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木头里的智慧

藏在木头里的智慧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
作者:朴世禺
出品人:凤凰空间
页数:192
译者:
出版时间:2020-11
价格:59.8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571314934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木工
  • 手工艺
  • 自然
  • 哲学
  • 生活
  • 传统
  • 智慧
  • 木材
  • 匠人精神
  • 慢生活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传统建筑作为衣食住行中的一个支柱,自是其中重要一环。不过对于想要了解传统建筑的大众读者来说,要么被建筑典籍的古体字及拗口的建筑构件名称所吓退,要么被散文化的优美文字弄得云里雾里。似乎存在一个缺口,即以建筑设计为视角来审视古建筑,从而对当下的建筑设计及生活有所启发。本书试图以建筑设计为视角,回归到人的生活与建造活动。一旦回归到基本的生活及建造,许多曾经习以为常却不知所以然的东西,以及需要耗费心神来记忆的那些知识点,一下子便有趣生动起来。于是,个中的生活智慧、建造智慧便不再是冷冻的过期食品,而是应季的生鲜,对当下的建筑设计更有营养。在此意义上,本书为填补“缺口”贡献了一方木料。

本书讲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结构体系、制造技巧和风格沿变等内容,分别从传统建筑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破译密码、视听设计、新生可能和设计启示等角度入手,具体讲解了传统建筑的构造处理、空间设计的层次感以及听觉设计等,回顾并分析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发展,特别是技术进步带来的变化,解构现当代建筑与传统建筑在风格、技术等方面的关联,分析了中国现当代建筑对古建筑的传承与发展,并展望了传统建筑的技艺在未来应用的前景。

作者简介

朴世禺,建筑师,文物建筑保护工作者。毕业于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硕士期间主要研究方向为传统大木建筑中的结构与空间设计,研究对象范围偏重于宋辽金元建筑。毕业后于故宫博物院古建部工作,从事故宫建筑的勘察测绘、保护设计以及相关展览工作,主要研究兴趣仍为传统大木建筑的空间与结构设计,研究对象现主要集中于明清官式建筑。在《中国艺术》《北京青年周刊》《装饰》等杂志、报刊上发表过多篇论文及文章,并在知乎等网络平台上常年进行建筑知识科普。

目录信息

【古建筑概述:传统建筑的基本概念】
传统建筑的结构体系
传统建筑的构造处理
传统建筑的屋架
传统建筑的安全设计

【水火相生:传统建筑的发展历程】
瓦在早期建筑中的作用
技术进步带来的变化
模数与木材断面
防潮避水的不同方式

【方圆几何:传统建筑的破译密码】
几何,最基本的建造知识
从何处使用几何

【芥子须弥:传统建筑的视听设计】
建筑的层次感
空间设计的深度
厅堂与殿堂的不同设计
建筑的听觉设计

【面向未来:传统建筑的新生可能】
风格与建筑
建筑的氛围
建筑的技术

【古为今用:传统建筑的设计启示】
框架结构的突破
槽与缝:进深中的结构选择
横与纵:面阔上的视觉表现
抹与借:转角处的意图强化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前两年,《我在故宫修文物》大火,青铜组的王有亮师徒、陶瓷组的王五胜、钟表组的王津师徒……这些现代现代修复大师们分别修复手中的珍宝,让屏幕外的我们第一次近距离接触故宫文物修复,在当时也掀起了一股不小的“故宫热”。 我也不能免俗的开始四处搜罗关于故宫的科普、纪录...

评分

在阅读本书之前,我对传统建筑的知识了解甚少,印象中好像从来没有阅读过同类型的书籍,建筑学也一直是我的“知识盲区”。借助本书作者的指引,我才第一次得知传统建筑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如此紧密,“搭结构”“高门槛”“高屋建瓴”等耳熟能详的概念,竟然都是从建筑学发展演绎...  

评分

北京故宫是世界现存最大、最完整的木质结构的古建筑。其实不仅是故宫,中国还有许多堪称传奇的木构古建筑。曾经看过一些纪录片,介绍中国各地的木构古建筑,它们能历经千百年风霜雪雨、地质灾害却依然傲然挺立,这不仅归功于它们的巧妙设计,也彰显了中国传统建筑巧匠们代代积...  

评分

北京故宫是世界现存最大、最完整的木质结构的古建筑。其实不仅是故宫,中国还有许多堪称传奇的木构古建筑。曾经看过一些纪录片,介绍中国各地的木构古建筑,它们能历经千百年风霜雪雨、地质灾害却依然傲然挺立,这不仅归功于它们的巧妙设计,也彰显了中国传统建筑巧匠们代代积...  

评分

北京故宫是世界现存最大、最完整的木质结构的古建筑。其实不仅是故宫,中国还有许多堪称传奇的木构古建筑。曾经看过一些纪录片,介绍中国各地的木构古建筑,它们能历经千百年风霜雪雨、地质灾害却依然傲然挺立,这不仅归功于它们的巧妙设计,也彰显了中国传统建筑巧匠们代代积...  

用户评价

评分

书中有不少专业术语,读起来需要费点心思。很喜欢在讲到一种设计的时候,追根溯源谈到生活方式,技术目的。

评分

近现代中国,传统古建筑的建造、研究与发展由于种种原因出现了断层。日常所见的都是受西方影响的现代化风格建筑,斗栱、榫卯、梁柱式结构等凝聚了数千年智慧的精髓已消失在我们的生活中。 在或精巧、或大气的外观之下,在不用一个钉子支撑起一间房间的榫卯结构设计之中,中国古建筑蕴藏了跨越五千年的设计智慧。除了美观之外,如何合理运用各种不同的木质材料、让建筑充分满足使用者的需求、让建筑适应环境等,都包含着各代工匠的心血与创意。 近年来,随着大家重拾对国学和传统文化的重视,一系列古风建筑、仿古建筑又有重新兴起的态势,但许多都存在仅有形、没有神的问题,甚至只是堆砌古代元素,欠缺合理性和亮点。如何汲取传统建筑的精髓,结合当代的文化信号,延续古人的建筑智慧,才是保留中国古建筑之魂最重要的启发。

评分

如鸟斯革,如翚斯飞。特别喜欢作者开篇所说:关注中国古建筑时,完全是因为其中所蕴含的那些能够超越时代的建造的智慧与设计的质量。严格来说本书不能算是科普,干货实在太多,全书有大量的专业术语词汇,虽然多数有通俗易懂的解释,但仍然需要有中国古建筑的基础知识。前五章读起来没有太多难度,作者娓娓道来,读的津津有味,但最后一章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实在有点困难。结合作者的学术背景和研究方向,恐怕最后一章才是作者学术实力的体现。书中插图说实话质量不是特别高,尤其是后几章大量仰视轴测图没有解释说明的标签,理解起来颇有难度。整体来说是非常精彩、收获颇丰的一本书。

评分

可能是因为比较正式的缘故,没有作者在知乎上的文章生动简明

评分

有一些观点令人惊诧。譬如营造法式、鲁班经、工程做法,均未发现对礼记的“定制”的描述。等等。很多论述,过于表面了。就像汝瓷之色与型,只描述它的颜色与功用,但解释不清楚为什么是这样。不了解易学,是无法理解中国古建的内心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