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春天的一个夜晚,我在失学两年半后,意外收到重获上学资格的通知,怀着要马上奔回课堂的迫切心情,我独自一人,在晚上九十点钟,沿一条20华里的山路摸黑走出深山。那片深山,不仅有很多的山猪,还有当时还没有灭绝的山牛、老虎和其他野兽,春天更是毒蛇复苏出没之季。我一路上挥动着手中的棍棒,心中充满对山林的恐惧,更怀有对求学的憧憬。山路沿着一条山溪延伸,大约一个多小时的路程,没有任何村落人家,漆黑一团,一路伴我行走的,是潺潺溪水声;走了一个多小时,才依稀看到远处村落的微弱的灯火……
这条路我当时只走了两个小时,但后来半个世纪的人生道路,我一直觉得都是这条路的延伸,自己永远只是在这条路上前行着。这是我通向知识、思想、学问之路,无论一路有多少崎岖,黑夜如何笼罩,潺潺清澈的溪水都在伴我行走,远方微弱的灯火,在我前方闪烁,驱策我前奔。
只有真正行走在中国的大地上,才会真的体会到真正的中国的样子。所有的理论都来自于实践。不论是傅衣凌的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还是费孝通的社会人类学调查,都是要走下去,走到中国的基层社会中,那里才能看到中国社会的脉络、机理和生发的理论。中国何以为“中国”?中国是富于层次、富有多样性的,我们希望多一点点理解和了解。
本书是作者在读书时所思所想的话题,集中在社会经济史研究、地方文献的价值、区域的实践、“齐民社会”与传统乡村,回顾了四十年的社会经济史研究的传统、路径及转向,社会经济史研究与区域研究的结合。
刘志伟,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主任、香港中文大学—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社会史学会副会长。主要研究方向为明清社会经济史、历史人类学。主要著作有《在国家与社会之间:明清广东地区里甲赋役制度与乡村社会》《在历史中寻找中国》等,主编《梁方仲文集》《叶名琛档案》等。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集中几天时间精读本书,之后会有详细的书评发表。集子中收录的诸篇文章,主要是刘志伟先生近年来在各种会议上发表的演讲、报告,所谈的多是作者多年来读书时的所思所想,但又未能以专论方式写出来的话题。这些文章涵盖的面很广,以经济史、历史人类学为主线,兼顾大数据、地方档案、文化遗产保护等诸多方面,很有启发性。对自己启发比较大的是以下几篇《代序:数字化时代对历史学的挑战》、《自下而上的制度史研究:以“一条鞭法”和图甲制为例》、《“华南研究”三十年》、《珠江口水上的历史人类学》、《广州三重奏》、《传统中国的“齐民社会”:观察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历史视角》、《东莞明伦堂及其档案小议》以及两篇访谈《从国家的历史到人的历史》、《民间历史文献漫谈》。
评分和刘教授基本算是不认识,近距离的接触仅是吃过一顿饭,学术上的直接交流为零。但从他的研究中汲取了不少灵感,尤其是从明清的状况反推或“感受”某些可能的宋代情况,亦或梳理较长时段的历史发展脉络。尤其是关于近年“贡赋国家”的提法,不自量力、大言不惭地说,在撰写博士论文的过程中,摸到了一些可能能够与刘教授达成共识的地方,后来才看到在云南大学的那次演讲稿。当然自己只是站在货币和宋代的视角,立意上、概念上、框架上都要差得远。另一个交集是深受刘教授影响的师兄,希望他关于二税的精彩研究赶紧发表,真的精彩。最后,以往宋史学者常开的玩笑是,明清的某某现象,宋代就有了。但实际上很多关键史料宋代是没有的,或者挖掘和解读不足。现象到底怎么样,宋代真的一样吗,朝代之间如何发展,还真的要从明清成果回过头去“想象”。
评分值得一读再读。 印象深刻的一点。以人为出发研究历史,并不是说就是研究人的活动历史。制度史研究中,以人的活动、欲求作为出发,思考制度的演变、运行,亦是人的历史研究。
评分忙了一阵浪了一阵终于完整地读完了一本书。刘志伟老师的演讲与采访合集。读起来既能引发思考,又不至于艰深晦涩。
评分刘老师深邃的思想,值得一品再品。感觉刘老师和郑老师的学术思想是最相通的,可惜郑老师不愿意动笔,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写下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