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公元前三千多年的古埃及到今天,从希腊、意大利、法国、俄罗斯到中国,在艺术史中穿凿“虫洞”,搭建不同时空的通路。古雅典人民英雄雕塑在工体北门影现,伦敦艺术大学前校长跟古埃及法老选择同款造型,听见耶路撒冷的审判在《憨豆先生》的插曲里回响,闻到身体精油的芳香从古希腊运动馆直 达你的健身房……“研究者的乐趣就在于,找出那些挑战魔镜的沉默证物,对它不停追问下去,等到它理竭词穷,它才会向你展示非你所愿的奇观。”“汉代的中国人和公元前6世纪的伊特鲁里亚人,不约而同地在死亡面前展现了夫妇宴饮的图像,仿佛死亡就是两只旧酒杯几乎听不见的轻轻一碰。”
从古埃及的《纳芙蒂蒂王后胸像》、古雅典的《握手言别》雕像、古罗马的《忧郁的罗马人》雕像,到中世纪的《夫人与独角兽》壁毯、文艺复兴时期的耶稣造像和艺术审查,再到现代的西尔维娅•斯莱的女性主义画作,作者选取了西方艺术史上的一些名作,并透过作品解读背后的思想和文化 ,带领我们展开了一段大开眼界的艺术之旅。
————————————
真正的研究者只研究让她着迷的东西。张宇凌以理性的态度回溯那段理性尚未萌芽的历史,让我们记起生命的本能。——姜文(演员、导演)
对我而言,《竹不如肉》是一段大开眼界之旅。张宇凌的行文细腻、广博且锐利,充满反常规的洞察。——许知远(作家、单向空间创始人)
我还清楚记得《竹不如肉》书中一些文章的编辑过程,哪段文字对应哪些图片,哪张图片太小了,要到哪里找大图。编辑其实就是替读者先看一遍稿子,在这个过程中,我喜欢上了艺术。希望张宇凌这本书能让你更喜欢艺术。——苗炜(作家、编辑)
我对张宇凌写作的艺术史,喜欢之外,还有信任。这种信任源于她文章中细密结实的知识底蕴,也源于她精神结构里的一种特殊的乌托邦性:活在艺术中,理性地燃烧,冷静地沉迷。——曾焱(《三联生活周刊》副主编)
《竹不如肉》以非常独特的视角为我们阐释了西方美术史上的诸多经典作品,以及它们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加深了我们对西方文化的理解。——张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教授)
《竹不如肉》阅后,乃知艺术也洞穿人性。艺术史,是一曲权力和美、欲望和温情、身体和眼睛、荆棘和王冠……变奏的冰与火之歌。——唐克扬(建筑师和建筑史研究者、写作者)
意大利作家翁贝托•艾柯曾经说过,我们必须通过故事来理解这个世界。《竹不如肉》成功证明了这一点:张宇凌如同小说家一般,选取恰适的视角,用精彩的故事将读者拉进西方古代艺术世界。就这样,艺术史不再是枯燥的知识点,而成为一段脑力激荡的愉悦旅程。——btr(作家)
张宇凌,艺术史研究者和写作者。毕业于北京大学和巴黎一大,艺术史暨考古学系博士。长期为《三联生活周刊》《新知》《单读》等杂志撰写艺术史专栏,曾任职于中央美术学院和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现为北京金杜艺术中心总监,“艺食团”金杜艺术俱乐部创始人。著有《唯美主义》,译有《中世纪社会》《微精神分析》《是从中国,我给你写信》《康德与柏格森解读》等。
凌晨一点看完最后一篇《与苏格拉底一起晨跑》,早上睁眼仿佛还置身于古希腊的广场,想象与哲人(作为“公民”)的激辨。 视角独特的艺术书,作者自言是一位“废墟爱好者”,书写的也是艺术史中那不易察觉的幽暗线索“权力和身体”。正如一个优秀的展览必然是切口极小、但研究深...
评分爱是什么?亘古不变的主题。千百人有千百种解析,每人都有不同的感受和理解。同性或异性不过是爱的形式而不是本质,我们的感觉来了的时候都不会问自己为什么去爱,也没有答案额也没有时间。爱过了受伤了的时候才回去问为什么,那时其实就已经晚了。可是我们会学会聪明点吗,不...
评分我想用“身体与爱,爱与死亡”来概括我对这本书的感受。身体必然走向死亡,人生无数的麻烦事,也是由一颗砰砰跳的心开始的——爱。爱人、爱事、爱物,然后面临一场又一场奇遇,然后死去。无论是雅典的同性之爱,丢勒的艺术之爱,都发于身体——“丝不如竹,竹不如肉”,“渐近...
评分我想用“身体与爱,爱与死亡”来概括我对这本书的感受。身体必然走向死亡,人生无数的麻烦事,也是由一颗砰砰跳的心开始的——爱。爱人、爱事、爱物,然后面临一场又一场奇遇,然后死去。无论是雅典的同性之爱,丢勒的艺术之爱,都发于身体——“丝不如竹,竹不如肉”,“渐近...
评分真正的研究者只研究让她着迷的东西。张宇凌以理性的态度回溯那段理性尚未萌芽的历史,让我们记起生命的本能。——姜文(演员、导演) 对我而言,《竹不如肉》是一段大开眼界之旅。张宇凌的行文细腻、广博且锐利,充满反常规的洞察。——许知远(作家、单向空间创始人) 我还清...
很幸运开年就读到一本非常惊艳的艺术史。从雅典的同性之爱,到艺术对神性的“戏仿”;从古代西方的审查制度对艺术的重塑,再到被卷入政治的艺术品发掘轶事……一件件博物馆艺术品中,权力和身体的争斗、私人情欲与理智的博弈、古人对于时空和永恒的理解,在作者精妙、准确的文字中轮番上演,精彩绝伦。从前对艺术史的写作心有戚戚,总似不小心跌入复杂的理论漩涡,听人骄傲地自说自话。张宇凌的写法跳脱出了这一层,能在一个新鲜的主题下延伸、生发,字句间还能留存“人”的鲜活,太难得。
评分美不生惧怖
评分一开始是在文化土豆和艺术有读这两档podcast节目中认识张老师 很喜欢听她对问题的理解和解读 极具干货同时又具备个人浪漫色彩 这本书是第一次看她写的文字 很精彩 有趣的视角有趣的文字以精彩的故事串起了整段历史 中西古今的穿插看起来丝毫不费力 虽说是探讨西方艺术史上的权利和身体 却离不开背后的两性关系问题 尤为喜欢07 多么美好的长期租约和10 用一个身份来爱你是不够的 西方夫妇棺材与中国的开芳宴的并置想法极为有趣——东西两处的古代人不约而同地在死亡面前展现夫妇宴饮的图像 仿佛死亡就是两只旧酒杯几乎听不见的轻轻一碰 而“人类的赫尔马佛罗狄托斯情结”古今&现实神话的对比例子着实让人反思当今的性别界限问题
评分作为文化土豆的忠实听众,只要是张宇凌做嘉宾,那一期就会听两遍以上。得益于深厚的文学造诣和艺术修养,张宇凌每次都发言都特别鞭辟入里,非常能感染人(另一位是高高)。这是第一次读到张宇凌的文字作品,通过十一个故事讲述西方艺术里权力与情欲,身体与感情,政治建设与个体形象之间的互动、互补的奇妙关系。作为艺术小白,也是第一次知道了雅典之爱的存在,再次惊叹于人类文明的复杂,多元甚至是矛盾和扭曲。谢谢张宇凌老师用轻松的笔触为我打开的这扇艺术之门。
评分近期看过的最精美的书籍,从封面设计到书页装帧,从排版到配图,再到宇凌无比优美的文字。读这本书就像与一个博学的好友一起逛展览,从古代历史一路谈到当今的社会文化。《雅典之爱》和《多么美好的长期租约》前几年初读就非常喜欢。另外谈到丢勒自画像和娜芙蒂蒂半身像的章节,又让自己对这些早年亲眼见时一知半解的作品有了更深的了解。今后去到雅典和罗马,定还会重读许多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