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锦诗
1938年7月生,浙江杭州人,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研究馆员,第八至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她是我国文物有效保护的科学探索者和实践者,长期扎根大漠,潜心石窟考古研究,完成了敦煌莫高窟北朝、隋、唐代前期和中期洞窟的分期断代。在全国率先开展文物保护专项法规和保护规划建设,探索形成石窟科学保护的理论与方法,为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永久保存与永续利用作出重大贡献。
◎顾春芳
上海宝山人。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艺术学、戏剧戏曲学、戏剧美学、电影学。主要学术著作有《呈现与阐释》《意象生成》《戏剧学导论》《她的舞台》《戏剧交响》,出版有诗集《四月的沉醉》。
◎◎樊锦诗与顾春芳相识于2014年的敦煌,一见如故,结下忘年之交。樊锦诗说,“她是这个世界上懂我的人”。
她是备受宠爱的江南闺秀,
她是风华正茂的北大高材生,
却奉献了大半辈子的光阴,
守护着荒野大漠的七百三十五座洞窟。
人们亲切地喊她“敦煌的女儿”,
她却说,我其实也想过离开。
然而,在每一个荆天棘地的人生路口,
她都选择了——坚守。
◎◎◎
“敦煌的女儿”樊锦诗首度直面读者,亲述自己不平凡的人生:在北京大学考古系师从宿白、苏秉琦等考古名家的青春求学往事,与终身伴侣、武汉大学考古系创始人彭金章先生相濡以沫的爱情诗篇,五十多年坚守大漠、守护敦煌,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以高精科技向世界展现中国传统艺术之美的动人故事……
本书独家收录了一批从未公开过的资料,展现这位传奇女性的志业与爱情、困境与坚守,深度解读敦煌艺术崇高之美,全面呈现敦煌石窟考古和莫高窟文保事业的筚路蓝缕,详细披露莫高窟“申遗”及“数字敦煌”背后的故事。
◎◎◎
她守护国宝,从青春少女到满头华发,她有愧于家庭、有愧于孩子,也怠慢了自己,但却用数十年的守望告诉世人,她无愧于敦煌。
——2004年“感动中国”颁奖词
她是出身优渥的上海娇小姐、北大毕业的高材生。人生本可以有无数条路,她却选择了最艰难的一条:在大漠深处,爬进黑黢黢的洞窟,一待就是五十多年。她走过了莫高窟大大小小735座洞窟。可以说,没有樊锦诗,就没有今天人们看到的莫高窟。
——CCTV《朗读者》
她穷极一生守望着莫高窟,在她的生命足迹里,品到了坚毅,读到了专注,也深深感到那个瘦弱并不伟岸身躯里,包裹着一颗高贵倔强的灵魂。
——《光明日报》
西北大漠的风沙吹硬了樊锦诗的吴侬软语,也在她的脸上留下了道道印痕,却从没改变她坚守敦煌的那颗心。
——《中国文化报》
在《悟空传》中,有这样一段经典的对白: “大圣,去那是想要干什么?”“踏破南天门,打碎凌霄宝殿”“要是你一去不回……”“就一去不回!” 大概没有几个人,有这种穷尽一生去做一件事情的决绝,一去不回就一去不回,这需要的又是怎样的一种勇气? 然后就有那么一个人,一个...
评分敦煌,古代丝绸之路的枢纽,世界四大文明、六大宗教与众多民族的交融之处。这座城市曾是繁华的商贸重镇、文化中心,后来归于沉寂,直到20世纪初,随着藏经洞与壁画、文物的重现以及大量国宝的流失,中国才心痛地发觉,敦煌需要合格的守护者。 敦煌研究院创建于1944年。常书鸿是...
评分 评分 评分敦煌,古代丝绸之路的枢纽,世界四大文明、六大宗教与众多民族的交融之处。这座城市曾是繁华的商贸重镇、文化中心,后来归于沉寂,直到20世纪初,随着藏经洞与壁画、文物的重现以及大量国宝的流失,中国才心痛地发觉,敦煌需要合格的守护者。 敦煌研究院创建于1944年。常书鸿是...
打分的时候很矛盾:樊先生的事迹和贡献一定是毋庸置疑的。后半文里多次提到对敦煌的保护和治理以及被多位领导者接见。具有那时代的知识分子的特质。值得尊敬。可是本书的描写和架构实在是有些失望:整体的文风是偏写实和记录的,不知道是否模仿或学习(巨流河)的文风。尤其是在樊先生的回忆自己的家世的前部分,很朴素,有节制。之后开始写敦煌和莫高窟的就是大家都可以随便说上几句对敦煌和莫高窟的理解,太泛泛了 没有视角也没有观点。随便百度出的结果就拼拼凑凑的放上去了。再之后大量的篇幅介绍文物保管和条文如何保护,又像极了汇报工作材料,条块分明。可是缺失去了回忆录的内涵。高开低走,期间有感人肺腑的夫妻和家人的情义,但是编排的混乱和无序以及作者的失焦的高大全的流水账,实在是失望至极。
评分三星半。樊女士是位好的讲述者,然而编者不是个好编者……从第八章还是第九章开始大段大段复制粘贴工作报告文体看得心累眼睛疼,气死我了
评分可能对于敦煌相对比较熟悉,所以整本读完了感觉也没增加多少对敦煌的再认识,给我印象最深的可能是大多数读者都不太注意的“宿白三问”和"樊氏三答“。 一问:你怎么现在想起写考古报告了,你是为了树碑立传吧?一答:宿先生,我拿这个考古报告怎么树碑呀?考古报告能树什么碑? 二问:你写考古报告是不是为了树立政绩?二答:宿先生,您真了不起!居然还知道“政绩”这个词。我要是为政绩的话,就不知把多少升官的机会丢掉了。 三问:你是不是为了还债?三答(默认):这一次我不说话了,只是点头。还债,就是还债,确实是还债!我心下暗想,如果不把石窟考古报告做出来,这一辈子到敦煌来干什么来了?把院长当得再好也没用。 对于曾经做过行政管理工作的我,很能理解宿先生的那种担忧;行政管理工作很容易泯灭一个人的学术热情和追求。
评分樊锦诗的生平传记合起来大概占不到1/4的篇幅,而且还可以写得再简练一点。剩下3/4的篇幅都跟传记没有直接关系,而是在介绍敦煌、敦煌人和敦煌学的七七八八(这些信息绝大多数都可以在别处获取)。当然其中有一部分是可以有机地融入到传主经历的,但顾春芳的笔法连这都做不到,全搞成了大会报告演讲稿的官腔风格。文革中如何保护莫高窟不受破坏大概是读本书最大的收获。
评分全书编排有点乱,看后记才知道编者加入了很多自己查到的资料和樊老的文章。樊老的个人经历部分很生动,关于先辈的回忆更是很好的敦煌研究相关综述,其他类似于工作报告之类的文字则显得有点读不下去,而且同一主题常有重复,在不同的地方多次出现,极大影响了本书阅读体验。本书总体质量基本够三颗星,但敦煌几辈学人筚路蓝缕保护、研究、继承、发展敦煌文化之功值得十颗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