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部讲述唐朝安史之乱时期历史过程与人物命运的通俗作品,以安史之乱中多位关键历史人物,即李林甫、杨国忠、安禄山、颜杲卿、哥舒翰、杨玉环、李亨、张巡等人的“弃长安”经历为线索,聚焦唐朝由盛转衰过程中的重要议题,以乱离亲历之人的经历解释变乱何以爆发与盛世何以崩陷,以此重新刻画安史之乱时期的完整历史图景。
1.新锐历史作者张明扬作品,多位名家倾情推荐
张明扬作为专栏作家,曾供职于专业书评媒体,阅读、研究和写作历史二十余年,著有《此史有关风与月》《天命与剑》《非常之人》《纸上谈兵》等历史作品,多次获得国内各大书榜推荐。本书也得到虞云国、许纪霖、刘擎、张宏杰、周濂、郭建龙倾情推荐。
2.注重史实与细节,展现大时代丕变中个体的挣扎与选择
作者着重笔墨于安史之乱中几位关键人物李林甫、杨国忠、安禄山、颜杲卿、哥舒翰、杨玉环、李亨、张巡等人之上,提炼出与之相应的时间节点和关键词,合理延展,补充史书叙述中的空白,于细节中展现大时代丕变中个体的挣扎与选择,聚焦唐朝由盛转衰过程中的重要议题。
3.通俗历史读物,轻松好读
书中依托史实,抛开对全局历史的叙述,着重描绘安史之乱中人物群像,是一部讲述唐朝安史之乱时期历史过程与人物命运的通俗作品。作者秉持严肃的历史态度,用细腻的文笔娓娓道来,把刀光剑影中的山河破碎化作数幕场景展现,不似冷硬的历史作品,倒更像是一部文学创作,令人开了头便要读完方休。同名有声书也在喜马拉雅同步上架,带来不同的“阅读”体验。
4.随书附赠手绘长安城坊图
随书附赠手绘长安城坊图,略窥盛世长安这座当时世界上的大都市的辉煌。
张明扬
作家,历史写作者,阅读、研究和写作历史近二十年,著有《此史有关风与月》《天命与剑》《非常之人》《纸上谈兵》等历史作品,多次获得国内各大书榜推荐。“人歌小岁酒,花舞大唐春”。最想穿越的时代是盛唐,为盛唐诗人门下走狗。
盛唐的花在同一个人的时代里开败。 有太多的书喜欢写安史之乱:跌宕起伏的世事、诗人与将相在文学和史书上浓墨重彩的无奈、杨贵妃与马嵬坡的凄美故事、绝境中力挽狂澜的奇迹。 看下来真让人生气。几十年的太平天子与留名史册的自负追求,让李隆基失去了纳谏的谦虚与动力,好大...
评分 评分“在大唐的丕变中,帝王、宠妃、储君、宰相、边将、诗人、宦官、枭雄、叛将、贰臣……每个人都深陷于走不出的盛世困境,每个人都在寻路突围,每个人都付出了自己的代价。 每个人都回不到长安。” 乱世出英雄也出叛将;乱世给人以雄心壮志,也会让人意志消沉;乱世中有旌旗蔽日...
评分在《法度与人心》一书中,赵冬梅试图总结出中国古代各王朝所面临的一些共性,比如官僚的选任,开国之初通常会“急于人才”;四十年之后则难免“员多缺少”、一位难求;再和平发展四十年,家族背景在官员升迁中的权重必定会大大提高。比如皇帝周边势力(后妃、外戚、宦官等)的...
评分张明扬的历史书最大特点是纪实,这也是我最喜欢的地方。本书以安史之乱为历史场景,还原、分析了前后几十年历史的演进,人物的浮沉:李隆基与李亨父子,大将哥舒翰、封常清、高仙芝、郭子仪、李光弼,安禄山父子和史思明父子,诗人李白、杜甫、高适、岑参、王维,宰相張九龄、...
得到APP每天听本书分享:在本书中,作者张明扬围绕公元756年长安的沦陷,浓墨重彩地为我们描绘了整个安史之乱中,大大小小的历史人物在灾难和混乱中遭遇的命运和作出的抉择。处于这个悲剧旋涡中央的,无疑是唐玄宗李隆基。长安的沦陷,直接是他催促哥舒翰出兵潼关、收复洛阳的决策失误所导致。在他看来,收复洛阳无疑带有紧迫的政治和经济双重考量,既能迅速挽回自己的政治威望,也能解决都城长安的物资供应紧张。长安的丢失,不仅意味着本来已经处于下风的安史叛军绝处逢生,获得了与大唐继续分庭抗礼的宝贵资源和时间,也意味着唐王朝中枢权力结构的震荡。长安虽然在沦陷后不到两年就被收复,但藩镇割据、中央衰微的局面已经奠定。从某种意义上说,长安,在当时人心中,是唐王朝繁荣与安定的代表符号,而它在这次大变乱之后,则一去不返。
评分很好看。以长安的得失为线索串起了安禄山之乱的一些基本史实和几个名人的经历事迹。编排有度的材料组织和流畅的叙事文笔都支持一气读完。对陈寅恪黄永年仇鹿鸣等学者的深层见解有简要提及但没有深度纠缠。不是深入的专著,但作为历史普及读物则恰到好处。
评分弃长安:大唐群星陨落时,李白杜甫高适岑参王维……都在长安的攻守之间,命运的轨迹在政治强大的引力下变换轨迹。
评分应该多给这类作品一些鼓励。 书中引用了许多唐诗,我突然发现,已经记不清上次背诵唐诗是啥时候了,以前能全文背诵的《长恨歌》也想不起来几句了。终于还是越来越无趣。
评分好读!有思考!不只是又一个闲人的历史散文,而是有些新思考的奇妙文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