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韙良對中國文化的瞭解要遠比其他西方漢學傢更為深刻,對於中華民族的感情和同情心也要比絕大部分西方人更為深厚。
本書在介紹清末的地理、人文以及中華幾韆年文明史的同時,著重描述瞭作者所親身經曆的1902—1907年間清政府所推行的新政和改革,並試圖解釋推動中國社會變革的潛在力量,錶達瞭作者對於中國光明未來的極大期盼。
作者的特殊身份和背景決定瞭他所闡述的觀點偶有偏頗,但他對中國人民的友好以及同情心仍躍然紙上,讀來備感親切。
丁韙良(William Alexander Parsons Martin,1827-1916),美國北長老會派至中國的傳教士,在中國生活瞭62年(1850—1916,其間有四年時間不在中國),曾任北京同文館和京師大學堂的總教習。他精通中國語言和文學,對晚清中國社會有微細的觀察和獨到的見解,是清末在華外國學者中首屈一指的“中國通”,同時也是一位充滿爭議的曆史人物。著有《漢學菁華》(The Lore of Cathay)和《花甲憶記》(A Cycle of Cathay)等。
我不知道该怎样开始我的评论,首先,因为这本书我不得不回顾中国近代史上的耻辱,这必将是庞杂和不堪的。其次,此书采用的常见的西方记者式的文体,会在一定程度上遮蔽读者的眼光。再有,无论丁韪良比其他同时代来华的传教士对中国更有好感,更有同情心,以及在向中国传播西方...
評分还没看完,光是本书的序言就让我振奋不已。原来它是这么坚强,沉睡的雄狮醒来原来是这么强大。看它的发展让我更觉得是一种奋斗;愤斗。一个民族的不屈和上进创造了如此奇迹,那一个人勒。会怎样。这让我想起了亮剑精神,迎难而上;回头想想,我有吗,这种精神我有吗。话说回来...
評分比如对于关税司,课本上讲的是我朝被剥削,没有权力什么的,可作者就说清政府没有能力建立一个清廉的机构。 还有满人,没想到作者竟用诺曼人来进行比喻,这确实是想不到的。尽管总觉得不妥,但确实是令人耳目一新。 但要注意作者是美国人,游走于天朝的高层之中,对于事情的...
評分此书分量较重,值得大力推荐。 然而,现在豆瓣上著录的“作者简介”,笔墨甚为可笑。转贴一段如下: “九十高龄的丁韪良在中国仙逝,死后他常常被喻为“19世纪的利玛窦”。的确,和他的前辈利马窦、汤若望等人一样,他们来到中国都是为实现“传教”这一目的,无疑,从这个目的...
評分我不知道该怎样开始我的评论,首先,因为这本书我不得不回顾中国近代史上的耻辱,这必将是庞杂和不堪的。其次,此书采用的常见的西方记者式的文体,会在一定程度上遮蔽读者的眼光。再有,无论丁韪良比其他同时代来华的传教士对中国更有好感,更有同情心,以及在向中国传播西方...
真看不齣來是100年前人寫的。
评分真看不齣來是100年前人寫的。
评分【多個角度看曆史】——恰好之前剛看過龍應颱一個關於大江大海的演講,如裏麵所講:“曆史太大,碎片太多,真相太復雜,任何一種錶達那個時代的齣處都隻是純個人的觀點。”
评分丁韙良眼中的大清朝。原來所謂十八省的說法至少當時就有瞭;清末的社會其實和我之前以為的很不同,果然構建相對客觀的概念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啊。
评分一位100年前的中國通描寫的中國地理、曆史與社會,精短和全麵。不過當中還是存在不少差錯,這對於一個外國人來說也在所難免。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