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先勇文集(第1卷):寂寞的十七岁》收录了白先勇1958-1961年,1963-1965年两个时期的创作。广东省花城出版社出版的这一套《白先勇文集》是迄今为止搜集白先勇的作品最完整的一部集子,各种文类都收齐了。小说、散文、论文、戏剧、电影脚本、访问、对谈,统统有,可以说相当全面的呈现了白先勇这些年的文学活动。
白先勇,小说家、散文家、评论家、剧作家。1937年生,广西桂林人。台湾大学外文系毕业,美国爱荷华大学“作家工作室”(Writer's Workshop)文学创作硕士。他的小说被译成英、法、德、意、日、韩等多种语言文字,在海内外拥有读者无数。著有短篇小说集《寂寞的十七岁》、《台北人》、《纽约客》,长篇小说《孽子》,散文集《蓦然回首》、《明星咖啡馆》、《第六只手指》、《树犹如此》,电影剧本《金大班的最后一夜》、《玉卿嫂》、《孤恋花》、《最后的贵族》等,重新整理明代大剧作家汤显祖的戏曲《牡丹亭》、高濂《玉簪记》,并撰有父亲白崇禧及家族传记。
白先生的书,读了一系列 《树犹如此》《孽子》《台北人》《纽约客》,都看了。是读了这几本以后,发现先生的文笔翩若惊鸿。视角奇崛独特,行文潺若流水,对话简洁却如闻其声,一字不多,少一字也不行。观现当代作家,与其齐肩者少。特别对我的阅读路子。于是购入《寂寞的十七...
评分开始读白先勇时其实好小。还是从台北人读起的。彼时的感受是那是种美丽也儒雅的悲悯,是仲春夜的风,凉不了了。那时竟然也读张爱玲,对她的感觉介于爱恨之间,毕竟悲凉的东西不是那样的年少可以懂得。现在想来,依然不愿去懂得,即使现实逼迫,多少懂一些。 彼时身在庐...
评分当我十五岁的时候,对十七岁有种莫名的向往。而且我特别喜欢张爱玲,我妈说白先勇和张爱玲很像。于是我就在十五岁的时候买了这本书,只是因为书名。我想我一定要留着等我十七岁的时候看。 我现在十七岁。其实对《寂寞的十七岁》这一篇并没有太多的感觉。还是喜欢那些描写旧家...
评分读《寂寞的十七岁》和《台北人》,滋味颇不相同。后者以苍凉之底,写今昔之比、命运之悲;前者则是以激烈之火,写生命的头破血流。 二十出头的年纪,对什么的感受都是最强烈的。 都说少年不识愁滋味,也许应是中年不识少年愁。 少年对愁的感受,不像中年那样悲凉,凉下来就冷了...
评分先读了台北人,后读寂寞的十七岁,感觉到白先勇创作的圆熟,无疑,台北人与寂寞的十七岁一脉相承,人物都有一种甩不掉的悲戚的宿命感。或许文如其人吧,世家的没落,时代的更迭,国度的变迁,都是最使人落寂、伤感的,偏偏这些都集中在白先勇这一代人特别是他的身上。难怪夏志...
看最后白先勇的叙述说是 年轻时写的 真的很不简单啊 他的寂寞的十七岁 简直就是我的翻版
评分玉卿嫂
评分月梦,月梦。白老果然是啊。
评分就像三毛,雨季不再来
评分这本收少作,白先勇是有才华的,只是当时尚不会控制。书末76年所作自述<蓦然回首>就好得多,写丧母去国之痛明白深沉,令人动情,可与<树犹如此>并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