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樟柯,中國第六代導演的代錶性人物;2006年,故事片《三峽好人》獲第63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金獅奬;美國《紐約時報》評價他為“當今世界40歲以下的最佳導演”。
生於1970年,山西省汾陽人。1993年就讀於北京電影學院(blog)文學係,從1995年起開始電影編導工作。1998年,其處女作《小武》獲柏林電影節青年論壇大奬,國際電影界稱他為“亞洲電影閃電般耀眼的希望之光”。2004年,獲法蘭西共和國文學藝術騎士勛章。2006年,故事片《三峽好人》獲第63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金獅奬,逐漸被國際公認為當代電影大師。至今為止,《三峽好人》一片已經獲得超過40個國際奬項,其中包括美國洛杉磯影評人協會最佳外語片奬。
2007年,獲達沃斯經濟論壇“全球青年領袖”稱號。同年,擔任第60屆戛納國際電影節短片及電影基石單元評委會主席,是有史以來擔任這項職務的最年輕導演。2008年,獲法國杜維爾電影節傑齣藝術成就奬,同年被英國《衛報》評選為全球十大環保人物。
該書是賈樟柯本人第一本有關電影創作的著作,是對其十餘年來導演生涯的梳理與總結,全景紀錄瞭這些年來其思考和活動的蹤跡。書中收錄瞭賈樟柯導演生涯各時期對電影藝術孜孜不倦的探索和獨特的思考,另有多篇與電影界、藝術界、媒體等多領域關鍵人物的代錶性訪談。
全書以賈樟柯所拍電影為綱,所有收錄文章以發錶的時間順序排列,呈現齣導演個人敏感而執著的心路曆程。發行其間還將由北大齣版社齣版賈樟柯的第一本電影專著,該書匯集瞭賈樟柯從影十二年裏所寫的心血文章和重要演講,對談實錄。
全書文字風格堅定或迷惘,憤怒或幽默,更體現齣賈樟柯以電影抒寫“良知的鄉愁”的深切情懷。
我最初对贾樟柯电影的偏爱仅仅因为情感的认同,那是源于早些年看他的《站台》激活的一种情感体验。影片中深埋在大山中的年轻人,一如年少时候的我们,渴望见到一片更为广阔的天地,但内心里的一种祖祖辈辈生存的本能似乎已经预示着他们走出大山的可能性微乎其微。那种绝望的激...
評分至今我仍记得第一次看到《小武》时的那种新鲜与激动。粗粝的画面,嘈杂的声音,以手艺人自居的主人公,难以言表的隐藏在友情、爱情、亲情深处的细小而顽固的伤口,一切都超越了我此前所拥有的观看经验。可是,当我想像别人描述这部影片时,我却陷入了尴尬。真实吗?可那并非我...
評分贾樟柯说,《西游记》里没有反抗,只有挣扎;没有自由,只有法则。 如来佛的手掌是孙悟空难以逃避控制的具体象征,观世音的紧箍咒是孙悟空无法挣脱法则的物化表现,孙悟空虽能腾云驾雾七十二变,辗转于天上人间,但依然受困于神权的终极统治,而神权超越了政权,它是天...
評分前些日子,我在小西天一家卖盗版DVD的店里瞎逛,正是中午时分,店里人少安静,只有老板和我两个人。我爬在纸箱子上猛淘半天也没有什么收获,老板执着,便与我搭腔,说因为开“十六大”所以新货太少。……老板突然想起什么,在我一只手已经伸出去推门的刹那,突然对我说:有一个...
評分这本书完全不同于一般的电影笔记。 贾樟柯的书面语言和演讲语言以及电影语言都证明,他正站在大师的队列当中缓缓前进。 他是一个真的关心他人的人。 虽然他找了一个莫名其妙的女人,小赵。 爱贾樟柯其实是爱无法实现的自我,也是来不及实现的善良的自我。 面对贾樟柯的作品,我...
真的被科長的文筆與纔情驚艷到,遣詞講究,筆鋒犀利,視野甚高廣,敢講敢噴,勇氣與溫柔並濟,轉行影評人也是一流的。對“第五代”的嫌棄溢於言錶(屢懟國師),雖屢次談及《黃土地》對自己的啓濛影響,但他對前輩們依附於體製與享受行政權力資源可謂深惡痛絕,力主新生代導演發聲;不由邊讀邊感慨,這些十幾年前擲地有聲的文字,對比今日作品,當初的果敢分明與三峽一樣亦消匿於水麵之下。對他談及自身作品的「文獻性」頗有感觸,從普通個體齣發,重視個人的日常經驗,記錄時代發展刻印在蕓蕓眾生身上的痕跡——“在緩慢的時光流程中,感覺每個平淡生命的喜悅或沉重。”
评分我喜歡他的文字勝過他的電影。
评分2018年已讀089:由對1996—2008之間個人作品解讀、自我電影美學與實踐、以及與各界文化名人的對談所構成的賈樟柯電影創作與思路的迴顧。科長說:“我們將把對於個體生命的尊重作為前提並且加以張揚”,對苦難崇拜與詩化苦難的抗拒,用對個人的關注錶達關懷,呈現每個平凡生命的喜悅與沉重,他一以貫之的電影美學形塑他以時代被背景講述個體生命體驗的個人印記。而他對電影情感的真實與技術的真實、紀錄片的距離感、創作的自由與不自由等問題的探討,也更完整展現瞭他的電影審美。除瞭對小津的推崇,印象深刻的是科長將楊德昌包括《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在內的作品都叱之為“多意氣而少控製”,卻終於被《一一》打動,稱其:“寫齣瞭生之壓力,甚至讓我感到瞭疲憊的喘息”。以及,舉報《小武》而使科長遭封殺真的是國師的人所為嗎?
评分2018年已讀089:由對1996—2008之間個人作品解讀、自我電影美學與實踐、以及與各界文化名人的對談所構成的賈樟柯電影創作與思路的迴顧。科長說:“我們將把對於個體生命的尊重作為前提並且加以張揚”,對苦難崇拜與詩化苦難的抗拒,用對個人的關注錶達關懷,呈現每個平凡生命的喜悅與沉重,他一以貫之的電影美學形塑他以時代被背景講述個體生命體驗的個人印記。而他對電影情感的真實與技術的真實、紀錄片的距離感、創作的自由與不自由等問題的探討,也更完整展現瞭他的電影審美。除瞭對小津的推崇,印象深刻的是科長將楊德昌包括《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在內的作品都叱之為“多意氣而少控製”,卻終於被《一一》打動,稱其:“寫齣瞭生之壓力,甚至讓我感到瞭疲憊的喘息”。以及,舉報《小武》而使科長遭封殺真的是國師的人所為嗎?
评分4.5 即便不是科長忠粉,也必須承認自己多麼陶醉於本書,尤其是前四分之三部分,真不是吹捧,真覺得部分段落像老塔雕刻時光附身,科長的創作理念,對自己“紀錄”風格的解讀,對時代的文獻式保存的意圖,正如看他的電影時的直觀感受;更難得的是他錶達的準確性——這比煽情或是華麗難多瞭,例如他說小津電影的奇跡在於“極度具體又極度抽象”,“電影中的真實來自起承轉閤中真切的理由和無懈可擊的內心依據,是在拆解敘事模式之後仍然令我們信服的現實秩序。”非常凝練、精準的展示他的思考;眼見自己曾愛的導演陷入成功前與成功後的明顯區彆,同樣恐懼自己會遇見這種轉變,在作者化與商業化之間,科長的內心未必沒有掙紮,人的處境決定人的思維,變化也許不可避免;讓我學科長的句式來呼喊一聲:所以還是看電影吧,這是我接近自由的方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