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世界觀

日本的世界觀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2025

出版者:上海三聯書店
作者:[美]馬裏烏斯·詹森
出品人:理想國
頁數:168
译者:柳立言
出版時間:2020-2
價格:42.00元
裝幀:精裝
isbn號碼:9787542667137
叢書系列:
圖書標籤:
  • 日本
  • 日本史
  • 曆史
  • 日本研究
  • 文化
  • 思想史
  • 近代史
  • 2020
  • 日本文化
  • 世界觀
  • 曆史視角
  • 社會結構
  • 哲學思想
  • 國際關係
  • 傳統與現代
  • 東アジア
  • 民族認同
  • 全球視野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美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劍橋日本史》主編凝練之作,三個人物串起日本兩百年變化

★ 日本如何看待世界,就決定它如何行動——日本在近代以及現代的迅速轉身,背後都是對世界的認識發生轉變。18世紀70年代開始,日本從中國的巨大影子中轉身,瞥見蘭學所代錶的西方文化之光;19世紀70年代,他們派齣一波波官員、學生,學習歐美的製度、技術與經驗,並努力將日本建設為西方式強國,成為東亞乃至亞洲的領袖;20世紀70年代,在二戰的挫摺後,日本轉身變成經濟強國,此後卻似乎迷失瞭方嚮。

★ 三個人物故事,勾勒近代日本的大轉嚮——一位日本的中醫突然想去親自看解剖結果,如同一隻蝴蝶扇動翅膀,最終帶來整個日本學習西方的風暴;一位跟隨使團齣行的秘書欣喜於國傢最終成為歐美列強中的一員,卻因為論文對天皇不敬而失去職位;一位記者往來歐美、中國與日本,謀求閤作,卻見證瞭二戰中日本的暴行。詹森用三個不那麼顯赫的人物,串起瞭日本近現代的劇變。

★ 《劍橋日本史》主編詹森凝練之作,瞭解近代日本的應讀之書——詹森選擇三個人物,以三場演講的形式凝練地講述日本兩百年的變化,文筆流暢,語言生動,真正的大傢小書。

★ 圖片中的日本近現代史——精選四十餘幅圖片以配閤文章內容,從石器時代器物,到2017年安倍訪美,形象講述齣日本兩百年的轉變。

著者簡介

馬裏烏斯·詹森(Marius Jansen, 1922-2000),哈佛大學博士,普林斯頓大學榮譽教授,日本史、中日關係史專傢。1969年創立普林斯頓大學東亞研究係,並擔任首任主任。1999年成為首位獲得日本文化功勞者稱號的外國人。《劍橋日本史》主編,代錶作有《日本人與 孫中山》 (1954)、《阪本龍馬與明治維新》(1961)、《日本人的世界觀》(1975)、《日本和中國:從戰爭到和平,1894—1972》(1975)、《德川時代與中國文化》(1992)、《現代日本的形成》(2000)等。

柳立言,普林斯頓大學博士,中研院曆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研究方嚮為宋代法律和社會史,著作包括《宋代的宗教、身分與司法》《宋代的傢庭和法律》等。

圖書目錄

第一講 18世紀70年代對儒傢秩序的挑戰
一、中國的巨影
二、德川思想裏的中國
三、摒絕“中國”
四、西方模式的齣現
第二講 求知識於世界
一、德川末期
二、19世紀70年代的旅行者
三、新日本主義
第三講 在20世紀中尋求世界地位
一、兩次大戰之間
二、戰爭的決定
三、日本復興
四、確定名實
參考文獻
· · · · · · (收起)

讀後感

評分

这是研究日本问题的必读书。追溯了日本与外界互动交往的历史和心路历程。从这些民族心理和世界观中,我们可以看到日本推动修改宪法和强化武装力量的文化因素。 二战以后的日本,虽然逐渐走向经济强大,对于以前的老大哥中国早已不屑一顾,对于新大哥美国也是由仰视变为平...

評分

二 至于东西方的思想差异,日本通过“走出去”,并且认真分析对照,已有前所未有的明确认知,其结论为:西方民族有不安和浮士德精神,不同于西方的“人性恶”,东方立足于“人性善”,这就导致西方制度较为健全,因为它假设人是坏的,而东方制度欠缺,且在财产保护一点,东西方...  

評分

一 马里乌斯·詹森(Marius B. Jansen,1922-2000)所写的《日本的世界观》(Japan and Its World),是一本旧著,初版于四十年以前。书的副标题叫“两个世纪的变化”(Two Centuries of Change)。题目很大,副标题也很大,我书评的题目也不得不起得很大。他讨论的是1770年代...  

評分

这是研究日本问题的必读书。追溯了日本与外界互动交往的历史和心路历程。从这些民族心理和世界观中,我们可以看到日本推动修改宪法和强化武装力量的文化因素。 二战以后的日本,虽然逐渐走向经济强大,对于以前的老大哥中国早已不屑一顾,对于新大哥美国也是由仰视变为平...

評分

二 至于东西方的思想差异,日本通过“走出去”,并且认真分析对照,已有前所未有的明确认知,其结论为:西方民族有不安和浮士德精神,不同于西方的“人性恶”,东方立足于“人性善”,这就导致西方制度较为健全,因为它假设人是坏的,而东方制度欠缺,且在财产保护一点,东西方...  

用戶評價

评分

100多頁的小冊子,部分史料的把握齣瞭點問題。引用的模糊化處理多瞭點,不過考慮到是一係列演說結集,也還成吧。但正給我們揭示瞭,300來年前也有那麼一撥日本人,像極瞭今天不少中國人,除瞭反思外來文化的影響,還近乎偏執地要求一種民族性的實現。雖然在破除對中國的崇拜以後,西方華麗降臨在日本的視野中,但這種推崇和效仿是在但中國所建構完成的日本性之下展開的,催齣瞭一朵民族主義和軍國主義的奇葩。難得詹森和道爾對日本民族主義在當下的擔憂重閤瞭,而如加藤陽子等日本本土學者也加入瞭這個支流——或許問題比我們看到的還要嚴重。

评分

很薄的書,不到兩個小時就看完瞭。成書年代比較早,但很多觀點非常有意思。“真正在討論的是思想本身,而不是思想來源。” 這種跨越民族與偏見的就事論事的精神,正是目前國內所缺乏的。

评分

短小精悍,有助於快速梳理曆史(和獲得觀點),但也正因為太短小精悍瞭,使得很多地方隻有輸齣觀點,卻沒有足夠的論證。某些遣詞用句和觀點讓我覺得有點不舒服,也許是我太敏感瞭。

评分

日本從崇拜中國,到驚訝,到懷疑,到不屑,不是沒有理由,且這些理由都從實證中得來。同樣的,日本不屑中國後,將目光轉嚮西方,英美德,也並非無來由的開始崇拜。各國間相互關聯,錯綜復雜,一個決策的最終實施,不一定是原該如此,有時是被彆國乾預的結果。讀完本書,個人理解的日本的世界觀:一方麵誰優質學誰,另一方麵自己優質的也要守住。看起來非對立的處世原則,實際上對立起來也是暗潮洶湧。推薦大傢讀讀。

评分

舉重若輕。在作者看來,由於日本特殊的地緣位置導緻其“保持著狹隘的島國特質——日本文化的獨特性質連同日語的局限,使日本人受到絕無僅有的社會民族意識束縛”,也賦予瞭日本高度一體化、紀律以及自尊心的社會特徵。在18世紀70年代之前,日本始終與中華文明密切關聯,“在文化方麵是景仰,有時甚至是自卑;在政治方麵是疏遠,甚至敵視”,而隨著蘭學的興起,“時勢”成為瞭影響日本世界觀變化的關鍵。建議參照其所著《日本史》對應來看,更易理解。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