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悲情天子
隋煬帝,一個中國曆史上備受唾罵的皇帝。在市井傳說中,他弑父殺兄,奸母淫妹,凶殘暴虐。在正史記載中,他大興土木,窮兵黷武,好大喜功。一個“煬”的謚號,永遠把他釘在瞭曆史的恥辱柱上。韆百年來,他已經固化成為人們心目中昏君與暴君的典型。
君不見,大運河溝通南北,通波韆載;洛陽城威震東方,韆古名城。一善固然不能遮百惡,但一罪也不能廢百功。曆史上的隋煬帝,真的一無是處嗎?他這個人,到底有幾分是魔鬼,又有幾分是英雄?
一、英雄天子
二、獨夫民賊
第二章 煬帝其人
當皇帝之前,隋煬帝楊廣在父母眼中,是孝順孩子;在大臣眼中,是優秀王子,具備接班人應有的一切優秀素質和品格。但當政之後,楊廣卻呈現齣截然不同的性情。這是權力欲膨脹導緻的,還是人性的弱點使然?他為何能夠贏得父皇和母後的信任,成為大隋王朝的接班人?
一、幸運公子
二、優秀王子
三、謹慎太子
四、心狠手辣
第三章 楊諒叛亂
漢王楊諒是隋文帝最小的兒子,在眾王子中得到隋文帝的寵愛最多,實力也最強。楊廣登基稱帝後,首先想到的就是如何清除這個實力最強的弟弟。而漢王楊諒也早已磨刀霍霍,準備造反。一場兄弟大戰由此拉開瞭序幕,讓人不由得感慨帝王權力是如此不容挑戰,又是如此冷酷無情。這場大戰的結局究竟如何?
一、楊諒造反
二、一舉平叛
三、決勝原因
四、平叛意義
第四章 營建東都
隋朝兩代皇帝,各建造瞭一座城,隋文帝建造瞭大興城,也就是後來的長安城,隋煬帝則建造瞭洛陽城。大興城在當時已經獨一無二瞭,為什麼在這麼近的時間內隋煬帝還要大興土木?隋煬帝建造的洛陽城和大興城比起來有什麼不同?這座都城,又反映瞭隋煬帝怎樣的眼光和心胸?
一、營建東都
二、東都形製
三、洛陽得失
第五章 韆鞦運河
說起隋煬帝,無論如何也繞不過他開鑿大運河。有人說“種柳開河為勝遊”,批評隋煬帝僅僅為瞭滿足個人巡遊江南的私欲,就大興勞役,陷民於水火;也有人說“至今韆裏賴通波”,稱贊大運河的開鑿為溝通南北做齣瞭貢獻。隋煬帝開鑿運河,真的隻是為瞭飽覽江南美景嗎?大運河對中國曆史又到底意味著什麼?
一、開河原因
二、運河構成
三、運河意義
第六章 遊幸江都
大運河的開鑿,盡管有長遠意義上利國利民的一麵,但它帶給隋煬帝更多的是罵名。大運河開通後,隋煬帝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遊江都。巡遊江都固然讓隋煬帝本人風光無限,但也讓後來的史傢和小說傢捕風捉影,大肆渲染,直至演繹成隋煬帝一生最大的罪狀之一。隋煬帝為什麼非要那麼大張旗鼓地遊江都?為什麼這次巡遊會招緻那麼多的非議?
一、巡遊江都
二、安撫江南
三、炫耀文物
四、巡遊評價
第七章 揚威塞北
隋煬帝登基以後,馬不停蹄地建東都、開運河、遊江都,通過這三個大動作,有力地鞏固瞭隋朝的統治,基本解決瞭大隋帝國西部、東部和南部的整閤問題。接著大業三年(607),有著長遠政治眼光的隋煬帝又把目光移嚮北方,那裏是一片由突厥人控製的遼闊土地。隋煬帝準備怎樣加強自己在北方的影響力?他又是如何定位大隋與突厥之間的關係?他齣巡塞北又是齣於怎樣的政治目的?
一、齣巡塞北
二、耀武揚威
三、北巡評價
第八章 經略西域
隋煬帝無疑是個具有雄纔大略並且野心勃勃的皇帝。他的眼光不僅盯著內地,也盯著邊疆,躍躍欲試地準備著開疆拓土,威加八方。齣巡塞北以後,大隋王朝的東、南、北三個方嚮都已經穩固下來,這時候,隋煬帝又把目光轉嚮瞭西方。西域,那是傳統的絲綢之路延伸的方嚮,有著廣袤的土地和擅長經商的民族。當年,漢武帝曾經把漢朝的勢力發展到這片土地上。那麼隋煬帝打算如何解決西域問題?
一、裴矩獻策
二、雙管齊下
第九章 煬帝西巡
在中國的曆代皇帝中,隋煬帝走得最遠,走的路最多。他在位十四年,真正住在大興城的時間不足兩年,住在東都洛陽的時間也不到四年,其他時間都是在巡遊中度過。他曾西巡青海和河西走廊,足跡踏過大西北的山山水水。特彆是在大業五年(609)翻越海拔四韆米以上的祁連山脈時,由於自然條件惡劣,風餐露宿,隨行的許多士兵凍餓而死,隋煬帝本人也吃盡苦頭。為什麼隋煬帝不好好待在京城,而冒著生命危險西巡?隋煬帝西行的真正目的是什麼?
一、天子西巡
二、萬方來朝
三、東都炫富
四、評價
第十章 楊素之死
楊素是隋煬帝一朝最大的功臣,隋煬帝給瞭他高官厚祿。他也是隋煬帝最為猜忌的大臣,隋煬帝讓他膽戰心驚。一賞一防之間,楊素嘗盡瞭伴君如伴虎的辛酸。麵對猜忌成性的隋煬帝,老謀深算的楊素會麵臨怎樣的結局?他們之間到底發生瞭什麼?
一、猜忌楊素
二、楊素之死
三、評價
第十一章 老臣伏誅
在隋煬帝的猜忌之下,功高震主的老臣楊素被逼而死。朝堂之上,已經沒有人能對隋煬帝構成威脅。但僅僅在楊素死後的第二年,又發生瞭一起震驚朝野的大案。三位元老重臣,被隋煬帝一道詔令,在同一天處以極刑。這三位元老重臣究竟做瞭什麼?隋煬帝為什麼一點也不顧及君臣之情而下此狠手?他又是以什麼名義對這些元老重臣下手的?隋煬帝毫不留情地誅殺元老重臣,又將給他帶來怎樣的影響?
一、因言獲罪
二、新仇舊恨
三、誅殺後果
第十二章 言者有罪
隋煬帝誅殺手握大權的元老重臣,錶麵上看,這些老臣都是因言獲罪,但事件的背後卻隱藏著隋煬帝清除前朝政治異己、鞏固自己權力的意圖。而在隨後的歲月裏,他的打擊麵逐漸擴大,有兩個大臣僅僅是因為說瞭幾句不該說的話,和政治鬥爭沒有任何牽連,居然也死在隋煬帝的屠刀之下。在這一波打擊中,因言被殺的又是何許人?隋煬帝為什麼會做齣如此極端的反應?
一、薛道衡之死
二、張衡之死
第十三章 朝廷五貴
隋煬帝剛愎自用,權力意誌極強,不僅容不下元老重臣,甚至對提齣不同意見的心腹,都會痛下殺手。但作為大隋王朝的皇帝,他又不能單槍匹馬去治理天下,無論如何總還需要宰相輔佐,大臣協理。隋煬帝這樣乾綱獨斷的皇帝,喜歡什麼樣的下屬?他有著怎樣的用人風格?這樣的用人思路,對隋朝又會産生怎樣的影響?
一、前期宰相
二、朝廷五貴
三、五貴亂政
第十四章 太子風波
隋煬帝想當一個有政治成就的皇帝,但是他既沒有虛心納諫的胸懷,也沒有任人唯賢的眼光。在他的一意孤行下,錶麵風光的大隋王朝,實則隱藏著各種危機。這危機,既錶現在國傢政治上,也錶現在傢庭關係上。
中國古代皇帝傢國一體,立儲是關係到國傢長治久安的大事,但隋煬帝一直到死,都沒能確立一個太子。這裏麵又有著怎樣的麯摺故事?
一、元德之死
二、齊王犯錯
三、齊王失寵
第十五章 一徵高句麗
由於高句麗國王高元沒有像其他北方少數民族一樣,來隋朝覲見,隋煬帝大動肝火,決定親率百餘萬大軍討伐高句麗,而這個動作最終帶領此時鼎盛輝煌的大隋王朝,駛嚮萬劫不復的深淵。高句麗問題到底有著怎樣的來龍去脈?隋煬帝為何非要如此大動乾戈?
一、齣徵原因
二、準備齣徵
三、禦駕親徵
四、齣徵預測
第十六章 鎩羽而歸
隋煬帝親率百餘萬大軍,鋪天蓋地嚮高句麗挺進,兩路大軍分彆包圍瞭高句麗的軍事重鎮遼東和首都平壤,希望能夠直接把高句麗給嚇得投降。被逼到牆角的高句麗,麵對大軍壓境、存亡不保的睏境,誓死抵抗。本來優勢明顯的隋軍,竟然莫名其妙地被高句麗牽著鼻子走。最終高句麗以弱勝強,逼得隋煬帝丟下三十多萬將士的屍骨,慘敗而歸。隋軍究竟敗在哪裏?親自督戰的隋煬帝在這場戰爭中扮演瞭怎樣的角色?兵多將廣的隋軍為什麼會變得如此被動?
一、渡遼失將
二、遼東受挫
三、止步平壤
四、鎩羽而歸
第十七章 再徵高句麗
隋煬帝不甘心第一次東徵高句麗的失敗,半年後再次禦駕親徵。吸取教訓的隋軍憑藉優良的兵力,周密的部署安排,即將大獲全勝,一雪前恥。然而就在關鍵時刻,突然發生瞭一件意外之事,迫使隋煬帝忍痛放棄大好形勢,再一次無功而返。這又是怎麼迴事?
一、渡遼齣徵
二、血戰遼東
三、狼狽撤軍
後記
· · · · · ·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