。
冯内古特擅长以黑色幽默描绘时代的荒谬。当暴力、愚蠢、敌视、仇恨泛滥成灾,绝望的人们遭受无法愈合的创伤。在笑声下,是冯内古特对全人类深切的关爱和疗愈。
他的许多文学创作与其在二战中的亲身经历息息相关。
1945年,年仅23岁的冯内古特遭德军俘虏,被囚禁在德累斯顿战俘营。英美联军发动大轰炸时,冯内古特身处屠场的地下室内。整座城市在炮火中烧成废墟,他是幸存的7名美军战俘之一。
战争在冯内古特心底留下难以磨灭的创伤:“我目睹过德累斯顿的毁灭……我的反应之一当然是笑。上帝知道,这是灵魂在寻找宽慰。”25年后,讲述此事的《五号屠场》终于出版。时值越战,本书在社会上引起争议,多次遭禁。冯内古特由此成为20世纪70年代美国反战的代言人,这部小说也被誉为“结束了越南战争的杰作”。
译者简介:
虞建华,上海外国语大学资深教授,曾任上海外国语大学语言文学研究所所长。译有冯内古特代表作《五号屠场》《时震》《回首大决战》等。
小說是這樣開頭的。馮內果曾歷經過德累斯頓(香港的譯名。英文是Dresden)的大轟炸。他覺得只要把自身的經歷好好重述一遍,要寫本暢銷的書是多麼容易啊。然後他去找他的老朋友去回憶戰爭往事取材。 他老友的妻子可是相當不高興,在他們傾談期間不斷四處踱步、製造燥音。馮內果終...
评分优秀的文学作品经常会有联动的效果,你会在读某一本作品的时候,不期然的想到另一本作品,然后这两本作品就纠结在一起,产生了更强烈的阅读效果。 我在读美国作家库尔特·冯内古特《五号屠场》时,就有这样的感觉。这本书的时空本来已经来回穿插来回纠结了,我却忍不住再以读者...
评分《五号屠场》里有一个不起眼的场景是这样写的:“卫兵们没有打开里面有死人的那节车厢,打开的却是旁边一节车厢的门。比利·皮尔格林被所见的场面迷住了。简直就是天堂。车厢里亮着蜡烛光,铺位上堆放着被子和毛毯。一只圆肚子火炉上咖啡壶冒着蒸气。桌子上摆着一瓶酒,一块面...
评分比利挣脱了时间的羁绊。 在挣脱时间羁绊以前,他是个出生于20年代的美国青年,瘦弱无能。不过他的瘦弱无能从来没造成什么大麻烦,因为他是个普通的美国青年。直到1945年,他被送到德国战场。 这时候,他刚在配眼镜医生的专业学校读了半年。这个瘦弱没用的青年,也只是被叫去...
评分就文学性来说没有冠军早餐好看,但遭受苦难的时候把灵魂抽离出来去外星球走一遭以抵消肉体的痛苦这样的小贴士或许我们以后也用得上
评分主角看见过自己的出生,看见过自己的死亡,一生如被串起的项链完完整整平铺在他面前那般清晰。如果你是他,会因为自己是预言家狂喜,还是会因为失去自由意志、陷入宿命论循环而悲伤呢?
评分好离奇的阅读体验,好像经历了一场时空穿越:一会在战场,一会在蜜月,一会在外星人动物园里被展览。可是不论穿越的时间点里有多幸福、多兴奋、多刺激,底色都侵染着最早的哀伤——战场的创伤驻扎在了我灵魂的深处。很喜欢这一句“忘却痛苦的时光,把注意力集中在美好的日子”。
评分温文尔雅的厌世,绞刑架上的笑声,最后的讽刺,绝望的幽默。
评分一个二战退伍军人,战俘,轰炸幸存者的PTSD. 穿越,科幻,黑色幽默,荒诞,政治,讽刺,不同于传统的,碎片化的结构…这本小说用了这种种的手段,只为一个目的:把德累斯顿轰炸的真相,带回大众视野。为什么费这么大力气?因为人类从不会从悲剧中学到什么。证据就是,正在进行的俄乌战争,还有几人关注?更别提已经进入历史的了。 人们不是爱看积极正面的吗?于是作者就把战争写的“好看,幽默。”最大的黑色幽默之处,五号屠场,一个用于杀戮的场所,成了一场战争浩劫中的拯救之所,保护了少数几个人,幸免于汽油燃烧弹对一个城市和其中的生灵的毁灭。 幸存者,又怎样呢?看上去一切挺好,可内里,支离破碎。 悲剧之处在于,退伍军人的儿子,还会去参加绿色贝雷帽.. 人类学不会。 难道,早晚是,“算了,毁灭吧,赶紧地...”的结局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