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Road to Wigan Pier

The Road to Wigan Pier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Penguin Classics
作者:[英] 乔治·奥威尔
出品人:
页数:240
译者:
出版时间:2001-4-26
价格:GBP 9.99
装帧:Paperback
isbn号码:9780141185293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GeorgeOrwell
  • 英国
  • 英文
  • 社会
  • 历史
  • 传记/游记/回忆录
  • 散文
  • 奥威尔
  • 政治
  • 社会评论
  • 阶级斗争
  • 英国
  • 工人运动
  • 20世纪
  • 左翼思想
  • 经济不平等
  • 历史
  • 批判理论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A searing account of George Orwell's observations of working-class life in the bleak industrial heartlands of Yorkshire and Lancashire in the 1930s, "The Road to Wigan Pier" is a brilliant and bitter polemic that has lost none of its political impact over time. His graphically unforgettable descriptions of social injustice, cramped slum housing, dangerous mining conditions, squalor, hunger and growing unemployment are written with unblinking honesty, fury and great humanity. It crystallized the ideas that would be found in Orwell's later works and novels, and remains a powerful portrait of poverty, injustice and class divisions in Britain.

作者简介

乔治·奥威尔 1903—1950

英国伟大的人道主义作家、新闻记者、社会评论家。他一生颠沛流离,但始终以敏锐的洞察力和犀利的文笔记录着他所生活的时代,致力于维护人类自由和尊严,揭露、鞭笞专制和极权主义,并提出了超越时代的预言,因此他被尊称为“一代人的冷峻良知”。

目录信息

读后感

评分

乔治·奥威尔,是埃里克·亚瑟·布莱尔(Eric Arthur Blair,1903年6月25-1950年1月21日)的笔名。奥威尔是英国著名记者、小说家、政论家,他之所以要取个笔名,是因为他不想使记录自己在街头流浪、“体验”乞丐生活的经历被父母知道,他怕使家族蒙羞。 当时他的笔名备选项包括...  

评分

乔治·奥威尔,是埃里克·亚瑟·布莱尔(Eric Arthur Blair,1903年6月25-1950年1月21日)的笔名。奥威尔是英国著名记者、小说家、政论家,他之所以要取个笔名,是因为他不想使记录自己在街头流浪、“体验”乞丐生活的经历被父母知道,他怕使家族蒙羞。 当时他的笔名备选项包括...  

评分

评分

终于才读到十二章的时候大概打算放弃了,就算是社会纪实也是时间空间都遥不可及的。然后放了几天。一次性读完了接下来的部分。后两章才是本书的重头戏吧,大意是关于纯理想化的乌托邦,充满了看似滑稽的必然和忧虑。还有共产主义必然性的说辞并没有说服我。很多观点还是很有想...  

评分

再次对编辑乱加书名表示鄙视。从各种译本看,这本书原标题译作《通往威根码头之路》是适当的。不过,莫名其妙的是,辽宁人民社给书名加了自以为是的主标题《奥威尔自述》! 《通往威根码头之路》被归类为奥威尔的非虚构作品,应该说,这个分类是恰当的。 在西方分类中,非虚构...

用户评价

评分

People don't change much...

评分

奥维尔蛮有趣的,写人生动,里面有个祥林嫂笑死我了。书的第二部分有些不是很懂。

评分

大概是流落巴黎伦敦之后,从事代课老师的那段时间,被雇佣去写的一本书,关于英国劳动阶级。整章整章关于贫穷的各类描述真是看得好抑郁,然后对自身所在社会阶层的嘲讽也可谓直接。奥威尔始终是个天真的社会主义者,想起1984和动物农场对极权和腐败的攻击,印证此书,社会主义的广泛认可基于批判。

评分

对无产阶级的悲惨生活描写很细致,看的时候还是忍不住对比:英国矿工的生活品质要比同期中国底层好多了。这大概也算木桶原理之一种,底层的生活水准可作整体社会发展的参照。跟当代中国相比,矿工的生活水平恐怕也相差不大(不晓得现在用什么技术挖矿),很多阶级原理仍在起作用。对我这种人来说,接触底层的机会无非就是快递保姆而已,这样的著作对我还是有现实意义。 第二部分的自述角度暧昧,对本人阶级的批判相当犀利,总体对现实的论述可视为奥威尔的一种自我建构。

评分

对无产阶级的悲惨生活描写很细致,看的时候还是忍不住对比:英国矿工的生活品质要比同期中国底层好多了。这大概也算木桶原理之一种,底层的生活水准可作整体社会发展的参照。跟当代中国相比,矿工的生活水平恐怕也相差不大(不晓得现在用什么技术挖矿),很多阶级原理仍在起作用。对我这种人来说,接触底层的机会无非就是快递保姆而已,这样的著作对我还是有现实意义。 第二部分的自述角度暧昧,对本人阶级的批判相当犀利,总体对现实的论述可视为奥威尔的一种自我建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