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与文化

中国艺术与文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杜朴(Robert L. Thorp),早期中国艺术领域的权威学者,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艺术史和考古系荣休教授,著述丰硕。杜朴博士除了在远东广泛游历和参加田野考察工作外,还合作策划了几个重要的展览,并受邀在多个以中国艺术收藏著称的美国博物馆做讲座。

文以诚 (Richard Ellis Vinograd),著名的中国画研究专家,1995 年起任斯坦福大学艺术和艺术史系主任。他是晚期中国(宋代至今)艺术领域备受尊崇的学者,著有《自我的界限:1600-1900 的中国肖像画》,在许多重要刊物上发表过文章和书评。文以诚博士经常受邀以演讲者、评审或研讨者的身份出席有关中国艺术与文化的会议和论坛。

出版者:后浪丨湖南美术出版社
作者:[美] 杜朴
出品人:后浪
页数:480
译者:张欣
出版时间:2019-10
价格:258.00元
装帧:精装
isbn号码:9787535684929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艺术史 
  • 艺术 
  • 文化 
  • 中国 
  • 历史 
  • 海外中国艺术研究 
  • 后浪 
  • 中國 
  •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中国艺术史的书写典范

全美多所名校指定读本

郑岩作序,巫鸿、安家瑶、朱青生联合推荐

「编辑推荐」

☆ 中文版第 3 次修订,更准确、更完善

☆ 举重若轻还原视觉文化历史语境,图文 并茂讲诉七千年中国艺术故事

☆ 郑岩作序,巫鸿、安家瑶、朱青生联合推荐

☆ 芝加哥大学、斯坦福大学、华盛顿大学等美国多所院校中国艺术史研习指定读物

◎ 通论性、普及性俱佳的艺术史通论,艺术社会史、文化史书写的典范

结合新近考古学、人类学的发现和研究,《中国艺术与文化》富于原创性地在文化脉络里考察中国艺术史,以朝代为线索,以独特的文化视角阐述艺术品的内涵及其产生的背景。作为一本面向广大中国艺术研习者和爱好者的著作,作者旁征博引、论述精炼,晓畅易读。

了解是鉴赏的接触,本书为读者提供一窥中国艺术与文化的门径,以期读者在吸收借鉴西方学者的研究视角的基础上,形成自己对中国艺术与文化的认识。

◎ 全新修订,历史文本与图像的完美融合,“质”与“雅”的再次提升

中文版第 3 次修订。在“插图修订版”的基础上,本版做了以下改进:在内容上,译者张欣对照原文,并综合读者对此前版本的反馈,对译文做了进一步修订和润色,更正了中译本若干疏误;编辑部查阅了相关博物馆官网和全国馆藏文物名录,对艺术作品/文物的名称、馆藏地做了仔细的核对,以便读者更快更准地查找相关资料。本版还将上一版350多幅配图中的大部分黑白插图替换为彩图,对内文版式进行了优化,兼顾阅读体验与视觉上的艺术留白。 在装帧设计上经过海量实验,最终选择皇家蓝专色纸外封,辅以镶片烫金工艺。内封采用中国红布面圆脊精装,给博大精深的中国艺术以最美的呈现。

「内容简介」

《中国艺术与文化》对世界上最古老的、最具活力且从未断裂的艺术传统有令人耳目一新的明晰审视。从 7000 年前新石器时代的制陶和琢玉文化到当代艺术家的装置、影像和行为艺术,这部引人入胜的著作包含了中国艺术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这是一部独特的中国艺术著作,既反映当前的学术研究,又通俗易懂。不同于对各个朝代和风格的平淡叙述,权威学者杜朴和文以诚将艺术呈现为社会愿望、政治、物质文化、信仰体系及更广泛领域的一种文化表述。他们强调发现于原处考古环境的古代艺术和建筑作品。当缺乏原处环境时,他们重建单个作品与其产生环境的互相关联。在广阔的文化图景中,两位作者加入了对作品的材质和生产技术的关注,并给予民间艺术、宗教艺术和手工艺应有的关注。

「名人推荐」

杜朴、文以诚合著的《中国艺术与文化》在内容上比以往的中国美术史教材有很大扩展,而且在写作和阐释方法等方面也有开创之功。两位作者都是研究中国艺术的专家,因而他们撰写的篇章综述学界成果、征引晚近的考古发现,并富于原创性。此书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把 7000 年的中国美术史置于社会、历史、政治、礼仪和宗教等一系列“原境”中考察,其着眼点超越了对艺术美和形式发展的单纯介绍。二是全书基于对中国美术的新界定,不仅涉及属于社会高层的礼仪重器和文人书画,也涵盖了大众视觉文化;不仅讨论艺术的形式表现,也介绍艺术生产的技术和方法。许多美国大学选用此书作为教材,我在教学中也深感其丰富内容和细致分析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中国美术史的理解。

—— 巫鸿,芝加哥大学讲座教授、美国文理学院院士

百年来中国考古的发现和研究奠定了中国美术史的基础,也不断修正、改写以往学者对中国美术史研究的结论。《中国艺术与文化》是美国权威学者对中国美术考古成果的最新全面审视,并以独特的文化视角阐述艺术品的内涵及其产生的背景。中译本不仅可作为我国艺术史专业的教材,而且对于喜爱中国历史与文化的读者而言,也是一部图文并茂、值得阅读并令人耳目一新的佳作。

—— 安家瑶,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本书以西方的眼光和国际的立场对中国文化与艺术进行了一次通盘的陈述。对于身在其中的国人来说,借此可以反观自我的文化,也可以重新思考西方和东方的观念差异造成的理解上的差距。差距产生了特殊的美感,也隐含了有意或无意的误读。通过此书不仅能读到知识,更能读到见识,见识帮助我们了解其他文化的人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和评价。

—— 朱青生,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这部书的行文灵动巧妙,举重若轻地处理了许多复杂问题,十分富有个性。尤其值得肯定的是,……这部书并不是灌输常识和提供背诵条目的手册,而是通向新问题和新研究的入口。这也是我喜欢这部书的一个原因。

—— 郑岩,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教授

具体描述

读后感

评分

评分

最近有一个很不错的话题,叫#成年后如何对自己进行审美再教育#。今天拿着崭新的《中国艺术与文化》,我忽然想明白了这个道理。 本书第一章第一幅插图,是新石器时代的“彩绘陶瓶”。诚如书中所说,这是与仰韶文化同样著名的马家窑文化的代表器型。但更进一步呢?马家窑文化是“...  

评分

对艺术品的鉴赏不能仅限于作品本身,更要以作品产生的具体历史环境为参照物,正如丹纳在《艺术哲学》中所阐述的那样,谈艺术离不开历史文化的土壤以及经济和社会基础。《中国艺术与文化》就是从这样的角度梳理中国几千年艺术史的作品。 这本书的作者是两位美国人杜朴和文以诚。...  

评分

《中国艺术史》这样的书,已出过许多种,两个美国人写这样的题材,有些让人不以为然。长期以来,我们有这样一种认识:生活在这个文化圈外的人,永远体会不出文明中那些具体而微的东西,他们的写作只能隔靴搔痒。 但这样的话,只能在看过本书之前说,必须承认,本书达到的高度...  

评分

文/宝木笑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交通工具的进步和经济文化联系的进一步紧密,我们欢庆“地球村”终于实现,“天涯若比邻”胜利完成。但“海内存知己”却依然是个让人不能轻易下结论的问题。“知己”是什么?“知己”意味着一种精神层面的共振,是一种深刻的彼此了解和交流,而当...  

用户评价

评分

修行26th,入手后三夜读完,大喜过望,装帧配图精美是后浪的功劳,遴选艺术作品的得当与脉络的清晰是两位作者的功劳,而最大的亮点在文字,此书严格的说应该叫中国文化与艺术而非中国艺术与文化,文字部分输出的艺术史观与文化观点甚至比艺术品本身还要重要,因而本书实为披着艺术外衣的文化史,比如在周朝前文物部分花费了不成比例的大篇幅,说明这一段艺术的不连续性,相互影响的特点,以及说明各自单一文化俊无法代表和体现华夏文明共性的重要观点,从而间接体现华夏文明发展嬗变中最为重要的融合,对这一点的再三强调未尝没有唤起对强融合特性的文明之警惕的用意,不过这类手段高超品味佳妙的夹带私货绝不令人反感,说实话,翻开这本条理清晰而配图精美的书籍,颇有遁世之感,更多的则是感激之情,艺术史没做成画册合集太不容易,条理值很多星!

评分

结构清晰视角国际,艺术通史难免全面而不深入,从中找到感兴趣想要继续了解的内容就是收获吧。最喜欢魏晋南北朝(书中总结为“佛教时代”)和20世纪之后这部分,结尾对蔡国强和徐冰的评价也喜欢。

评分

4.5分。不是很完美,个人能力有限,发现若干处值得商榷或错误之处,白璧微瑕吧。本书令人惊喜地方很多,比如章节划分,很有见地;坚持客观和实事求是,不溢美,不掩饰;注重艺术流变和横向、纵向比较。这样一部容量宏大的书,是很难囫囵吞枣的,除非你对中国艺术有很深的造诣。如能延伸阅读部分书籍有所涉猎,对于加深理解本书定有所助益。

评分

作为美国多所大学教材,写得四平八稳,可能也代表美国学界对中国艺术的看法,有几点值得注意:注重从文化理路来理解中国艺术;篇幅分配上,厚古薄今(420页篇幅,先秦占了近100页,近现代却仅有50页),这也许表明西方人对中国艺术的兴趣侧重点;重西方理念中的造型艺术,绘画则基本只讨论画本身,而非诗书画作为一个整体看待,篆刻则几乎只字未提。p.s.印刷相当精美,译文也很下功夫,唯略有小疵。

评分

西方视角的中国艺术史,也挺有意思的。正好孩子学中国历史,做补充挺好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